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大学化学》2020年第10期:化学类专业“新工科”建设特刊

大学化学 蔻享学术 2022-07-02


扫码阅读全文


01

客座编辑


张树永 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 250100)

个人简介:学博士、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山东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本科生院副院长。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化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化学类专业及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承担科研和教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5篇,教学研究论文57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担任《大学化学》副主编。

朱亚先 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个人简介: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化学拔尖试验计划负责人、化学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等;主讲过“无机化学”“基础化学”“化学与人类”“化学与健康”“无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课外实践”等多门课程。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宝钢优秀教师奖、福建省教学名师奖、福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厦门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女教师、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之一等多项教学奖励。担任《大学化学》副主编。

02


特刊介绍


2016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概念,2017年又先后推出“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面启动新工科建设及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各教育部教指委和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建设工作。为了给“新工科”研究和建设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化学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大学化学》编辑部与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编辑出版了本特刊。

本特刊共收录论文27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立项研究成果,共计11篇论文。相关立项包括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牵头的“基于化学的新工科设置和建设方案研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陆靖教授牵头的“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南开大学陈军院士牵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探索”、陕西师范大学胡道道教授牵头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青海大学赵启文教授牵头的“盐湖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及实践”、武汉工程大学喻发全教授牵头的“面向新经济的化工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第二部分是已设立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和已有化学类专业新工科改造的典型经验交流,包括厦门大学的能源化学专业和华东理工大学的精细化工专业2个新专业的建设,以及江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湖南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云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高校对已有专业进行新工科改造的经验,相关论文共9篇。第三部分论文一共7篇,主要涉及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的实验、课程和教材等的改革与建设经验。

化学类专业按照“新工科”理念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故本特刊是起点而非终点。希望各高校以本特刊发布的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为基础,准确把握国家、地区和行业新工科发展趋势和重点,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形成更多改革与建设成果,培养更多“新工科”人才。
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免费阅读和下载全文,欢迎关注

发表文章

序言 

张树永, 朱亚先


2020, 35(10): 1-1

“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方案研究”课题概要

张树永, 朱亚先, 郑兰荪

 

摘要:介绍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基本构想,包括开展相关研究的意义,项目的前期工作基础,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预期主要成果等。对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和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0, 35(10): 2-5 DOI: 10.3866/PKU.DXHX202005082高校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建议

张树永, 朱亚先, 霍冀川, 宋丽娟, 徐华龙, 郑兰荪

 

摘要:概述了“新工科”的专业特征和人才培养特点。论述了以化学为基础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智慧分子工程”两个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思路和对“能源化学”专业进行“新工科”改造的方法。对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改造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2020, 35(10): 6-10 DOI: 10.3866/PKU.DXHX202002021

基于化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建设建议

霍冀川, 张树永, 朱亚先, 李攻科, 杨屹, 李梦龙, 王玉枝, 郑兰荪

 

摘要:概述了基于化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增设的背景。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针对化学测量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对交叉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论证了基于化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在调研仪器设备研制企业及应用领域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对基于化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等提出了建议。

2020, 35(10): 11-16 DOI: 10.3866/PKU.DXHX202004072

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智慧分子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及建议

宋丽娟, 张树永, 王吉林, 郑兰荪, 朱亚先

 

摘要:依据新工科建设的理念,论述了设置智慧分子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分析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状况,阐述了智慧分子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建设草案,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等。对指导“智慧分子工程”专业设计及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0, 35(10): 17-22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38 

 “能源化学”本科专业建设建议

朱亚先, 徐华龙, 张树永, 郑南峰, 郑兰荪

 

摘要:“能源化学”专业是教育部2015年批准设立的化学类本科专业。本文结合新工科建设思路,对“能源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2020, 35(10): 23-27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21从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浅谈“能源化学”新工科改造

徐华龙, 朱亚先, 张树永, 郑兰荪

 

摘要:为了服务于“能源化学”专业的新工科改造,对部分能源领域国家重点企业进行了产业发展和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调研,结合对石化产业优先发展方向和高等学校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分析,提出对“能源化学”专业进行新工科改造的思路,为构建融合化学、能源和信息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建议。

2020, 35(10): 28-32 DOI: 10.3866/PKU.DXHX202005038

新工科项目“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的实施

丁玉强, 朱亚先, 宋丽娟, 刘卫, 刘小珍, 霍冀川, 薛怀国, 郭荣, 廖青, 倪哲明, 周立亚, 陆靖

 

摘要:“新工科”项目“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本项目针对地方和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如何应对产业变化而开展专业升级改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工科”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提出了适应未来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新的培养模式,总结了部分高校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经验。

2020, 35(10): 33-39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17

理科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南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探索为例

陶占良, 程方益, 陈军

 

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给具有典型交叉学科特点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南开大学主动布局新能源专业,探索理科背景下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形式等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期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培育出理工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能力强的新能源专业人才。

2020, 35(10): 40-44 DOI: 10.3866/PKU.DXHX20200501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三点一线”建设模式与实践

胡道道, 刘宗怀, 陈新兵, 雷志斌

 

摘要: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有组织的、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过程。针对多学科交叉专业建设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三点一线”模式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多学科交叉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2020, 35(10): 45-49 DOI: 10.3866/PKU.DXHX202008043

面向新经济的化工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专业改造升级为例

熊芸, 喻发全, 刘生鹏, 高友智, 金放

 

摘要:“面向新经济的化工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是武汉工程大学承担并完成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本文总结了新工科项目建设过程的举措和成效,从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多维度教学体系构建、多元化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期望能为其他学校化工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借鉴。

2020, 35(10): 50-54 DOI: 10.3866/PKU.DXHX202007052

用新工科理念做强做优盐湖化工特色专业

赵启文, 成春春

 

摘要:为了做强做优盐湖化工特色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们应用新工科的理念对化工专业特色方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改革,通过举办“卓越工程师”班,积极推进盐湖化工对接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建立了多学科交叉完善课程体系,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强化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积极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为未来建设盐湖科学与工程专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20, 35(10): 55-58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15

厦门大学能源化学专业的创建与实践

傅钢, 郑南峰, 任斌, 吕鑫, 王野, 田中群, 朱亚先

 

摘要:厦门大学于2015年创建了第一个能源化学本科专业。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建设的由11门组成的能源化学课程群以及能源化学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总结了能源化学专业建设经验,特别是理工融合与协同创新的建设思路,为兄弟院校申办能源化学专业和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0, 35(10): 59-64 DOI: 10.3866/PKU.DXHX202008055

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精细化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王成云, 张文清, 朱为宏

 

摘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代大背景下,新工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托化学、化工、材料三个国家一流学科,以理科化学为基础,强化生命医学、分子工程、功能分子工程、工程基础和精细化工工程等多学科模块交叉融合,着重推出精细化工专业创新课程模块,构建了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服务于培养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本科创新人才,形成了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新工科建设“华理模式”。

2020, 35(10): 65-70 DOI: 10.3866/PKU.DXHX202005081

面向化妆品产业升级的江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思考与实践

董玉明, 丁玉强, 东为富, 杨成, 刘雪锋, 樊晔, 王靖, 潘庆伟

 

摘要:基于化妆品产业发展前景和江南大学轻工特色优势、应用化学专业基础,通过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升级改造的研究与实践”实施,对应用化学专业进行了系统性的升级改造。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更新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而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以实现特色更鲜明、基础更扎实、素质更全面。针对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多学科融合、多角度协同以及紧密结合产业方面形成了一些做法。从人才培养视角解决化妆品产业的发展难题,抢占科技制高点,将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独特的作用。

2020, 35(10): 71-76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11

新工科视阈下石油化工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钱建华, 宋丽娟, 王吉林

 

摘要: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和行业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为例,重点研究在所服务行业的形态和内涵发生重要变化后,地方和行业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联动调整和改革,以及如何构筑完整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和行业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应对新工科改革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等内容给出合理化建议。这不仅为地方高校化学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示例,也将为地方和行业高校其他专业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020, 35(10): 77-81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09

新工科背景下湖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

朱日龙, 楚宗霖, 黄中原, 邹雨芹, 张小华, 周海晖, 蔡双莲, 杜翠翠, 李永军, 刘娅莉

 

摘要:探索建立依托化学学科的“新工科”应用化学专业设置并按照“新工科”理念对现有专业进行革命性改造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我校2020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及教学改革研究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突出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期在传承本专业腐蚀与防护的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节能环保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还提出了应用化学新工科专业发展的方向。

2020, 35(10): 82-86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25

新工科视域下青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吕洲, 朱倩倩, 李群, 王宗花, 毕赛

 

摘要: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青岛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背景,按照新工科理念对应用化学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海洋化工与药物”特色方向。本文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增加海洋资源化学特色课程和课程模块,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特色人才培养,对以新工科理念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0, 35(10): 87-91 DOI: 10.3866/PKU.DXHX202005075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王修中, 徐鲁斌, 龚良玉

 

摘要:基于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客观分析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不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为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农科院校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了参考。

2020, 35(10): 92-98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14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以云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曹秋娥, 刘世熙, 陆冬梅

 

摘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新工科对高校尤其是地方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云南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提高、三个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的新课程体系,并多渠道开展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以期实现云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由传统工科向新工科的转变。

2020, 35(10): 99-103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26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姜新东, 肖林久, 李志义, 于三三, 耿秀娟, 封禄田, 陈永杰, 关瑾, 张东享, 阎峰, 姚慧, 李文泽

 

摘要:为了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增强学生创新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推进辽宁省和精细化工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我校依据专业优势、地域特色及社会需求,建立了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并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方位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2020, 35(10): 104-108 DOI: 10.3866/PKU.DXHX202006047

构建“三育”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民族地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王迎春, 李佑稷, 颜文斌, 欧阳玉祝, 顾仁勇

 

摘要:以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为依托,探讨民族地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以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凝练出实验室文化育人、专业技能育人和创新能力育人的“三育”实验教学理念,构建了与实验教学理念对接的“三育”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四聚焦”“五协同”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经验。

2020, 35(10): 109-114 DOI: 10.3866/PKU.DXHX202002024

构建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项目——以湖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改革为例

赵一玫, 姜军, 王凯, 潘洁, 张予川, 王娟, 党雪平

 

摘要:基于“一主二翼”思想,为了有效地解决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中工程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工程化集成实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镇咳药左羟丙哌嗪生产仿真与单元操作工程化模拟的“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实验教学项目,期望提升学生的工程化意识并加强其工程能力培养,以满足新工科对于专业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2020, 35(10): 115-121 DOI: 10.3866/PKU.DXHX202001043

课程专业相映衬赋予教学生命力——当无机化学遇上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张欢, 蒋琪英, 蒲琳钰, 王伟

 

摘要:介绍依托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进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强化课程学习责任感,将课程知识与专业内涵融合,利用师生互问、案例讨论、课外拓展和交流、在线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充满活力,提高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2020, 35(10): 122-127 DOI: 10.3866/PKU.DXHX202003049

面向化学专业的催化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张东凤

 

摘要:催化化学与多门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相互渗透,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课程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提出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催化化学知识体系,设计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2020, 35(10): 128-133 DOI: 10.3866/PKU.DXHX202004093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马占华, 杜跃展, 李军, 孙兰义

 

摘要: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对我校化工类研究生高等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创建了工程案例库,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协作,注重多专业知识及其最新科研成果的融合;采用软件辅助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手算-软件计算相结合的习题训练方式强化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以多元化考核模式为抓手,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其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其实施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培养研究生的工程综合能力、表达沟通以及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 35(10): 134-140 DOI: 10.3866/PKU.DXHX202008010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学教材建设

姚开安, 方惠群, 孙尔康, 张剑荣

 

摘要: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对专业课教材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建设了一系列以应用为特色的化学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并通过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2020, 35(10): 141-145 DOI: 10.3866/PKU.DXHX202005061

哈工大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姚忠平, 丛培琳, 郝素娥, 姜兆华, 黄玉东

 

摘要:应用工程教育范式理念分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针对我校化学工程领域的专业方向,即“一个领域(化工新材料)”和“两个行业(电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以行业领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上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20, 35(10): 146-150 DOI: 10.3866/PKU.DXHX202003042




《大学化学》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的教育研究性学术刊物。1986年创刊,月刊。以促进深化大学化学教育改革为宗旨,为提高我国化学教学水平服务。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


—— ——往期精彩回顾—— ——

【期刊】舌尖上的化学——阿克霍尔寻忆记 | 大学化学

【期刊】2020年第9期精彩呈现 | 大学化学

【期刊】科普元素故事——稀有气体 | 大学化学

【期刊】2020年第8期: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特刊 | 大学化学

【期刊】四川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 大学化学

【期刊】《应用化学》2020年第8期目次

【期刊】《物理化学学报》2020年第9期-精准纳米合成特刊

【期刊】《分析化学》2020年第6期英文版正式发布

【期刊】《应用化学》2020年第6期已经发布【期刊】CPL:CPL亮点文章 | 2020年第7期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台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进群请添加微信18019902656(备注您的科研方向)小编拉您入群哟!
蔻享网站www.koushare.com已开通自主上传功能,期待您的分享!

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

联系人:李盼 18005575053(微信同号)
戳这里,查看详情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