查看原文
其他

《居家隔离自我监测手册》来了!8个疑惑问题一次都说清

腾讯医典 腾讯医典 2022-12-13

疫情防控政策不断在优化,现在符合条件的人阳性后,已经可以居家隔离了。


但作为个人健康的第一负责人,你真的全面了解居家隔离时,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监测吗?


不妨看看以下这些问题你能回答上几个?


居家监测到底要监测哪些指标?出现什么情况说明有问题?

家里有儿童和老人,怎么做才能避免他们感染?

居家隔离前应该准备啥?


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惑,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从头至尾,教你如何正确居家隔离。


Part1:怎么判断自己阳没阳?


隔离前我们得先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阳性。


目前我们取消了常态化核酸检测,很多人疑惑,“我该如何判断自己阳没阳?”“会不会我是无症状患者,但把病毒携带给了其他人呢?”先做这三步来判断。


1. 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


有发热、干咳、乏力、鼻塞、 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出来时,赶紧回忆一下,最近是否可能去过感染风险高的地区,或者和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


当然感染后也可能没有症状,这个时候就要进行下一步操作。


2. 做抗原检测(检测方式附在下面)。


根据试剂说明书来看结果:


  • 阳性结果:“两条杠”

    “C”和“T”处均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条带颜色无论深浅,都是阳性结果。

  • 阴性结果:“一条杠”

    “C”处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未显示条带。

  • 无效结果:“C”处没有杠

    若“C”处未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无论“T”处是否显示条带。结果都无效,需重新取试纸条重测。



3. 如果还是不放心,也可以进行单管核酸检测。


Part2:阳性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自我居家隔离


如果确诊为阳性,是不是只要居家隔离就可以了?


并不是。


最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只有以下两种感染人群,才可以选择居家隔离[1]


  • 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者或症状轻微感染者。(根据第九版新冠防控指南,低热、轻微乏力、有嗅觉及味觉障碍等症状都属于轻症[2]

  • 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没有严重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的情况。(其中基础疾病主要指三大类疾病。一是有基础代谢障碍,如糖尿病;二是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三是有重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等。)


换句话说,以下三类人群可能不适合自行居家隔离,一定要问过医生再做判断。(去之前记得提前说明自己是阳性,也可以选择线上沟通)


1. 有上述基础疾病,且处于正在治疗,无法靠药物等方式自行控制住。


2. 高风险重点人群。


(来源:华山感染)


3. 居家环境不具备隔离要求。


比如没有自己独立房间,基础物资缺乏等。


而像大部分全程接种疫苗,平时没有健康问题,感染症状并不严重,家里也有独立空间和隔离条件的年轻人,是可以进行居家隔离的。


Part3:居家隔离前要做好这些准备!


如果你符合居家隔离条件,那么可以参照下面的清单进行物资准备。记得长按保存图片,以便后续对照着来~



Part4:居家隔离时,要监测哪些指标?


自我监测并不难,简单来说,就是监测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状况+抗原检测情况。


1. 个人身体状况:这里既包括自己的,也要关注同住家人的。


  • 每天早晚各量一次体温,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3℃则为发热[3,4]如果体温在38.5℃以上,需要服用退烧药。

  • 时刻观察并记录出现的症状,如咳嗽、咽痛、流涕、乏力等症状是在日益加重还是逐渐减轻,这对后续治疗很有帮助。


出现上述常见轻微症状,可以参考说明书对症用药。下图可作为用药参考。



但如果监测到自己有下面这些情况,别硬扛。应该引起重视,转诊治疗[1]


  •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气短。

  • 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

  •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如果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看下图!若家人出现这些症状,也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治疗。



此外,患有慢性基础病的人,如果出现血糖、血压控制不佳等情况时,首先推荐选择互联网医院或者是采取在线咨询问诊等方式与专科医生取得联系。


2.抗原检测


居家治疗人员需要根据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结果上报。


抗原检测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参照下图就好!


(下滑查看完整图片)


Part5:居家期间能外出吗?同住人可以外出吗?


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期间,应足不出户,也不能接受探访。


如果有看病等紧急需求,一定要及时向社区报备。社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协助安排闭环转运至相关医院救治。


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5天的居家隔离观察[5],外出要求同上。


Part6:居家期间,怎么才能好得快一些?


1. 合理吃药。


  • 无症状患者不用吃药。

  • 有症状患者像我们上面提到的一样,对症用药。但不要为了追求“好得快”,过度服用或几种药混着用。

    比如像连花清瘟胶囊和藿香正气胶囊以及复方感冒药和布洛芬等退烧药都建议不要叠加使用,以免出现药物过量风险。

  • 不要滥用抗生素。

  • 如果有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和以往一样正常服用相应药物即可。

    如果有不确定的,可以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通过线上互联网方式,由医生指导服用。


2. 多喝水。


每天最好能喝7~8杯一次性纸杯大小的水[6]。但如果自己肾脏有问题,喝多少水也可以先问问医生。


3. 保证营养均衡。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要摄入这些[6]



4. 规律作息。


18~64岁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睡眠时间在7~9个小时[7]。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应对病毒感染!


Part7:阳性居家怎么避免不传染给同住人?


阳性居家隔离,很多人更担心的是传染给家人,究竟有没有一些方式能够尽量避免呢?有,记得做好这四步!


1. 与家人保持距离。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家人员尽可能在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

  • 尽量不与其他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最好保持1米以上距离。

  • 不要共用生活用品,像毛巾、脸盆之类都要分开。(如果有需要陪护的特殊人群,陪护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2. 自我隔离。


  • 在家如果和其他人交流要戴上口罩:最好戴N95口罩。

  • 及时洗手:吃饭前后、如厕前后、接触公用物品前后或摘戴口罩时都要记得要洗手。严格遵循正确七步洗手方法:

  • 咳嗽打喷嚏时一定要用纸巾或手肘内侧遮盖住口鼻,用完的纸巾、口罩以及其他垃圾迅速扔进专用垃圾桶。


3. 多开窗通风。


  • 如果有自然通风条件,最好每天都开窗,每次开窗半小时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大家不用太担心气溶胶会通过窗户飘进来,开窗通风反而能有效降低气溶胶在密闭空间内传播浓度。

  • 如果不能自然通风,也可以用排气扇等通风。


4. 保持室内清洁


  • 居室地面每天清扫、湿拖一次,以保持清洁为主,必要时进行消毒。

  • 坐便器、淋浴、门把手、水龙头等频繁接触部位,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一次。


注意,这些消毒误区不要犯❌



Part8:邻居阳性居家了,该怎么做防护措施?


邻居阳性后居家隔离,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我们能做些什么避免感染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气溶胶传播概率并不大。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通过排风、下水管道传染[8],大家不用太过害怕。邻居感染后,我们日常做好以下几点就行。



最后如果你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就可以结束居家隔离治疗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大家就算感染也不用恐慌和害怕。12月9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新冠感染并不可怕,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在7~10天内恢复,奥密克戎的致死率跟流感差不多[9]


何况我们根据上面的手册,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保持平和心态,再加上严格监控和积极治疗,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毒,重回健康!



审稿专家:姜世强

深圳南山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任


参考文献

[1]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九版)

[3]万学红,陈红.临床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 8:8-13.

[5]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6]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7]Watson, N., Badr, M., Belenky, G., Bliwise, D., Buxton, O., & Buysse, D. et al. (2015).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ciety. JCSM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11(6), 591-592. doi: 10.5665/sleep.4716

[8]https://mp.weixin.qq.com/s/w31jA5YoVPNN6dDDIH4JRg

[9]钟南山.《奥密克戎疫情动态及应对》报告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