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前沿论坛】如何让生命健康“可视化”,实现精准医疗?

蔻享学术 2022-07-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Wiley威立 Author Wiley威立




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同时预祝VIEW期刊在创刊短短的1年时间内被ESCI收录,VIEW 期刊作为Wiley与PCEM共同出版的开放获取式期刊,主要关注生命健康的“可视化”,通过开发新型材料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潜力的新型诊断治疗学技术实现精准医疗。值此之际,我们特举办“2022 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前沿论坛”。论坛将邀请前沿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做特邀报告,为活跃在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等多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医务人员、疾病防控专家等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增进共识,扩大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直播信息


论坛名称

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前沿论坛

报告时间

2022年1月15日(周六)10:00

主办方

VIEW 期刊、上海交通大学、WILEY出版集团

直播二维码


日程安排


演讲嘉宾报告内容及简介

载酶活性高分子水凝胶

王启刚教授(右滑查看详细内容)

摘要:高分子水凝胶具有丰富可调的成胶单元、类细胞外基质的生理特性、三维可设计的网络微环境,是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传统高分子凝胶制备方法需要物理或化学方法产生自由基,这些聚合成胶方法不利于生物客体的活性维持与后续生物医疗应用。本研究受生命体中多酶生物氧化过程的启发,利用生物催化手段来构筑活性高分子水凝胶从而解决生命健康问题。整体研究工作由如下三部分构成:1) 提出了多酶促自由基聚合成胶的新方法,引入超分子组装实现多酶凝胶材料的活性优化;2) 形成了多酶催化活性高分子凝胶在病变组织微环境来持续高效调控活性氧代谢的新机制;3) 探索了多酶催化活性高分子凝胶在创伤组织快速响应性成型与生物催化修复应用研究。

王启刚教授

同济大学

王启刚教授,2011年至今,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导师。1995-2002年华东理工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高秋明研究员),2005-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徐兵教授),2007-201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和理化学研究所相继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相田卓三教授)。回国后获得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2011年青年千人等项目的支持。整体研究围绕载酶活性高分子水凝胶材料设计与催化诊疗应用这一主线展开,累计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Nat. Commun. (3), Adv. Mater. (6),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4) 等论文100余篇。



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杂化诊疗材料

李永生教授(右滑查看详细内容)

摘要:报告将围绕硅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展开系统介绍,基于“硅基杂化胶束”,通过发展有机胶束核内或壳层功能杂化途径,构建了系列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特性的杂化胶束新材料,在提高其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更赋予了新的功能,在荧光成像、肿瘤微环境响应性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


李永生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李永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于大连理工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导师:郭树才教授、王金渠教授),并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导师:严东生院士、施剑林院士)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里昂催化研究所(合作导师:Jean-Alain Dalmon研究员)开展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多孔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在生物医药和催化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迄今发表SCI研究论文200余篇,他引10000余次,多篇入选ESI热点和高被引论文,h指数54。部分研究成果获2014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生物可降解纳米系统的设计及其抗肿瘤应用

黄容琴教授(右滑查看详细内容)

摘要:如何设计并构建生物可降解的多功能纳米递送系统一直是肿瘤诊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近期研究构建了一系列基于骨架掺杂、肿瘤微环境敏感的可降解生物材料的纳米递送系统,充分发挥其优势,联合光热治疗、基因治疗、生物治疗、化疗、化学动力学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实现成像指导下的肿瘤综合治疗。同时,我们还研发了一种生物安全的肿瘤化疗辅助制剂,可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其毒副作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黄容琴教授

复旦大学

黄容琴,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2003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2008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剂专业,2011年任副教授、硕导,2017年破格遴选为博导。2010年和2015年分别赴慕尼黑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发表通讯/第一作者SCI论文44篇,总SCI他引3500余次,授权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原创项目、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计划等12项国家或省部级项目。获202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9上海药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20江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入选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度青年科学家榜单(全球遴选21位)。担任Journal of Gene Medicine等6本中英文期刊编委。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材料生物学与智能诊疗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市医卫青联常委等职务。

 



Peptide Mimicking Antimicrobial Polymers as Emerging Biomaterials

刘润辉教授(右滑查看详细内容)

摘要:我们通过聚合物模拟天然多肽的某些重要生物学功能并研究相关的机理和应用。通过引入非天然氨基酸,针对性的解决天然多肽容易被蛋白酶水解、体内稳定性差的突出缺点。通过聚合物模拟天然宿主防御肽(HDP),发现了对多重耐药菌和超级细菌具有广谱和高效抗菌活性的聚合物,且有低溶血和低细胞毒性,连续使用未发现细菌产生耐药性。优选的聚合物抗菌功能综合评价优于万古霉素和代表性的HDP。为了实现多肽模拟氨基酸聚合物的温和和高效合成,我们针对经典氨基酸N-羧基环内酸酐(NCA)开环聚合制备氨基酸聚合物的聚合反应对水分敏感、反应慢等突出缺点,建立了LiHMDS引发的对水分不敏感和快速聚合制备氨基酸聚合物方法,可用于制备具有高分子量、可控二级结构和抗菌生物活性的氨基酸聚合物。

刘润辉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刘润辉,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01和2004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化药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4年先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UW-Madison)开展博士后研究;2014年底至今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氨基酸聚合物合成及生物医用功能探索,尝试解决耐药微生物感染和微生物耐药性的挑战及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挑战。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入选国家青年人才、 “东方学者”、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霍尼韦尔学者。摆脱手套箱依赖的超快速NCA开环聚合及用于发现对抗耐药超级细菌多肽聚合物研究成果入选华东理工大学首届(2018) “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扩展阅读

 

1. 2022首场Aggregate线上研讨会——西北站科学家与您分享聚集体科学前沿成果!

2.【EcoMat 系列在线研讨会】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钙钛矿材料

3.【Wiley新视野系列讲座】渔业与水产研究与发表

4.【Aggregate系列研讨会】聚集体科学前沿论坛

5. 诺奖得主Wilczek科普专栏

6. 天文王善钦专栏

编辑:苏苗苗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