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首届抗原&抗体发现与精准医疗峰会

AG&AB会务组 蔻享学术 2022-09-26





直播信息

活动名称

首届抗原&抗体发现与精准医疗峰会

活动时间

2022年7月2日 8:30

直播二维码


聚焦抗原抗体,推动精准医疗!首届抗原&抗体发现与精准医疗峰会将于2022年7月2日(周六)线上开幕!峰会议题聚焦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抗体药物靶点发现、抗体结构分析与预测、抗体药物开发、新抗原发现、细胞免疫治疗、蛋白质大分子药物表征、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峰会超强嘉宾阵容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非洲科学院院士张林琦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明领衔,来自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的多位著名专家将作会议报告。2022年7月2日,3位院士、10名专家、13场报告,精彩峰会,不容错过!



主办单位

Bioinformatics Solutions Inc.

百蓁生物技术(武汉)有限公司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

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直播海报



大会嘉宾


特邀嘉宾贺福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张林琦 中国籍非洲科学院院士,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韩为东 教授,肿瘤医学部生物治疗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张   毅 教授,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   明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教授,滑铁卢大学报告嘉宾邓海腾 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小龙 教授,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卜东波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王冠博 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杨   贝 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李典范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于晓波 研究员,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黄超兰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转化设施)


嘉宾介绍

贺福初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

贺福初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我国蛋白质组学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目前主要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曾发现“细胞活性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相互作用分子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及“物种演化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现象;发现并克隆肝细胞生成素、揭示其基因调控机制、研制其重组品,发现其受体及其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建立人胎肝转录组及其蛋白质组,从中发现500余种新基因、新蛋白质;发现中国人群常见恶性肿瘤及慢性肝炎等的易感基因10余种;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领导大型国际合作计划,Nature、Science、Nat Biotechnol等国际著名杂志给予高度评价。率先提出了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科学目标与技术路线,并领导揭示了人体首个器官(肝脏)的蛋白质组表达谱、乙酰化修饰谱及其相互作用连锁图、亚细胞器定位图;发现蛋白质组构成及丰度分布的三大规律:进化律、结构律与功能律。

曾获国际学术组织奖励3项,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树兰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杰出贡献奖”和“成就奖”等。曾主持编写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的蛋白质组专著【The Liver Proteome】(Wiley出版),在Nature, Science, Nat Genet, Nat Med, Nat Cell Biol, Nat Biotechnol , Nat Methods, PNAS等国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张林琦 院士

中国籍非洲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

张林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2016当选首位中国籍非洲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内外多个传染病和疫苗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咨询专家。 

长期从事针对病毒感染和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在疫苗的免疫原设计与优化、载体的选择和构建、保护性抗体反应的机制以及评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发表在Nature Medicine、Nature、J Clin Invest、Lancet、New England J Med, Science和J.Exp.Med等国际知名刊物上百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多个抗体和疫苗已经在国内外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并且于2021年12月,由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的我国首款抗新冠病毒特效药—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批准上市,且入选2021年度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韩为东 教授

肿瘤医学部生物治疗科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韩为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肿瘤医学部生物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百千万人才,首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原总后勤部科技新星。

擅长肿瘤治疗抵抗机制与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2015年,开创了中国研究型医院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先后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973课题2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北京市生物技术前沿项目1项,获得企业投资3项,4项临床治疗技术企业转让。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主编专著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CO、Cell Res、 Blood、CCR、NAR、JNCI、Nat.Comm.、JHO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000余分。

张毅 教授

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

张毅,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学术副院长。担任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及生物治疗首席专家,省部共建食管癌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细胞治疗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

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三十多年。2015年以来承担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临床试验研究38项。主持或参与过国家973项目、欧盟科研计划项目、美国癌症研究所、美国癌症协会和美国NIH等基金项目。回国后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3项;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在SCI期刊发表论文206篇。担任J Hematol Oncol , Biomarker Reserach,Front. Cell Dev. Biol.,Asia Pac J Clin Nutr.,Cancer Control, Front Oncol.等英文杂志和10余种中文核心期刊编委。申报国家肿瘤治疗相关专利20多项,授权8项,转化3项。以第一完成人率领团队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以及中国侨界贡献奖。中国细胞治疗质量管理和研究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生物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和河南省免疫学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李明 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滑铁卢大学

李明 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后。曾执教Ohio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现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 (Tier I),ACM和IEEE Fellow,Killiam Fellowship和E.W.R. Steacie Fellowship,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研究Kolmogorov复杂性的世界权威专家。2010年获得加拿大顶级国家科学奖Killiam Prize(迄今是唯一华人获得此奖)。

长期从事个体化癌症免疫治疗,生物信息学,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理论及算法分析等研究工作,目前也针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测序等进行研究工作。在研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平均复杂度、信息距离,和生物信息学方面解决了多个几十年未解难题,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Nature, Nature Methods,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PNAS, Scientific American, J.ACM, CACM, FOCS, STOC 等杂志会议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Kolmogorov complexity and its applications”已经出了第4版,在Amazon.com上被读者评为5星,在世界上被誉为经典,广为引用,获得了McGuffey Longevity Award。


邓海腾 教授

清华大学教育部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

邓海腾教授于1996年在宾州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阿拉伯塔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爱因斯坦医学院和内布拉斯加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回国前任洛克菲勒大学蛋白质组学分析中心的主任。现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聘教授;蛋白质技术中心总管;教育部信息及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洛克菲勒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担任中国质谱学和Biomolecules等杂志的编委。近5年发表SCI论文130篇。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包括发展和应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化学生物学技术;研究氧化还原生物学在衰老和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衰老和复杂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开发延缓衰老的新策略,发展衰老及其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开发提高健康寿命的天然小分子、纳米抗体和疫苗;研究病原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发现和鉴定癌症早期诊断的标记物和肿瘤治疗的靶标


刘小龙 研究员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刘小龙 博士,研究员、硕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肿瘤早期诊断新技术与新方法、免疫治疗与精准医学方面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兼任福建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学术职务。现主持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8项,近5年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ancer、Clinical Cancer Research、Advanced Science、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他引超4000次,授权发明专利25项。曾荣获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ship),日本肿瘤学会“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等多项荣誉。入选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福州市优秀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荣获第三届“福州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第十三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第十三届“福建青年科技奖”,2017年 “福州市劳动模范”,2018年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9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2021年福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022年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卜东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卜东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承担863, 973, NSFC,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研究兴趣包括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结构预测、糖结构鉴定)、计算机算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R, AC, JPR, Bioinformatics, ISMB/RECOMB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算法讲义》。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提出了“逆向蒙特卡罗”采样算法,有效克服优化问题中的目标函数设计难题;

(2) 研制了“用AI辅助算法设计”的AIA系统,实现变“凭灵感设计算法”为“从数据学习出算法”;在最小加权集合覆盖问题上,优于“人”设计的贪心算法

(3)设计了糖结构鉴定算法GIPS,准确鉴定出人类血清中46个糖分子(AC2018)

(4)开展了“珍珠计划”,设计“人际近距离接触感知”算法及软件PEARL,首次获得中国高校长时程、大规模人际接触数据,准确模拟流感传播(Sci. Report2015)

(5)开展了LAMP计划,首次获得了“人类肠道菌群随地域变化”的基因组数据,发现了“肠道菌群的高弹性”(Gut2019)

(6) 设计了直接学习残基间距离的新型神经网络CopulaNet,设计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ProFOLD,性能超过AlphaFold,正努力赶超AlphaFold2(Nature Commu.2021)


王冠博 研究员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王冠博,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学士,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博士,曾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暨荷兰蛋白组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免疫反应相关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及相互作用研究,以生物质谱为核心工具,结合新型分析设备研发,应用于生物物理学、蛋白质药物分析等领域。长年与国际药企合作研发新型药物表征技术并应用于新药研发。出版《Mass Spectrometry in Biopharmaceutical Analysis》等多部书著。


杨贝 研究员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

杨贝,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5年先后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工作。

目前主要围绕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开展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结构生物学、结构质谱学等技术手段,努力寻找病原微生物感染控制的新靶点和开发新的小分子、多肽类抑制剂等。已在Nature Cell Bi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Advances、 eLife、 Cell Research等国际刊物发表多篇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并受邀在Nature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 Genomics等发表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综述及专评。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支持,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多项科技部重大专项与重点研发计划。


李典范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李典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2014年先后在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膜蛋白结构功能及其前沿技术。2014年11月回国,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资助。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分会理事及国际生物大分子结晶组织(IOBCr)理事。

主要研究脂质代谢酶等重要膜蛋白的结构功能、发展与膜蛋白研究紧密关联的脂立方相(Lipid cubic phase, LCP)技术体系,及利用纳米抗体等手段辅助相关研究。解析了参与磷脂合成、胆固醇转运、糖基磷脂酰肌醇修饰等过程若干跨膜蛋白的三维结构与功能机制,建立在脂环境中跨膜酶的分析方法,获得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人工纳米抗体及其结构机制,并首次证明纳米抗体在动物体内的抗感染活性,获得能同时中和新冠与非典病毒的人源抗体并阐释其广谱中和机制,发展膜蛋白热稳定改造及相关工具蛋白、抗体等。在Nature、Nat Commun、EMBO Mol Med、Structure、J Mol Biol、PNAS、PLoS Pathog等期刊发表(共同)通讯作者或一作研究论文27篇,书籍2章,综述1篇,在Nature、Science、Nat Methods、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其他作者论文13篇及综述3篇,书籍1章,国际会议口头报告10次。


于晓波 研究员

室副主任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

曾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个体化诊断中心研究员、北京市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和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研究员,德国洪堡学者,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国际血浆蛋白质组计划(HPPP)唯一中国区委员、亚太蛋白质组学组织(AOHUPO)理事、中国蛋白质组学委员会(CNHUPO)副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伴随诊断委员会委员和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副会长。国家和北京市科技专家库、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等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血液多组学新技术、精准医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建立了面向精准医学的血液多组学技术体系和标志物数据库,设计和开发出以人类、肺结核和新冠病毒为代表的系列蛋白质组学芯片和试剂盒。主持参与国家精准医学、新药创制和蛋白质机器等项目30余项。在Nature系列、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ucleic Acid Res、ACS Cent Sci、Theranostics、Diabetes、Clin Chem、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和Mol Cell Proteomic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被Nature、Nature Methods、Nature Immunology和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等期刊引用2000余次。在国内外会议做学术报告100余次。申请/授权专利20余项,临床注册1项。


黄超兰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转化设施)

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转化设施)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荣誉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BBA- PROTEINS PROTEOM》期刊副主编等。

黄教授长期致力于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前沿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目前专注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发及其在基础生物及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基于新型捕集离子迁移谱质谱(TIMSTOF)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开发,以及利用4D-DIA高通量技术开发临床标志物等。迄今为止,已在Cell、Science、Cell Research、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rotocols、PNAS等期刊发表超过90篇文章。2014年获选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技术百人),2020年所负责的研究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重要医学进展”,2021年获得拜尔学者奖和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实验技术成果奖”。


扩展阅读

 

1.【理瀹讲坛】中药功效与安全性之科学阐释

2.【2022细胞科学北京学术会议】医学的未来:AI赋能医疗健康

3.【夏令营】上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2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4.【中德转化医学协会】同济大学刘琦博士:AI-based omics analysis and drug

5.《北大医学科普讲堂》——肿瘤科普知识系列讲座

编辑:黄琦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