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之解读中医药原理的前沿技术(第五期)
直播二维码
主题
诊疗新技术与中医药
时间
2021年10月9日 8:50
主办
中国中医科学院
承办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协办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脉散类名优中成药为范例的中药作用机制解析创新方法研究”
中医药机器人智能实验室
支持
蔻享学术平台
会议简介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正在催生中医药研究范式的转变,避免了以往以发现单一靶点、单一机制、药物单体为导向的中医药学研究,为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学规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学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给我们以良好的契机,朝向解决中医药学研究卡脖子问题的阐释,打牢中医药学基础研究的根基,切实落地中医药学的作用机制和原理。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专门设置了“中医药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学科方向。这是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突破的必经之路,也是提供支撑并创造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
从2003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就进入了大爆炸的时代。而今,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成像研究、表观遗传、生物质谱、组学发展、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和迭代,每天刷新着我们的视野,打包应用于我们对中 医药学基础实验的各种研究中,并努力为解读中医药的作用和原理贡献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特举办此次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共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与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前沿技术、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场景、应用方式,策源中医药学实验研究的前沿高地,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师生带来一场科学交流的盛宴。
会议日程
第五场主题:诊疗新技术与中医药(10月9日) |
08:50-09:00 |
陈鹏 李贤煜: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副研究员 致辞 |
09:00-09:40 |
高国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教授 |
主题发言:中医脉诊指压传感器的研究与进展 |
09:40-10:20 |
李栋:北京蛋白质组中心 研究员 |
主题发言:Pharmacoinformatic research in proteomic field |
10:20-11:00 |
王磊:北京科技大学 特聘教授 |
主题发言: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精准医疗和现场快检中的应用 |
11:00-11:40 |
张欣: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
主题发言:核酸药物载体 |
11:40-11:50 总结、公布下一场主题,结束。 |
专家介绍
报告人介绍
李栋,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蛋白质组信息学研究,建立了系统的组学数据处理、分析、知识挖掘和可视化体系,应用于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R, GPB, Bioinformatics等期刊共发表第一/通讯作者(含并列)署名SCI论文28篇,累计他引1000余次,获软件著作权28项,研发UbiBrowser, Batman-TCM等生物信息分析工具近五年为国内外提供数据分析服务20余万次。现为国际期刊Analytical Biochemistry执行编辑,PROTEOMICS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编委,被评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报告摘要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protein drugs have grown into a major drug class in the marketplace. 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are crucial for their discovery, and bioinformatics estimations of candidate targe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target proteins will help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uccess rate of target selection. However, 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revious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the target space has mainly focused on traditional small-molecule drugs, whereas that for protein drugs is lacking. Here, w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arget spaces in the human genome, especially for protein. We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 proteins, both successful protein drug targe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many aspects and are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small-molecule drugs. Based on these features, we developed effective genome-wide target prediction models for protein drugs. Finally, a user-friendly web server, POPPIT (http://poppit.ncpsb.org.cn/), was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s not only target estimations, especially for protein drugs, but also abundant annotations for potential targets.报告人介绍
王磊,北京科技大学大兴研究院特聘教授。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医学院。2009-2020年就职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的医疗诊断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以及微流控芯片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期间参与 “面向3P医学的生物芯片研制”、“聚合物微纳系统制造技术及装备”、“航天医学体液研究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现场快速检测的全集成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等多个国家级科技项目,主持研发的多个创新性检验仪器及诊断试剂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应用,项目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申请国内外专利70余项(已授权48项),获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等科技奖项。
报告摘要
微流控芯片主要是指可在微纳尺度下操控流体、细胞、分子等物质的运动及化学生物反应的一大类器件。与传统的反应器和控制器相比,微流控芯片具有尺度小、精度高、灵活性好、可并行反应、便于整合集成等特点,本世纪以来在生命科学研究、化学分析、临床检验等领域受到众多学者和企业关注,并在药物筛选、肿瘤早诊、病原检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报告人介绍
高国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传感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惯性与声学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信息获取与检测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传感器世界》月刊主编,中国电子学会传感与微系统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优青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压电复合材料和惯性传感器的研究,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被机电部授予“优秀科技青年”荣誉称号。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和30多项省部级及横向军工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奖5项,4项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48项。
报告摘要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医已形成朴素的脉学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脉诊诊断技术。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字智能化的发展,中医脉诊在智能化的方向逐步兴起,为中医脉诊开掘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报告针对中医脉诊智能化,重点介绍近年来指压传感器的研究与进展,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在中医脉诊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报告人介绍
张欣,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聚焦制约核酸药物治疗成败的瓶颈等前沿和关键科学问题。现任Theranostics编委、Bioactive Materials编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2018年获得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同年被Nano Research期刊授予“2018 Young Innovator Award in Nanobiotechnology”,2020年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报告摘要
核酸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成药过程面临着诸多瓶颈。生物材料载体对核酸药物治疗效果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效果依然有限,鉴于此,团队发展了一系列载体材料,用于基因缺损相关的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1)针对基因药物胞质转运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了“隐形渗透”输药的新体系;2)针对胞内药物富集低的瓶颈,发展了“增效自催化”的新方法;3)针对基因药物示踪效果差的难题,提出了“增敏自示踪”的新思路,对药物研发过程具有更好的可预见性,对促进核酸药物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辑:王茹茹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台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进群请添加微信18019902656(备注您的科研方向)小编拉您入群哟!
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