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纪要|孙明君:庄子的道论与德论

风雅南溟 风雅南溟 2022-04-24

“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系列讲座|第5讲

新加坡/北京时间2021年5月29日9:30-11:30(美东夏令时间2021年5月28日21:30-23:30),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第五场于ZOOM平台举行,讲题为《庄子的道论与德论》,由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孙明君教授主讲,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马银琴教授评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宋晓竹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孙明君教授以踏实、细致的文本细读法,将《庄子·内篇》中所表现的有关“道”和“德”的思想,以及在其它的观念里所体现的“道”和“德”的思想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与分析。讲座吸引了180余位观众参与。讲座提问时段,许多观众们踊跃参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孙明君教授对大家的问题作出了详实的解答与交流。


讲 座 内 容

演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庄子的道论;(2)庄子的德论;(3)其它与庄子的道论和德论紧密相关的庄子思想。

主讲人孙明君教授


一、庄子的道论

孙明君教授首先从老子的“道”说起,引申到庄子。他认为,庄子作为老子的后学,对于老子的“道”是有所发扬的,《庄子》的整部书都与“道”紧密相关。然后,他借引《庄子·大宗师》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进一步介绍庄子的“道”。他表示,庄子所说的“道”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这个“情”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感情”不同。这个“情”认为“道”是真实的。同时,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除此之外,孙明君教授还指出,在庄子的道论思想里,庄子最强调的是《逍遥游》里的逍遥境界。这种“逍遥”是由“无己无功无名”来体现。然而,它是否是普通人所可以学习、可以达到的境界,孙明君教授认为,或许只有庄子思想中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者神人、至人和真人才能真正做到。不过,孙明君教授指出,庄子告诉我们作为常人也可以窥测一下“逍遥”的境界,方法便是通过“齐物”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齐物”包含三个概念:(1)吾丧我;(2)心斋;(3)坐忘。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大宗师》


值得注意的是,孙明君教授表示,《庄子·内篇》里面多次写到至人、神人的形象,比如《逍遥游》的“神人”,《齐物论》中的“至人”,《大宗师》中的“真人”。然而,在《大宗师》中,“真人”往往都要加上“古之真人”,可是他在讲“神人”和“至人”的时候,却没有说是“古之”“神人”和“至人”。这就说明“神人”“至人”和“真人”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
体“道”之法:“吾丧我”“心斋”和“坐忘”

其一,“吾丧我”。“吾”和“我”是不同的。“我”是作为世俗的“我”。“吾”才是真我。只有我丧失了“小我”之后,大家所看到的才是真我,而这样的我,才能进入到“道”的境界。其二,“心斋”,即“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的时候不能用耳朵,而是要用心去听。最后进入到不用心去听的境界,而是要“听之以气”。“气”的境界,是“虚”的,是“待物”的。“道”和“虚”的关系最为密切,“虚者,心斋也。”“心斋”的境界与“吾丧我”的境界应该都是相通的。其三,“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掉肢体、聪明,它与“吾丧我”“心斋”也是紧密相通。

范曾《庄周梦蝶》(1982)|图:Google


二、庄子的德论

孙明君教授表示,目前学术界更关注对庄子的“道”的研究,对庄子的“德”相对忽略。他强调,我们应该对庄子的德论也给予充分的认识。他还指出庄子的“道”与“德”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道德”的区别。他表示,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是一种伦理道德,接近于儒家的概念与老庄的“道德”不同。在道家,“道”是至高无上、抽象的,当它落实到日常生活时会转化为“德”。所以,“德”是“道”在人间世的一种体现。他总结,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庄子的德论思想,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安命”的思想。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1)“用心若镜”;(2)“与物为春”。
“安命”之两翼:“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 

其一,“用心若镜”。《德充符》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又:“‘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在古代镜子没有那么多,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要照镜子,就需要通过水面。但当我们在照时,如果水是流动的、流淌的、荡漾的,那就无法准确地反射出我们的真实面貌,只有静止的水才能作为镜子。这所要表现的是“用心若镜”,也就是心如止水。这种情况,孙明君教授认为《应帝王》里有一句话可以挪用过来,《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在《应帝王》中所讲的不是普通人而是至人,他认为只有至人才做到“用心若镜”,对所感受到的外在事物应而不藏、胜物而不伤”。这里的“用心若镜”可以用在庄子的德论,用在他在《德充符》中“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一句。

其二,“与物为春”。《德充符》中曰:“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在这里,“命”就是指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改变它。个人的贫穷与富贵、社会声誉的上扬与下降,取决于很多因素,有时候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就能够改变的。庄子把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统称为“命”。面对这样的“命”,庄子的主张是并不消极地去承受,扰乱我们的内心,而是要要保持稳定、静止,“使之和豫”“与物为春”,用春天般温暖的情怀去接纳和对待我们不能改变的“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佚名《海棠蛱蝶图》(宋)|图:故宫博物院


三、庄子的其它思想

最后,孙明君教授概述了其它与庄子的道论与德论紧密相关的庄子思想。第一,天人观。在天和人的关系上,庄子提出了:“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天与人不相胜”。在荀子的思想中,也有相似的天人的关系,但荀子认为人是可以战胜天的。庄子则认为人不要战胜天,天也不要战胜人。这是庄子认为最好的人与天的关系。第二,养生观。孙明君教授认为,庄子的养生观主要表现在《养生主》。《养生主》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我们所要了解的世界是无限的,但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学”与“为道”不同,“为道”者就要减少学习。除此之外,孙明君教授还分析了“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和“庖丁解牛”等与养生相关的思想。总的来说,在庄子的思想当中,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度地延长。在有限的度里面,如果我们善于养生,便可以尽年了。孙明君教授认为,这个思想比较接近于我们现代医学对于人类寿命的看法。第三,处世观。孙明君教授认为,庄子的处世观主要表现在《人间世》。《人间世》即人世间,作为一个体,我们如何在人间处世。我们看到王夫之评价《人间世》说:“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王夫之说这篇为乱世的人们开了两套药方:一是如何自全;二是如何全人。第四,生死观。在这样一种短促而又痛苦的人间世,我们究竟该如何来面对生死?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认为,对于生死,我们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做到“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在《大宗师》中庄子还说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我们在大地上必须劳作才能享受我们的生命,但是当我们劳作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可以“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也是大地对我们的一种恩赐。孙明君教授总结庄子的生死观是一种自然的生死观,顺其自然的。第五,政治观。孙明君教授认为,如果按内圣外王的传统分类,《庄子·内篇》的前六篇注重内圣与精神,第七篇《应帝王》则表现庄子的政治观。他还认为,庄子的政治观是与内圣、道德紧密相关的一种政治观。他通过《应帝王》的分析告诉我们,庄子的政治观强调顺其自然、顺物自然的思想,尤其不要夹杂个人的、人为的东西,由此天下便可大治。上述思想孙明君教授认为都是庄子的道论与德论思想在不同方面的投射。

评 议 环 节

评议人马银琴教授


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马银琴教授在聆听了孙明君教授的演讲后,对孙明君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她总结孙明君教授演讲的三大要点:第一,对于庄子的“道”,特别强调“逍遥”的境界;第二,体“道”之法,有“吾丧我”“心斋”和“坐忘”三种;第三,“用心若镜”与“与物为春”作为“安之若命”的思想。对于当代的庄子研究和社会现状而言,马银琴教授认为孙明君教授的研究有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以往我们都认为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但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孙明君教授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庄子思想的积极的一面。此外,针对孙明君教授的演讲,马银琴教授总结了两大启发点:第一,知识与思想方面的收获。在孙教授的带领下,对庄子的道论和德论思想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庄子的天人观和生死观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读书问学方面的启发。孙教授的庄子研究展现出一种踏踏实实的读书方法,即在真正理解文意之后再做出思想解读的研究方法。马银琴教授表示,现在是一个非常焦虑的时代,大家都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模式面前,大家都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书,而且由于数字人文的发展,资料收集变得非常快捷。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头到尾,完完整整仔细地读完一本书就会变得非常不容易。总之,孙教授的报告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解读、文本细读的方法都是具有非常大的收获。

提 问 环 节

出席嘉宾与部分观众合影


1

可否进一步谈谈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异同?

孙明君教授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的表述。现在这位同学所问的是儒家的天人关系和庄子的天人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那可能相同的地方是,大家都非常的重视天和人的关系,都做出非常认真的思考。如果说它们不同的地方,我们感觉到庄子还是要“天与人不相胜也”的。儒家在强调天人关系的时候,更强调的是我们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别。还有,比如在儒家里面,当他们在说到天的时候,《易经》中有“天行健”“地势坤”的说法,也是在讲天和地的关系,“天行健”引申到人则要自强不息,“地势坤”引申到人则要“厚德载物”。儒家所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强调的还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和庄子的那种天人合一就不一样了。庄子消解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世人常说老庄,但个人感觉庄子大部分思想都更加独特。能否谈一谈有哪些方面是庄子直接受老子影响的,以及对其超越又主要在哪些方面?

孙明君教授“老庄”,我们现在是并称的,但是他们其实是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对“道”的追求,对“道”指导下的行为方式都是有相同的地方,我们才把他们称为老庄思想,也就是道家思想。就像好儒家思想里有孔子、孟子一样,我们并称为孔孟。道家的代表人物我们称为老庄。我感觉孟子在儒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如庄子在道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大。我感觉孟子对孔子的超越程度可能不如庄子对于老子的超越程度。我们来看他超越的地方我们就会发现,老子所讨论的“道”,一个是哲学的“道”,一个是治国的“道”,还有一个是修身之“道”。对庄子来说,他没有沿着老子这三个路继续往前。庄子重点所讨论的是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我们在精神上如何安顿我们的灵魂。因此,他们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他的君人南面之术,和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庄子的思想和历代的知识分子、文人的关系比较深,特别是文人在官场上受到挫折之后,他的灵魂无处安放,这个时候他就会觉得庄子是他最亲的人。庄子对文学的影响也特别大,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和政治没有关系,文人在艺术上受到了非常深的庄子的影响。另外从思想的角度,庄子思想对后来佛教文化的影响,我们通常会把庄禅并在一起来说。

3

您认为庄子对于竹林七贤这类六朝名士思想的影响是不是比老子的影响要大呢?

孙明君教授庄子包括老子对魏晋时代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简单的来说,一开始是老子的影响比较大,主要像王弼这样的人物,他们主要在研究老子。但是后来,庄子的影响超过了老子。所以,我们在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的时候,通常会看到“尤好庄老”一句话,不是说“老庄”而是说“庄老”。本来老子在前,现在老子在后。为什么现在变成庄子在前老子在后呢?那就是说,庄子对他们精神上的影响是要更大一些的。在竹林七贤里面,他们对于老庄思想、庄子思想的接受是不同的。比如向秀的处世之道,我也有一篇文章。嵇康和阮籍他们两个人的表现也都是不一样的。嵇康最主要的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对很多礼教是反抗的,他所表现的人格是《大宗师》里面的。《大宗师》里面写了两种人,一种人是古之真人,另一种是与礼教相抗衡、相违背的,非常无礼、失礼的人,这样一些人庄子把他们称为是畸人。我感觉到庄子自己就是一个畸人。魏晋时代有很多名士,他们的表现都是一种畸人,他们在精神上遵奉庄子思想,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对抗名教、礼教。

4

请问一下庄子思想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就像儒家有孔孟子弟在传承,而且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庄子思想是谁在传承呢?

孙明君教授庄子思想的流传和儒家思想的流传不一样。因为儒家在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所以经学一直占据一个统治的地位,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老庄的思想就不像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一种显学受到所有学者对他的一种敬重。庄子思想的流传应该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两汉的时候,庄子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人提及,但是相对来说默默无闻。我们看到就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一到魏晋期间庄子突然就声势浩大了起来。在魏晋的时代对庄子的学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就是郭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庄子》的原文,那都是经过了郭象的整理。传说《庄子》一共有五十多篇,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十三篇都是由郭象加工整理过的。所以,郭象对于庄子的传播来说就好像王弼对老子的传播,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郭象的方面,有一个历史上的公案,就是说郭象到底有没有剽窃向秀的这样一种说法,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在讨论。有一种说法是,向秀已经把《庄子》都注完了,还剩下两三篇,他就死了。孤儿寡母不懂得保护向秀的遗产,郭象的为人有问题的,他窃取了向秀的注,并增加了一些我们今天所看的《庄子》注。但是这样的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定论。后来的统治者,如唐玄宗对庄子给予遵奉,认为庄子是南华真人,是《南华真经》。后来民间一些文人对庄子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苏东坡在庄子的传播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大家都认为庄子的思想与儒家、孔子对立,他是以一种讽刺孔子、批判孔子的面貌出现。唯独苏东坡认为大家没有读懂庄子,他认为其实庄子是非常热爱孔子的,他是在暗中助孔子。所以苏东坡的观点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按照这样的观点,庄子也就成为了孔子之后儒家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儒家的阵营里面,孟子是从正面弘扬孔子的思想,庄子则是从另外一个战线暗中弘扬孔子的思想。也有这样的说法,到今天都还是有的。另外还有一些佛教的教徒非常喜欢庄子,比如释德清。他就非常喜欢庄子,他还做了《庄子·内篇》的注,他认为《庄子》虽然有三十三篇,但是读了内七篇就会有很多收获,他自己的原话是“读了内七篇,便非世上俗人”。他是这样来评价庄子的。清代的时候对《庄子》的整理,最主要就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在我们今天,陈鼓应先生、方勇先生对庄子的传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

人,怎样才能100%超越于对权力的追求?人的一思、一言、一行,怎样才能一生永无辱、永无耻?庄子分别是如何做到上述的?

孙明君教授人怎么样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超越。这应该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应该挺难的。我们人可能都很难从这个世俗的权力追求当中能够超脱,但是也不是说没有超脱的人。就是说能淡泊名利的人,能把一切看得很淡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很多高士的,甚至在我们今天也还是有这样的高士。怎么样能做到呢?那就是说一个人能够真正地接受庄子的思想,真正地把自己和外物的世界能够一分为二,他能对大家所追求的权力、名利、金钱,这样的东西都看成身外之物的话,他就可以超越。说起来很容易,要做到非常难。清华大学昨天刚刚去世了一位先生,他是何兆武先生,是人文学院的一位老教师,他今年正好是一百岁,昨天去世了。我感觉到何兆武先生在学术上是非常有成就,但是他对待名利就非常的超越,作为我们时代的高士。在我们的身边应该还有很多何先生这样的高士。

6

请问庄子的道、德二论,是否可以“以德体道”来说明?亦即道不可窥测,然道见于德。无论丧我、心斋、坐忘、齐物、安命等,悉皆为德?丧我、心斋、齐物、用心如镜、与物为春则与道合?

孙明君教授庄子的道德,我们刚刚有说“道”是庄子的追求,“德”是“道”在现实方面的落实,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我们现在要“以德体道”可能是不合适的。我感觉“道”是一种抽象的,高高在上的,是我们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可能就是说在理想世界的神仙才能达到“道”,另外有一些就是像庄子一样的高士,可以窥测到“道”的境界。对于我们普通的常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德”。我们做好了“德”一方面也就接近于道了,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7

请问对于庄子学说中,当庄子强调“吾丧我”等观点时,是否还提倡一种自我意识呢?在“大我”中,是否还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或者庄子是强调一种无我立场?

孙明君教授庄子学说里面的“吾丧我”,他还有没有自我的意识,这个时候我觉得就是说,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的意识。那当然就是说这个“我”,我们该如何解读。他已经是“吾丧我”了,就像这位同学所提问的,当他“吾丧我”的时候,他就无我了,而这个“我”是小我。无小我的状态就是无小我而有大我。这个时候“我”消解了一个自私的、偏执的、固执的、世俗的我。而我成为一个体道之后的大我,我与道同在的境界。这样说“吾丧我”是一种精神的境界,它应该说还是很难达到的。它好像类似气功的修炼一样。

8

我刚才注意到您说到这个庄子的理想人格,你说是“至人、神人、真人”。在《逍遥游》当中他提出来的是认为完美人格是神人和圣人。您相当于把“圣人”剔除出去,把“真人”加入了进来。我不知道这样的一种考虑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是,“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当中当然是“无己无功无名”,这里面我长期不太理解的是,这个神人对应的“无功”,也就是这个神人我们该如何理解?《大宗师》里又提到“至人神矣”,那至人和神人又是什么关系?

孙明君教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庄子在写自己的理想人格的时候,他要对理想的人格进行命名,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对于各家的理想人格都是有命名的,最起码的“圣人”,应该在当时社会当中就是非常流行的。特别是大家把孔子和圣人对应了起来,认为孔子就是圣人,圣人就是孔子。当然孔子自己不认可自己是圣人,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认为自己也不是一个圣人。所以我感觉到庄子在说圣人的时候,他也就是借用了当时的一些名词,这些名词里面也包括了圣人在内,他也就用了。当他说“至人、神人、圣人”的时候,应该都是他的理想人格。有些人认为他们三个人在等级上是否有一个差异。比如圣人是处于比较低级的,神人是处于比较中级的,至人是高级的。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三种人格如何来区别,我自己也还没有想清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无己无功无名”,我的理解并不是说“至人”就是“无己”,“神人”是“无功”,“圣人”是“无名”。而是说,他们应该都是“无己无功无名”的方面。但是因为儒家也有圣人,也就可能搅在一起不容易区别。另外的,“真人”在《大宗师》中出现,在别的篇目中没有出现。所有也有人怀疑,《大宗师》不是庄子写的。如果是庄子的写的为什么别的六篇里都没有真人,独独在《大宗师》里有一个真人,所以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至人、神人、圣人”都是社会上已经有的名词,而这个“真人”是庄子创造的,或者是在庄子时代,不为庄子所创造,不为人所普遍使用的一个名词,庄子拿了过来作为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真人”和前面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之间的区别都在于,“至人、神人、圣人”在庄子的理想人格里面是都已经存在的理想人格,而这个“真人”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都是古之真人。对于古之真人,我的理解是庄子特指的是上古时代的,那样一些在原始部落里得道的人,他们应该就是古之真人。神人是完全想象的,没有什么依据。真人应该是有这样一个依据的。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

9

有关庄子对知识的追求的学说,请问庄子会认为从不追求知识会比有了知识不再追求知识来得“好”吗?

孙明君教授前面我们提到“为学”与“为道”,庄子所说的是“唯道”。如果是“唯道”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去追求那些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剔除我们内心的知识,我们才能接近大道。庄子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意思。

宋晓竹副教授那就是有了知识以后再除掉这些知识会比从来没有知识更高一个境界吗?

孙明君教授就是这个“知识”是什么“知识”我们有不同的定义,也有的人认为这些所谓的“知识”都是一些世俗、礼乐、接近儒家、墨家的,这些有关是非的知识,对于这样的知识来说,我们有不如没有。所以按照庄子的思想来说,这些知识越少越好,越没有越好。

10

能否讲一下庄子对气的观点?

孙明君教授庄子对于“气”,就是一种“养气”。庄子是非常重视“气”,就是我们看到的“唯道集虚”,“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他这一段所说的是,我们在一开始听和感知世界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们的耳朵在听,这样一种境界是世俗的境界。我们再上升到一个境界就是用我们的心去听,不要用耳,这是第二个境界。上升到第三个境界的时候,就是要用气去听。这是按照庄子的学说,首先是我们的耳目,然后抛弃我们的耳目,进入到我们的心灵,因为心灵还是小我,然后就进入到气的阶段,这就没有小我了。这时候就距离逍遥的境界应该说非常接近的。这是庄子的设想,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咱们中国的气功不是非常流行吗?特别在80年代的时候在中国非常流行,可谓气卷神州,但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所以,“气”是一个非常玄妙、抽象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


11

怎样才能100%抓住庄子中每一句、每一词的原意?庄子所用的论据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论据100%永远无问题、永远无人可推翻?庄子这些论据,可推翻?如果可推翻,那最终以什么论据为准?


孙明君教授当我们在阅读庄子、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要抱着推翻的态度是有一点太大胆了。可能是一个人的学识要达到非常高的境界才能质疑和推翻,我们在初级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的时候,我们只能更多的去了解、读懂,我们想一想庄子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读懂他,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我们想要推翻他,在我自己看来,我是不敢想的,可能我一直都达不到那样的境界。就是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们要读《庄子》的原文,同时又要读历代《庄子》的注,而这些历代《庄子》的注都非常的繁杂,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做一个判断,这个随着我们读者越来越多,随着我们学识的增加,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的看法能不能成立,也是很难说的。只能说是作为一家之言,是我们自己对读庄子的体会。我们今天读《庄子》的时候会看到,有些人用儒家的思想读《庄子》,用佛教的思想读《庄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读《庄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读,但是到了最后真正理解《庄子》,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温馨提示:

系列讲座因新加坡6、7月是大学假期而暂停,8月将重启。到时我们再会!


端午

安康


纪要整理|林琳

责任编辑|林琳、黄晓芊

审核者|曲景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