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光热催化去除VOCs的研究进展:催化剂设计及应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绿色能源与环境GEE Author GEE编辑部
背景介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PM2.5、O3的重要前驱体,对大气复合污染和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单一的传统技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VOCs控制需求。通过两种或多种技术之间的有效耦合能够提高对污染的处置效率。光热催化通过有效结合光催化和热催化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反应速率和优化选择性,并且可以同时解决热催化高能耗和光催化效率低的问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催化技术。
研究者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首先从光热催化剂的设计原理出发,对其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策略进行了总结。其次,分别评价和比较了基于不同光热催化反应器的VOCs的降解性能。此外,基于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总结了VOCs光热催化的机制。最后指出了该领域指出了今后潜在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图1. 光热催化去除VOCs的研究进展。
光热催化剂的设计和构建
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光热催化剂主要集中于贵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以及多组分杂化纳米材料等。贵金属催化剂性能优异,价格昂贵,易中毒。金属氧化物廉价易得,稳定,结构易于调控改性。多组分杂化纳米材料通过组分调变以及缺陷位点、异质结构等设计可以有效拓展其应用,同时利用不同组分和位点的互补和协同作用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总体而言,为获得更加优异的催化性能,光热催化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增强催化剂在整个太阳光谱范围内的光吸收;(2)提高催化剂的光热转换能力;(3)提高催化剂的热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光热催化反应器
目前实验室研究常用的光热催化反应器主要为间歇式反应器(图2a)和连续式反应器(图2b)。其中,间歇式反应器浓度低,风量小,可模拟室内空气净化场景。连续式反应器浓度高,风量相对较大,主要模拟工业尾气净化的场景。作者总结了基于不同类型的光热催化反应器VOCs氧化性能并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图2. (a)间歇式光热催化反应器;(b)连续式光热催化反应器。
光热催化机理
目前所报道的光热催化机理可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光热效应。即光热转换导致的光驱动热催化,其反应本质为热催化。催化剂吸收光并将其转化为热能导致催化剂表面升温,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促使反应进行。
(2)光化学效应。催化剂本身不具备热催化活性,主要由光驱动进行化学反应。主要由光激发的催化剂的激发电子态或热载流子等促使反应进行。反应系统提供的热主要促使降低光催化的表观活化能,促进反应物的传质速率或光生载流子的转移。
(3)光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的耦合。不仅为前两种情况的简单叠加,产生的协同作用可能超过热化学或光化学过程的总和,从而实现催化反应活性或选择性的进一步提高。
图3. 光热催化机理示意图。
通过对目前该领域相关工作的分析,作者针对光热催化在反应机理和实际应用方面提出了仍然存在的挑战和展望:
光热催化反应机理的深入探索。光热催化的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如何区分光催化和热催化在光热协同过程中的贡献和反应路径十分重要。
抑制催化剂失活。催化剂性质变化、中间产物或副产物的毒害等影响皆会引起催化剂失活。此外,催化剂再生难度大、经济性差,抑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失活依然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0203
实际工况下的性能参数的研究。目前VOCs光热催化的研究几乎都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VOCs的浓度较低且实验条件单一,与实际工况存在较大差距。针对杂原子VOCs,多组分VOCs,以及含水,含NOx等多种条件下的测试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工业条件。
增强理论计算的准确性。由于计算方法精度的限制以及催化剂的种类或中间体很难用实验方法进行准确模拟。此外,催化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中间产物,增加了理论计算的复杂性,都为催化过程的理论计算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04
本文以“Recent advancem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photothermal catalysis for VOCs elimination: From catalyst design to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通讯作者为崔立峰教授和张晓东副教授。
张晓东
张晓东,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启明星计划获得者,现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VOCs污染控制,环境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CS Catalysis、Applied Catalysis B、Journal of Catalysis等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H指数52,其中3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1篇入选热点论文。(主页:http://sea.usst.edu.cn/_t80/2013/1015/c1640a19898/page.psp)
崔立峰
崔立峰,国家级科技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学院教授。从研究生期间开始致力于先进微纳结构材料在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经历和硅谷亚马逊公司的研发经历。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催化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2013年回国后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ACS Nano》、《Nano Letter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所发表学术论文被广泛引用,总他引次数超过10000次,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中有1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中4篇单篇他引次数超过500次,H因子为45。申请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21项,已获授权12项。
推荐阅读
【期刊】翟婉明院士:交通的未来之路在“可持续” >>【期刊】针对同一份月球样品的高精度铁、钙、镁同位素联合分析技术 >>【期刊】用于光催化能源应用的0D/2D 点对面接触异质结来改进二维g-C₃N₄ >>【期刊】基于生物阻抗谱的干细胞发育过程电学特性研究 >>蔻享学术 平台介绍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