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纪要|张健:旧传统与新思潮: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

风雅南溟 风雅南溟 2022-04-24

“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系列讲座|第三讲

新加坡/北京时间2021年3月27日9:30-11:40(美东时间2021年2月26日21:30-23:40),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第三场于ZOOM平台举行,讲题为《旧传统与新思潮: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及副主任张健主讲,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陈国球评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曲景毅主持。150余位观众参与了本次讲座。张健教授引经据典,爬梳了中国传统诗文评成为现代学科的历程,并对这一百年学术史上的问题进行反思。讲座提问时段,听众们踊跃参与,纷纷提问求解。


▲张健教授演讲

张健教授以最早正式提出文学批评作为学科术语的胡愈之的话为引言,新学科的引进,中国进行反思,列举苏雪林对 “中国自古有诗文评,诗文评算不算文学批评?” 这一问题的回答为开场,认为这背后涉及的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史的背景。接着,借由冯友兰在《新事论》中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提出中国的诗文评属于古代的学问,西洋的文学批评则为现代学术;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期间经历了学理与心理的双重建立过程。
演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新文学、文学批评与诗文评
对于西方文明的接受,是从轻视到向慕,从自高到自卑的过程。张健教授认为这是先从政体上、科技上不如西方,到文学上也不如西洋文学而导致了新文学运动及新文学的建立。而中国的新文学需要文学批评指导,中国文学缺乏理论依据,于是需要西方的文学批评作为向导。胡愈之在1921年、矛盾在1922年、王统照在1923年、梁实秋在1927年相继提出,中国没有文学批评。学者们针对中国是否有文学批评产生不同论述的表达。1935年苏雪林认为,中国的诗文评是属于文学批评的,只是较为落后。朱自清1947年认为中国的诗文评是文学批评。
二、西方文学批评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知识基础
新文学的建设需要西方文学批评作为向导,诗文评本身不能承担导向之重任。故此,需要输入西方文学,直接输入西方以及日本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以莫尔顿(R.B Moulton)之《文学的近代研究》以及温彻斯特(C.T Winchester )之《文学评论之原理》并驾齐驱,影响力最大。
莫尔顿之《文学的近代研究》中,将传统(traditional)研究与近代研究(现代的modern)分野,标举文学研究的现代性。文中列举现代研究的三大特征,其一,文学的统一(unity of literature),其二,归纳的观察(inductive observation),其三,进化的观念(evolution)。这成为了新文学家的主张与理论基础。
温彻斯特之《文学评论之原理》中,列举了文学四要素——情感(emotion)、想像(imagination)、思想(thought)、形式(form)以及三种模式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Historical approach),传记的或个人的研究(Biographical or Personal approach),批评的或文学的研究(Critical or Literary approach)。文学四要素更是成为中国新旧派文学家关于文学特征的共识。

▲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商务印书馆,1923年)

三、整理国故与中国文学批评
张健教授举例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1919)中提出了对新文化的规划中就有“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并提出整理国故的四个步骤。郑振铎在1923年响应了胡适的倡议,认为要用西洋的文学观念做指导,摧毁旧的文学观念,以此建立新的文学观念。朱光潜《中国文学之未开辟的领土》(1926)进一步提出整理中国诗文评的问题。在探讨如何整理诗文评,使之成为现代的文学批评时,列举郑振铎《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1922)、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1928)、张世禄《评朱光潜〈诗论〉》(1947)中,不约而同为认为应该以西方文学批评作为标准与典范。
需要借助西方文学批评纵、横的研究来指引中国文学批评。纵的历史研究代表是以森次巴力(G. Saintsbury)之《欧洲文学批评及趣味史》为向导。横的原理研究则是以温彻斯特(C.T Winchester)之《文学评论之原理》为指导。以纵的历史研究作为样本的论著有中国学者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以横的原理研究作为参照的著作有中国学者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1928)、朱光潜《诗论》(1943)、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1946)、朱自清《诗言志辨》(1947)。
▲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2015)  

首先纵的历史研究观念——关于文学进化论的观点,国粹派、《学衡》派不主张,陈钟凡的观点类似,在其著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不主张进化论。新文学家认同文学进化的观点,譬如胡适的文学进化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朝向白话文学演进。其次横的原理研究观念——需要呈现出理论的系统,要有一个理论的架构,朱自清称为“间架”,用西方的理论范畴及架构,将中国材料分类放入。朱自清称“直用西方的分类来安插中国材料。”(郭绍虞《批评史》书评)朱自清《诗言志辨》采用的即是中国间架。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2010)

 张健教授在最后的结语中指出,从1921年到现在,现代学者的提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借助朱自清先生在1945年《诗文评的发展》中提及西方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关系。进而提出,经过了100年,中国的文学批评及诗文评是否还需要借鉴西方文学批评这面镜子?从现在的西洋文学传统来看,西洋的文学批评一直在变,这个镜子一直在变化。看现在的中国诗文评,我们是否要换不同的镜子吗?中国诗文评能否自身现代化,建立在诗文自身的基础上现代化。100年前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 在张健教授精彩的演讲结束之后,讲座主持人曲景毅教授认为,张健教授引经据典,爬梳的资料非常细致,最后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

▲ 陈国球教授点评

 评议人陈国球教授在总结张健教授演讲的论点之后,补充介绍了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做了读后附注:陈国球教授特别指出,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研究认为西方有一套几千年历史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在传统西方诗学,会多用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其文学关怀与文学批评不可等同,他在多伦多大学的导师Lubomír Doležel就认为诗学和批评是两码事。 陈国球教授从西方文学批评史进行爬梳,西方一开始不常使用批评的概念,而会较多使用诗学(poetics)修辞学(rhetoric),到了文艺复新时期,有了类似criticism这个词textual criticism,但是这里特指的是文本的校订。接近我们现在意义上的criticism到了17世纪才通行,如Dryden “the ground of criticism in Tragedy” 以及Pope“Essay on Criticism”。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观念是到了英美批评传统的建立,其中I.A. Richards,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1924);J.C Ransom, The New Criticism, (1941);Northrop Frye, Anatomy of Criticism, (1957),这三本书都很有代表性。 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才进入“批评的年代”。西方社会早期对文学并非很尊重。以英国文学为例子,1885年英国牛津大学才设有第一个“英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席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的教育系统中,讲座教授的设置才代表学科的建立。文学批评与文学学科在大学学科中出现是有着联系的。到了1895年,森次巴力(G. Saintsbury)在其任教的爱丁堡大学期间,才将其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集结成册《文学品味》发行,是将文学批评带到大学并将之系统化的开端。 陈国球教授指出,张健教授在演讲时提到的对中国文学批评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两本书《文学难学评论之原理》与《文学的近代研究》,在西方文学史上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时间点的重要性,刚好是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将文学带到大学的时候,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满足了当时中国对文学批评的研究以及想象。真正在文学批评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是剑桥学派,瑞恰慈(I.A. Richards)、燕卜荪(William Empson)和利维斯(F.R Leavis)以及美国的新批评。西方以英美为主,真正进入“批评的时代”。 陈国球教授列举了中国的文学批评研究的大家以及其著作的发表,很多文学大家都是在大学教书期间需要将文学批评理论引进学校,而出版关于文学批评的书籍,例如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他指出,1934年是中国文学批评很重要的一年,出版了很多文学批评著作。这不约而同的指向文学批评的研究与学科的关联。陈国球教授也回应了张健教授在演讲最后所提出的疑问,并列举了一些学者对西方与中国文学批评的争议。
张健教授在回应时指出:陈国球教授阐述了西方文学批评的真面目,将文学批评和教学体制结合起来研究其关系。提出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知半解和想象。并针对梁实秋在中国全面的介绍西方的批评研究及引进的西方文学批评著作是否经典,是否符合中国文学的现状做了论述。 对此,讲座主持曲景毅教授也有相同的看法,他指出,日本转引西方文学批评著作到中国是具有偶然性的。如果将非经典的西方文学批评著作引进到中国而加以推广,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不同的。
▲ 主持人曲景毅


在提问环节:来自美国Occidental College 助理教授Zhang Meimei提出:教学中的问题,怎样用中国文学批评的方法阐释诗学。西方新批评很好用,很容易分析诗歌。用朱自清的理论方法例如比兴、笔法、渊源,并不是很容易做到教学的。给本科生上中国文学史课,怎样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来分析,给学生上课。 张健教授回应: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是将诗分为若干元素,和新批评不谋而合,例如唐代司空图,诗有全美,全美意味着诗歌美感是不同元素造成的。文心雕龙认为文体的构成,不同文体元素的构成,不同的构成有不同的美感。某种程度上是和新批评是不谋而合的。只是古人与西方说法不同。张健教授举例自己的教学经验,会让学生用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一章节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某一章节做一个对读。 曲景毅教授补充: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有着隔与不隔的问题。 陈国球教授回应:古人诗话词话与现代的语境不同。要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不同,没有那么深的学养。一方面,将当代的情景带入,另一方面不要摒弃传统中的精华。以朱自清为例,借用现代观念重新诠释中国古典诗话的词语。大学老师作为一个桥梁,怎样链接古典与现代,同时也要理解学生现在的关怀。 Wayne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Zhang Yunshuang提问: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陈国球教授回应:中国文学批评的建立是想要当中国文学的向导。举例,郭绍虞认为中国文学史之前要先做好中国文学批评。方孝岳在其序中阐释,在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要先了解文学批评,历史里面怎么理解文学。文学批评是帮助我们进入文学史的桥梁,例如杜甫的诗,宋明怎么讲杜甫,这样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也更加清楚。中国文学史因为是在晚清以来五四以后建立的,是在五四的观点。要学到明清或之前的观念,需要借助文学批评。中国文学史不只文学批评,而是怎么去理解整个中国文学传统。 张健教授回应:现代的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是将中国文学批评史看作中国文学的一个部分。二者整体原则是一致的。只是有些技术层面不太相同,文学批评会涉及理论体系的问题,和哲学思想比较接近。文学史则是具体文体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提问:关于诗文评的研究。近代以来,随着文学评论史的思潮的热度,诗文评成为一种材料被组织起来。当代语境下,诗文评的研究被边缘化。怎样确立其合法性? 陈国球教授回应:文学批评用西方角度来讲,是放在大学体系里面,慢慢知识化,系统化。大学产生知识,必须系统化。过去的人不需要那么系统化,每个人都读书很多,阅读权是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有特定的环境。大学精英的普及,现在文学批评的形式是不同的。怎样进行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怎样进行的。高有功认为文学有一种人文教育意义,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学建立是很好的方法。通过批评,思考问题不是随便评论,是内心的交流,批评是心灵的表述,通过专业的语言进行表述。人对外在的会更深入,更有系统的表述。一个读文学人的,要有一定的操纵能力,是批评训练出的。只是有没有前景化的问题。陈国球教授不认为文学批评会消失。更要强调文学批评的意义。 张健教授回应:文学批评被边缘化,整个文学都是被边缘化。由于文化的研究还是受西方的影响。文学的研究本来就存在着危机。内地古典文学研究界强调回到文学研究本身。只有回到文学研究本身,文学批评的研究才有自己独立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在学校体制中,文学研究还是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希望年轻一辈,出现文学批评大家,在理论上有个跨时代的建树出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罗必明提问:新批评派立足于文本分析,偏执于文本本身后来受到很多批评。他认为这与传统诗文评有着相似之处。以现代中国诗学来说,袁可嘉先生为例,人们因为与西方的新批评走的太近,被认为是西方翻版。西方与中方的文学批评之二元对立怎么解决? 陈国球教授回应:新批评的时代在60年代开始消退,after new criticism 书籍的出版,带出新思考。理论的时代来临,取代了新批评的时代。从学术史角度,新批评没有消退,只是没有前景化。不论现在做哪一种批评,都要做新批评引领过的思维方式。对文本的理解。现在有一种论述,不要close reading,要distance reading。但是文本本身处理还是做文学研究学者的基本功,是专业需要的能力。理论怎么走,能不能读懂这个文本,怎样超越这个文本,还是要对文本本身给予足够的尊重。新批评对于文字敏感度的锻炼,即对文字背后的意思有着很多的思考。诗文评没有前景化,新批评有前景化。关于中西二元对立,理解文化传统不一样但并不是中西完全分开。 张健教授回应:20、30年代遇到文学的统一性问题,有没有世界文学,除了语言的差异之外。文学为何可以跨越种族国界语言,因为人性是相同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是没有中西二元对立的问题。提出的理想的境界是世界语。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文学原理是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用诗文评评论西方,因为我们是古代的他们是现代的。又有另一套理论,文化不同,文学也不同。怎么看两个不同的观点?张健教授认为有些理论时相同的,只是表述方式以及侧重点不一样。 最后,讲座主持人曲景毅教授总结道,提出进一步的思考,诗文评算不算文学批评?小说戏曲的评点算不算文学批评?中国古代印象式的批评文学著作该怎样被理论化?有传统的研究和现代的研究,就有传统的文学批评和现代的文学批评,两者应该可以某种方式沟通,界限的分野不用那么明显。再次感谢两位教授的演讲与评议,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们下次再见。
▲ 出席嘉宾与部分观众合影




“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 04


A Chinese Reading of Epictetus


主讲人:金鹏程 Paul Goldin,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教授
新加坡/北京时间:5月1日,早晨9:30-11:30
美东夏令时间:4月30日,晚上9:30-11:30


纪要整理 | 戴倩倩

责任编辑|林琳、黄晓芊

审核者|曲景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