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第六届海峡两岸化学工程与技术师生学术文化交流营暨海峡两岸能源化工学术交流论坛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3-02-10



会议名称:

第六届海峡两岸化学工程与技术师生学术文化交流营 ——暨海峡两岸能源化工论坛

会议时间

2022年12月3日 8:30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海峡两岸化学工程与技术师生学术文化交流营”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 2015 年发起,旨在增强两岸学术与文化交流。前三届分别于 2015 年、2016年和 2017 年由我校承办,先后邀请了云林科技大学、大同大学等台湾著名高校以及福州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兄弟院校的百余名师生来校交流。2018年和 2019 年分别由福州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第四届、第五届海峡两岸化学工程与技术师生学术文化交流营,后由于疫情原因停办两年。通过连续五届的文化交流营活动,极大的促进了两岸青年教师、学生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进一步加深我校与台湾学术及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该交流项目已经成为我校对台交流的品牌项目,获得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落实 “两岸一家亲”理念,全面促进两岸改性科研合作交流,促进我校与台湾高校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全面深入合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 2022 年 12 月 3 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恢复召开 “第六届海峡两岸化学工程与技术师生学术文化交流营暨海峡两岸能源化工学术交流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组织主办,大会主席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刘欣梅教授和港澳台办公室主任黄方教授担任,会议将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
本次会议以能源材料化工为主题,邀请了台湾云林科技大学、中原大学和中兴大学以及大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能源化工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云端,畅聊该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以期增进两岸的新技术合作研发与文化交流,成为两岸青年缔结友谊的平台。
本届会议得到了教育部对台交流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港澳台办公室、化学化工学院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会议组委会谨向各位参会代表和各级支持单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直播通道

蔻享学术直播间

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



会议日程

12月3日


报告人介绍


刘伟仁

台湾中原大学

报告题目:大气电浆改质技术在锂电池材料之应用

个人介绍刘伟仁,目前任教于中原大学化工系,在储能材料、石墨烯、发光材料有深入的研究,生涯共发表178篇SCI论文(生涯h-index:39),其中包含了 Nanoscale (IF:6.895)、Carbon (IF:9.594)、AppliedMaterials Today (IF:9.650)、ChemComm.(IF: 6.222)、Materials TodayEnergy (IF:7.010)、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9.229)、Small (IF:13.81)、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IF:9.926)、J. Membrane Science (IF: 8.742)、ACS Nano (IF:14.790), Journal ofMaterials Chemistry A (IF:11.30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10.652)、Applied Catalysis B – Environmental (IF: 19.503)等期刊,先后荣获两次中原大学杰出研究奖(2021、2016)、三次中原大学年轻学者奖(2019、2016、2015)、环保署第二届绿色化学应用及创新奖(2020)、台湾碳材料学会-年轻学者奖(2020)、第17届新创奖 - 学研创奖(2020)、第九届有庠科技发明奖–绿色科技(2020)、台湾创新技术博览会发明竞赛两次铂金奖(2017、2018)、台湾真空学会-年轻学者奖(2017)、李长荣福聚教育基金会『学术研究杰出教授奖』(2016)等奖项的肯定。


报告简介:本研究利用常压电浆表面活化制程改质软碳极板并作为负极材料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上,将亲水性的含氧官能基接在碳负极材料表面使电池内部的电解液能更润湿极板,使原本属于疏水性质的软碳变成具有亲水性的负极材料,并检测了XRD、SEM、水接触角分析、XPS与电化学性质分析,该材料展现了优异的电性表现,其中电浆处理40次的负极极板具有最好的电性表现,在大电流密度充放电后再回到电流密度0.1 C时,其平均可逆电容量可以回到238.12 mAh/g;而在电流密度0.2 C下经过连续100次循环充放电,电容量仍有249 mAh/g,电容量保留率为95.12%。



张铁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报告题目:缺陷水滑石基纳米材料光催化惰性小分子转化高值化学品

个人介绍张铁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光化学转化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士,吉林大学有机化学博士。之后,在德国、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 年底回国受聘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能量转换纳米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在 Nat. Catal.、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JACS 等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 300 余篇,被引用 30000 多次,H 指数 100,并入选 2018-2022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9 项。曾获皇家学会高级牛顿学者、德国“洪堡”学者基金、以及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2017 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兼任 Science Bulletin 副主编以及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等期刊编委。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报告简介:光催化技术在解决未来能源和环境难题上具有很好的前景。发展高效、低成本的光催化材料是光催化技术工业化的关键。水滑石基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因组成结构易于调控、制备简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近两年,我们课题组通过在水滑石表面创造缺陷位的手段,实现了对惰性反应物分子CO2、N2等的吸附和活化增强,进而提升了其生成高附加值产物的活性。



智林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报告题目:富碳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个人介绍智林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碳及富碳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在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260 余篇,被引用 27000余次,连续 7 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多个中外学术期刊编委,中国颗粒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等理事。


报告简介:本报告介绍富碳纳米材料的构建策略及其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控制与功能调节,重点研究这些材料应用于电化学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特别针对燃料电池中的电极反应以及应用于CO2电化学转化过程中的催化活性优化与材料性能调控开展研究,从化学成键与接触控制的角度系统研究此类富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联性,深入理解材料微结构对电极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机制的影响,进而探寻研发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的新方法与新途径等。



潘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报告题目: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精准调控与资源小分子活化

个人介绍潘原,副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长期从事绿色能源催化领域研究,重点围绕绿色能源化工过程中的单原子催化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Adv. Mater.、Matter、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等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他引 7100 余次,单篇最高他引 1100 余次,H 指数 38。曾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二等奖(首位)等科技奖励。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委员、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员、Nano Research 客座编辑、Nano Research Energy、中国石油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等学术兼职。


报告简介:资源小分子(H2、O2、H2O)的高效活化与催化转化在石油炼制、能源化工及新能源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这类小分子通常具有很高的键解离能,直接活化具有很大的挑战。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在原子尺度设计和制备催化剂,提升其催化行为,是实现催化剂原子高效利用的可行途径。但是这类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控制策略而易于团聚,所制备的催化剂结构复杂,通常由多晶面、多尺度、多相态组成,活性位不均一,其催化活性来源于所有活性相、面、位贡献,难以清晰认识催化剂活性起源,极大地制约了高性能和高原子利用率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


基于上述挑战,我们紧密围绕资源小分子活化过程的单原子催化剂设计与制备及原子级调控方法展开研究,揭示催化剂的原子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强化小分子在催化剂上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实现能源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化工过程的绿色化。发展了系列单原子、双原子簇及其耦合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方法,实现了小分子催化转化活性位的精准调控;系统探究了催化剂原子局域环境、双原子簇协同催化、基于活性位原子结构的催化作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依据上述科学发现和催化剂制备新方法,获得了在重油浆态床加氢、电解水制氢与燃料电池等领域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高性能单原子催化剂。



徐啟銘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可燃性粉塵危害預防與概述

个人介绍徐啟銘,雲林科技大學特約講座教授。徐教授於 2011 年獲北美熱分析學會 (North American Thermal Analysis Society, NATAS) 第39 屆 Fellow Award 為國際上材料熱安全領域的最高榮譽獎項,肯定其對於化工界與工業安全的傑出貢獻;並於 2016 年獲選為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會士 (AIChE Fellow),該項榮譽為國際化工界至高的尊榮;2017 年更獲得 Mettler-Toledo Award;於 2018 年更榮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Fellow);於2021 年獲得 Trevor Kletz Merit Award 以及英國化學工程師學會(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 IChemE Fellow);更於 2022 年榮獲中华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 (化工)及台灣化學工程學會會士 (TwIChE Fellow)。在學術中,徐教授在化工製程安全設計、火災爆炸特性、量化風險評估與失控反應的危害評估等專業領域,共計發表 SCI 論文逾 520 篇,並在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 and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等SCI/SSCI 期刊擔任編委會委員、編輯或副編輯。


报告简介近年來粉末狀和顆粒狀鎂金屬工業製程迅速發展,鎂粉生產廠及鎂合金加工廠,如拋光研磨,磨削和機械加工都會產生微米至奈米級之鎂粉存在高度的火災和爆炸風險。因此瞭解鎂合金粉爆炸特性於預測爆炸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及設計防爆和減緩措施是必要的。


為了確保製程安全,需對鎂鋁合金粉末的熱特性方面有透徹的了解,因此本研究分析了40 目、70 目及 140 目之粒徑對鎂鋁合金熱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粉塵濃度為 1750.0g/m3 的情況下,40 目、70 目和 140 目之鎂鋁合金粉末的最大爆炸壓力分別為 7.8、8.6 和9.7 bar G,而 Kst 值分別為 22.7、33.1 及 149.2 (bar•m)/s,40、70 和 140 目顆粒的限氧濃度值為 15.0 vol.%、13.0 vol.% 和 4.0 vol.%,在熱分析結果,40 目、70 目和 140 目之樣品的表觀活化能 Ea 分別為 224.8–168.8、165.2–39.9 和 286.5–70.6 kJ/mol。此外,可燃性參數對於較小的粒徑表現出更高的反應性,最小著火溫度從 605.0 °C 降低至 485.0 °C。


本研究為鎂鋁合金粉末的燃燒特性和粉塵爆炸危險的嚴重性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 綜合著火及熱分解溫度為製程控制中之重要參考溫度,此一研究成果提供給產業界相關安全知識,熟知工作場所物質的火災爆炸特性是不可或缺的,如能徹底的熟知物質特性,便能減少危害發生機率,提高工業及民生之整體安全性。



郭少军

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应变催化:材料、理论与应用探索

个人介绍郭少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吉林大学学士、中科院应化所博士(导师:汪尔康院士)、布朗大学博士后、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现任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电能源化学、材料与关键技术研究;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 Nature、Science、NSC 系列(23)、Adv. Mater./Angew. Chem./JACS(57)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论文被引 5.8 万余次,h 指数 128;2014-2022 连续 9 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化学、材料)。曾作为科学家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科学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Small 青年科学家创新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讲座奖等;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全球前 2000)、全球学者库全球顶尖前 10 万科学家(全球前1300)、Research.com 全球顶尖科学家(材料科学全球 166名)、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材料、化学)。任 Adv. Energy Mater.、Chem. Commun.、Small Science 顾问编委,Sci. China Mater.、Sci. Bull.等 15 个杂志的编委。


报告简介未来世界能源结构势必向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可持续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燃料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洁环保和安全等特性,是实现上述方向发展的关键前沿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性能燃料电池研发由此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科技战略制高点。然而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制氢和用氢效率低等瓶颈问题。发展新思路设计与制备燃料电池的关键催化材料,有效调控和优化材料表面原子的电子结构,进而提升催化效率,是目前燃料电池和氢能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报告将汇报下我们课题组在材料应变调控提升氢能循环电化学催化性能的最新进展。



孙吉庆

Cell Press


报告题目:Publishing with Cell Press in Physical Science journals

个人介绍:2019 年 1 月份年博士毕业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业为材料学。同年三月份加入 Cell Press,成为材料旗舰刊 Matter 的创刊编辑。2022 年 7 月份加入化学旗舰刊 Chem,成为 Chem 的科学编辑,同时担任 Matter 的顾问编辑。


报告简介:Chem 是Cell Press推出的第一本综合性化学期刊,也是Cell的姊妹期刊。Chem致力于推广化学及其交叉领域的创造性突破,刊发旨在解决具有全球性挑战的应用和基础研究论文。Matter 是Cell Press继Chem, Joule之后推出的另一本材料类刊物,与Cell, Chem和Joule互为姊妹刊。稿件接收方向涵盖各个领域内的优秀先进材料,包括生物材料,能源材料,光学材料等。Matter旨在推进材料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内的发展,推动先进材料的实用化发展进程。



林孟昌

台湾中兴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离子液体电解液的铝离子与双离子电池技术与应用

个人介绍Dr. Meng-Chang Lin, who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wan) in 2010. Then, as a senior researcher, he worked a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aiwan) from September 2010 to December 2015. During June 2013 to August 2014,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Later, he joined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 China) as a Professor from January 2016 to April 2022. Then,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he worked at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aiwan) from May 2022 to August 2022. In September 2022 he joined Chung Hsing University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His research is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of aluminum-ion batteries, dual-ion batteries and hydrogen production/purification. Also, he has been involving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luminum-ion batteries. An Ultrafast Rechargeable Aluminum-ion Battery that he developed in 2015 was awarded 2016 R&D 100 Awards and 2017 Edison Awards.


报告简介: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chargeable battery systems could fuel various energy applications, from personal electronics to grid storage. Ionic liquid lectrolytes exhibit the advantages of low lammability, high thermal stability, low volatility, and wid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window, and are consequently ntensively investigated for potential electrochemical batteries. In this talk, I ill present our recent progress in combination of AlCl3-based ionic liquid lectrolytes and dvanced carbon materials for aluminum and dual-ion batteries. Examples include hree-dimensional graphitic foams, graphitic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AlCl3/Urea ionic iquid analog electrolyte and 1,2-dimethyl-3-propylimidazolium chloroaluminate/chloroaluminate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 Our main interests are to develop advanced rechargeable batteries, to ursue fundamental studies on intercalation/deintercalation and conversion behavior of electrodes, and to explor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in grid storage. I will also offer perspectives on luminum and dual-graphite batteries engineering in general.



冯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报告题目: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结构调控与反应强化

个人介绍冯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际化学反应工程Gianni Astarita青年学者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等荣誉。致力于催化氧化过程中催化剂结构调控与反应强化。担任Nano esearch客座编辑、eScience、Rare Metals、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石油/中石化/军工科研项目23项。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IChE J., Sci. Bull., Nano Res., ACS Catal.发表论文57篇。获2022年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2022年中国石油化工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口头报告20余次。参编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规划教材《石油化工工艺学》。


报告简介:环氧化合物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以环氧丙烷为例,其作为第二大丙烯衍生物在全球拥有千万吨级需求、千亿级市场。我国已快速跃居为全球最大环氧丙烷生产国和需求国,但超过50%的环氧丙烷生产仍然采用亟待淘汰的氯醇法,行业转型迫在眉睫。自1998年起, 丙烯临氢气相环氧化法合成环氧丙烷因具有绿色环保、气固相操作简单、经济性好等独特优势受到学术及工业界广泛关注。Au-Ti双功能催化剂是目前最有工业化前景的催化剂,可以将H2、O2在Au表面转化为H2O2,并进而在钛硅分子筛表面形成Ti-OOH缓和环氧化物种以完成环氧化反应,但仍存在活性位不明晰、结构难调控、结焦失活难抑制的瓶颈。


以“Au-Ti双功能催化结构调控”为切入点,首先发展了双功能位点精准结构(Au -缺陷四配位Ti/完美四配位Ti/六配位Ti等)的动力学辨认方法,建立催化剂Au-Ti配位微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为提升催化剂选择性奠定基础;其次,提出Au-Ti双功能活性位结构的多物理场(紫外光/温度/浓度等)调控机制,阐明多物理场对Au-Ti双功能活性位种类与数目的调控规律,显著提高目标产物收率;基于上述认识,构建高效廉价的Au-Ti双功能催化剂,通过调控Au-Ti空间分布强化催化剂抗结焦能力,并对催化剂进行立方米级工业放大。



乔英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报告题目:有机固废热化学转化的研究与实践

个人介绍乔英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市生物固碳与炼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持和承担完成工信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以第二完成人获 201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另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 17 项。长期从事煤、生物质、石油等于含碳能源绿色低碳高值化与清洁高效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发明 6 项,中国专利 18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48 篇,SCI/EI 收录 38 篇,5 篇高被引文章论文。指导的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互联网+国赛铜奖、互联网+省赛金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 10 项。


报告简介:我国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等有机固废年产量超过60亿吨,相当8亿吨/年标煤,传统的填埋、发酵、焚烧等处理方式由于存在着资源转化利用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等原因,引起人们的诟病和邻避效应。随着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机固废领域亟需高效清洁低碳的新处理技术。基于此,本团队针对有机固废种类分类施策,针对农林废弃物、废塑料、废橡胶等均质有机固废采用下行床快速热解/催化裂解制化学品或材料,实现有机固废的绿色低碳高值化利用;针对生活垃圾、有机污泥、禽畜粪便等含霉菌毒素、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有机固废通过复合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发电,破解直燃发电的二噁英和飞灰难题,实现有机固废的清洁高效能源化利用。



推荐阅读

【颗粒学报】巴斯夫过程和化学工程总裁Detlef Kratz博士:气候中和之路—化学工业的机遇与挑战 >>

【GreenChE周年庆系列活动】绿色化学工程青年论坛 第二期 >>

【GreenChE周年庆系列活动】绿色化学工程青年论坛 >>

MDPI Molecules 新能源化工研讨会 >>

中国化学会 · 能源化学云论坛 | 第四期 >>

编辑:王亚琨

蔻享学术 平台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