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Aggregate线上研讨会——杭州站科学家期待与您相聚!
在北京站、上海站和西北站研讨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研讨会走进杭州地区,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谭蔚泓院士与Aggregate主编唐本忠院士一同作为会议主席。同时,西湖大学程建军教授、黄嘉兴教授,浙江大学高超教授、黄飞鹤教授、谢涛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刘俊秋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刘湘圣研究员等7位专家带来7个不同主题的聚集体科学前沿报告。欢迎大家关注直播,在线参会,期待您与主席和各位专家积极互动!
直播信息
报告时间
2022年4月7日 14:00
主办方
Aggregate期刊
直播二维码
会议日程
主持人
Aggregate期刊主编
谭蔚泓院士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讲人简介及研讨会内容
报告1:多肽化学合成和纳米多肽材料的进展
程建军
西湖大学
程建军,西湖大学工学院院长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讲席教授,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Hans Thurnauer 讲席教授,浙江省鲲鹏计划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Biomaterials Science期刊主编。获得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青年学者奖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创新奖等诸多荣誉。他是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会士、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会士。他的课题组共发表过200余篇文章,有40余项获批的美国或国际专利,其中22项被转化。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科学系。
核酶可以在复杂多组份的环境中精准合成蛋白质,有效减少其他组分的竞争性副反应。相比之下,高分子精准化学合成往往需要在纯净的溶剂和单体前提下完成。突破这一思路,我们提出并验证了SIMPLE 高分子化学合成方法。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竞争性物质存在下,利用水/二氯甲烷双相体系,在油水界面固定大分子引发剂,我们可以以不经纯化的单体可控制备多肽,实现复杂,多组份环境下的可控高分子化学合成。该思路也为我们获得一系列难以获得的多肽材料提供了有效方法。
报告2:氧化石墨烯二维大分子的聚集诱导有序化效应
高超
浙江大学
高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导、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石墨烯化学与组装等方面的研究。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获得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等,研究成果获得两院院士评选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石墨烯纤维入选Nature 2011年度图片。实现石墨烯系列专利转让,并领导建立国际首条IGCC认证的单层氧化石墨烯生产线。
二维大分子成员众多,包含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二硫化钼、氮化硼、黑磷以及合成二维有机大分子等。团队以氧化石墨烯为二维大分子的代表性研究模型,开展了氧化石墨烯液晶及可控宏观组装材料的系统研究。从研究氧化石墨烯的“群效应”视角入手,发现了氧化石墨烯二维大分子的液晶性,揭示了其相变的低浓度特性及慢松弛效应,建立了氧化石墨烯液固相转变组装方法学,实现了氧化石墨烯二维大分子从溶液到固体、从单分子到聚集体、从自由态到受限态的构象调控。通过湿法组装、化学还原及高温修复策略,最终实现了多维、多尺度、多功能、多用途石墨烯基宏观组装体。氧化石墨烯二维大分子具有超高宽厚比,在溶液及液固相转变过程中显示出显著的浓缩及聚集引起的自发取向化和有序化排列现象,称为“聚集诱导有序化,aggregation-induced ordering”效应。这一物质效应在生物群落和人类社会中也常见,即生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人群密度越高,有序化程度也越高。近期,利用氧化石墨烯纤维的二维基元结构和大体积溶胀-收缩动态特性首次实现了宏观材料的精确可逆融合与分裂,揭示了二维大分子与经典小分子及线形高分子不同的界面特征,使宏观组装体的可强化、可解离、可重组、可应用的动态多功能研究成为可能。
报告3:柱芳烃纳客在碳氢化合物精准分离中的应用
黄飞鹤
浙江大学
黄飞鹤,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超分子新物质创制创新工坊执行院长。主要奖励和荣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德国Bruno Werdelmann Lectureship Award、英国皇家化学会Cram Lehn Pedersen Prize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会Polymer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新物质创制会聚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已发论文341篇。论文被引31194次,H-index为96。应邀在国内外作学术报告218次,包括法国第十届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国际研讨会大会报告、澳大利亚第23届IUPAC国际物理有机化学会议大会报告。应邀担任JACS、Chem Soc Rev、Chem Commun、Aggregate等的顾问编委。
在碳氢化合物分离中,开发合成简单、化学和热稳定性高、分离选择性高、重复使用性高的新型碳氢化合物分离材料迫在眉睫。为了应对这一重大挑战,从2017年至今,报告人课题组首次报道和发展了一种新型碳氢化合物分离材料——非多孔自适应晶体(Nonporous Adaptive Crystals,英文简称为“NACs”,中文简称为“纳客”)。在此报告中,报告人将展示柱芳烃纳客在苯乙烯/乙基苯分离、对二甲苯纯化、1-戊烯/2-戊烯分离、甲基环己烷/甲苯分离、碘吸附等方面的应用。纳客的优点体现在:第一、易于制备;第二、具有好的化学、湿度和热稳定性;第三、溶解性好,易加工;第四、分离选择性高;第五、重复利用性高。
报告4:Chemical and Physical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Droplets
黄嘉兴
西湖大学
Jiaxing Huang is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of Aggregate. From 2007 to 2021, he was an Assistant, Associate and then Full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e joined Westlake University in August 2021 as a Chair Professor of Materials. Prof. Huang enjoys 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 enhanc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his students and himself. In research, his group uses chemical principles and tools to discover new materials, advance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use material innovations for better living. Through teaching, they aim to develop intuition, unlock creativity and bring the best out of students and themselves. He received the Guggenheim Fellowship in 2014, the JSPS Fellowship from Japan in 2016, and the Humboldt Research Award from Germany in 2016. He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and the founding Editor-in-Chief of 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one of those global challenges that transcends territorial, political, ideological, religious, cultural, and certainly academic boundaries.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care workers are at the frontline, working to contain and to mitigate the spread of this disease. Although b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against viral infection may seem far from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hat typically work with inanimate objects, there actually is much that can-and should-be done to help in this global crisis. Unlike other typ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chain of transmiss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starts from pathogen-laden respiratory droplets released in expiratory events such as exhaling, speaking, singing, coughing, and sneezing, which must travel outside the human body and endur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efore reaching and eventually infecting others. Therefore,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that can remove or disinfect these droplets should help in preventing transmission. A few examples along this line of thinking will be discussed, including on-mask chemical modulation of respiratory droplets to make wearers less infectious, droplet-capturing coatings based on cosmetic ingredients that can remove aerosol droplets from air and prevent them from rebounding off barrier screens, and self-sanitizing rub-resistant coating on stainless surfaces.
报告5:蛋白质组装与仿生设计
刘俊秋
杭州师范大学
刘俊秋,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组装、仿生化学、酶设计与催化、生物材料等研究。近年来在Chem. Review,Chem. Soc. Review,Acc.Chem.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已发表SCI研究论文200余篇。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任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technology, General Chemistry, Polymer Scienc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构筑多维多样化的仿生功能组装体,实现对仿生组装体结构的调控与功能化,是当前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们研究组将蛋白质自组装与仿生功能化结合起来,在蛋白质组装体上构筑了多酶中心,实现了多酶串联与生物酶协同催化。以蛋白质基超分子聚合物模拟自然界光捕获系统的功能为导向,以发展结构新颖蛋白质基超分子聚合物为目标,发展了制备蛋白质基超分子聚合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对自组装方法的优化实现对蛋白质基超分子聚合物的结构调控,以新型蛋白质超分子聚合物为基础,模拟了光捕获系统捕获光能及能量传输功能,获得多种高效基于蛋白质组装体的光捕获系统,实现能量在超分子聚合物体系中的长程传递。本次研讨会我们将在仿酶、仿离子通道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报告6:靶向药物及递送系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刘湘圣
中科院基础医学
与肿瘤研究所
刘湘圣,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长期项目和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项目资助。2014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先后担任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2020年加入中科院医学所,主要从事抗肿瘤核酸适体靶向药物、纳米药物载体、肿瘤免疫治疗、纳米表界面生物效应等研究。已在J. Clin. Invest.、Nat. Commun.、ACS Nano、Adv. Sci、Adv. Funct. Mater. 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引用4000余次。作为核心发明人,获批的美国专利伊立替康硅脂体纳米药物技术已授权进行临床转化。
偶联药物和纳米递送系统是药物高效靶向递送实现癌症精准治疗的重要策略。我们基于混合电荷两性离子纳米界面修饰新方法,实现了纳米颗粒对肿瘤微酸性环境的快速响应,发展了一种环境诱导聚集增强纳米颗粒肿瘤高效富集的新策略。此外,我们开发了一类可高效递送多种药物的介孔氧化硅/脂质体复合纳米载体(简称硅脂体),有效增强化疗药物向多种肿瘤的递送并降低毒副作用。同时,揭示了硅脂体通过胞吞转运作用靶向肿瘤的新机制。目标临床转化,克服了硅脂体扩大量产的挑战,建立了GLP/GMP方案。面向分子医学层面的精准靶向,积极开展基于核酸适体靶向识别功能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tamer drug conjugate, ApDC)的转化研究以及基于核酸适体改性的 “二代” 硅脂体靶向纳米药物。
报告7:Topology Isomerization Network
谢涛
浙江大学
谢涛,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求是讲席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2001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高分子系博士学位。2001年至2013年先后任职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及休斯实验室,2013年全职回国,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从事多功能智能高分子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拥有超过80项国内外专利。曾获美国Conte国家高分子研究中心杰出研究奖,2011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年度创新奖及2013年全球百大研发成果奖(R&D100 award),2019年中国化学会王葆仁奖。2020年当选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分会(ACS PMSE)会士,目前担任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
Bond exchange in a typical dynamic covalent polymer network allows access to macroscopic shape reconfigurability, but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is not altered. An opposite possibility is that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can be designed to switch to various topological stat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material properties. We call this latter class of polymer network as Topology Isomerizable Network (TIN). In this talk, I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IN and show three examples on how TIN can be designed. The concept of TIN paves a way to programmable regulation of network polymers.
期刊简介
////
Aggregate致力于报道出版“聚集”过程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前沿科学,特别是功能材料、化学、物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以及应用工程等领域的重要进展,为学术界搭建一个交流思想和意见的新平台,去分享聚集体研究的新发现和新突破,讨论聚集体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Aggregate的收稿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聚合物、混合物、复合物、纳米粒子、金属有机骨架、超分子自组装、刺激响应体系、清洁能源、光电子器件、光伏电池、发光材料、化学传感、生物探针、生物医学成像、诊疗、药物输送等众多前沿领域。
Aggregate的编辑团队由一批来自世界各地、跨越不同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组成,他们将联手把关期刊的稿件出版,为不同研究领域的作者提供公正的论文评审和快速的出版服务。
Aggregate是一本开放获取期刊,读者可以自由访问所有已发表的文章。创刊前三年Aggregate将不收取任何出版费用,欢迎您向Aggregate投稿!
扩展阅读
1. 2022首场Aggregate线上研讨会——西北站科学家与您分享聚集体科学前沿成果!
3.【EcoMat 系列在线研讨会】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钙钛矿材料
编辑:王茹茹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