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出事就骂女的,这一次真的太残忍了

特刚一只猫 千千X橙雨伞 2022-11-09




万圣节,本应是个开心的日子,但在韩国首尔,却发生了一场惨剧。

 

作为社交距离限制取消之后的第一个万圣节,知名的商业中心梨泰院聚集了比往年更多的人群,在一条长约10米,宽约4米的斜坡小巷内,踩踏事件发生了。

截至目前,事故一共造成156人死亡,197人受伤
 
这是一场明确的责任事故——每平方米超过5人就有发生踩踏事件的风险,而事发的小巷,每平方米超过了10人;在发生事故的数个小时前,就陆续有人报警,指出小巷内人员拥挤,有安全隐患,警方虽对部分报警进行了出警,但没有采取实际的措施,这才让悲剧酿成。


韩国总理也承认踩踏原因是治安人员不足以及制度缺失,同时他还说“年轻人享受节日并没有错”。


而在这次事故中,女性死者占了2/3。


面对这样的数字,除了同情,另一种声音出现了:ta们将这些女性的遇难,归因为“追求白幼瘦”“爱穿高跟鞋”;甚至,一部分人信誓旦旦地说“服美役活该去死”,并认为在各类事故中,强壮的女性往往不会遇难。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条引起热议的评论。



踩踏中的女遇难者,
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这些声音首先违背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踩踏事故中,女性的身体确实可能不占优势,这与她是否努力摆脱白幼瘦无关。

因为激素不同导致脂肪占比较高,且女性骨架较小可以附着的肌肉量有限,这让同样未经训练的人群里,女性的肌肉量是男性的2/3左右。而在相同训练量下,女性下半身的力量可以和男性相差无几;但上半身通常只有男性的40-60%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可能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女性、东京奥运会女子举重比赛87公斤以上级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李雯雯的挺举纪录是180公斤,她的实际体重约150公斤;

而同样是奥运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的男运动员吕小军,挺举纪录是204公斤,而吕小军参加的是81公斤级(比赛体重需要在81公斤以下)的比赛。

李雯雯在比赛中。

图 / 澎湃新闻


在踩踏事故中幸存,上肢力量是极为关键的,这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推开人群。但事实就是,很多不经训练的男性就能完成俯卧撑、引体向上;但女性只有经过非常大的训练量,才能完成这样的动作。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身高,由于女性平均身高更矮,在拥挤的人群里,往往更难获得空气,窒息的风险就会更高。

除此之外,统计数据显示,更多女性会采取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模式只有胸部的起伏,相比于更科学的胸腹联合呼吸或者腹式呼吸,这样呼吸进气量较少。

女性更多采取这种呼吸和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不无关系,我们自小就被教育挺胸收腹,要随时展示平坦的小腹,那自然不愿意吸气鼓起肚子,长此以往,胸式呼吸的习惯就养成了,这让女性在挤压中更容易呼吸受限。


种种因素让女性在踩踏事故中丧生的风险更高,但这些都是客观的生理差异,是社会规训的结果,这并不是她们的错,更不是因为“不够努力”——如果靠后天努力可以完全抹平先天的差异,格斗比赛就不会分重量级了。

我们讨论女性的福祉,从来不只是讨论那些身强力壮、能一把将人群推开群体的福祉;我们讨论的是每一个女性应得的权利,那些瘦弱的、生病的、残障的女性和男性,都不应该失去ta们的生命。

我们追求平等,从来不可能无视身体的差异。


鼓励女性变强壮,
不该是对“白幼瘦”喊打喊杀

不论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出身的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才是女权主义所追求的,将“白幼瘦”女性排除在我们争取权益对象之外,认为她们在本不该发生的踩踏事件中不配获得生存权,显然是不合理的。

把矛头指向白幼瘦,无疑是一种新形式的受害者谴责:

“一定是她不爱锻炼”和“一定是她穿得太少”在底层逻辑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把责任推给了受害者,而让施暴者或者责任事故的始作俑者在事件里失焦。

无论这些女人是“穿得太少”还是“追求白幼瘦”,这都不意味着她们“应当”在性侵事件、踩踏事件中遇难,任何谴责受害者的声音都不应存在,不管它的目的是规训女性,还是“骂醒”女性(其实骂醒也是一种规训)。

那么,我们不应该对“白幼瘦”审美进行批判了吗?当然要。

但我们要区分构建、强化这种审美的人和环境,和成为这种审美受害者的女性。我们需要的是批判前者,帮助后者。

图 /《骨瘦如柴》


这种审美的形成花了千百年,一代又一代的的男性追捧着那些瘦得可以被折断的女性身材,电视广告里出现的都是营养不良的模特,女明星几年不敢吃哪怕一口大米……在传统观念和大众传媒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审美根深蒂固地植入了每一个东亚女性的脑海中。

我们当然可以、也应该鼓励女性去参与体育活动,去帮助女性摆脱白幼瘦的东亚审美霸权。这不仅能够让女性在各种事故中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也能让女性更自信。

例如,每当有重大体育赛事,互联网总会掀起一股新的审美热潮,大家会追捧对那些健美的运动员。我们可以去放大、延续这样的声音,去表达支持,去社交媒体发声,让更多女性意识到,这样的身体是美的,是值得欣赏的。

但同时,我们确实要警惕进入另一种霸权:运动员的身体形象是职业所需,需要经历刻苦的训练,它对于普通女性来说,是非常艰难甚至不可能达到的。

摄影师Howard Schatz的作品《Athlete》,拍摄了125位世界顶尖、冠军级的奥运选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象也往往不同。


是的,勇气和力量出现在女性身上永远不会有错,但勇气和力量对大多数女性来讲,是一种最高等级的特权:

她既需要摆脱白幼瘦审美的桎梏,接受女性可以也应该强壮这件事;又需要有时间、精力、金钱进行体育锻炼;还要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让自己变得勇敢、不规避冲突。

我们可以去鼓励女性去追求力量,但不能去苛责女性屈从了“白幼瘦”的审美。

因为这种屈从,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是“向来如此”,是“大多数人都这样”。与其将问题归因于个体的“不努力”,不如重新构建一种“向来”,构建一种“大多数人”,我们的社会需要展现更多强壮的女性榜样,看见女性的身体潜能。

而这不仅仅是靠几个女性明星运动员就能达成的,它需要更多人、暂时更有能力的普通人的努力,不再去追捧白幼瘦,都尽可能让自己健壮一点点,那确确实实可以影响到更多人。

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属于我们的时代,终将会到来。

2021年5月,“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女性体育消费爆发:95后00后女孩热衷“增肌”,女性购买拳击手套数量翻倍。


写在最后

韩国的这次踩踏事故,是一场悲剧,面对这场悲剧,大众和媒体在问责,有关部门在道歉,善后工作在进行……

但100多条生命就这样离去了。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该为这些年轻人的不幸罹难负责的,并不是遇难者的“白幼瘦”“紧身裙和高跟鞋”——如果没有韩国警方的失职,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没有人会遇难。

鼓励女性强壮,初衷是好的。但归根结底,鼓励女性强壮,是为了赋能女性,不是为了打压某些女性。任何打着“为了你好”旗号规训女性的,都值得警惕。

我们要让女性拥有更多选择,而不是将女性关进那个叫做“强壮”的“高级笼子”里,理想的社会中,女性不需要强壮来防身,更不需要强壮才能在踩踏事故中幸存。

不论强壮与否,没有人活该死于这样的悲剧。

有人群行为专家表示,“踩踏”是一个错误的术语,因为这个词将责任从管理者转移到受害者身上。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橙雨伞微博被禁言,
关注新号不迷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