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家带你读了这些书丨高山科学经典2022年盘点

蔻享学术 2023-07-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高山书院 Author GASA


蔻享学术
扫码查看精彩视频



「高山科学经典」是高山公益项目之一。邀请百余位科学家和社会贤达,每周六晚八点,为公众线上直播导读100本科学经典书籍,一周一期,一期一会。
用心做有温度的公益,让科学精神惠及民族。



高小山说


吴国盛教授曾说,“学习科学有三种方式,第一是听科学家作报告;第二是访问科学名胜;第三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阅读科学著作。”


在“科学复兴”的道路上,高山人在众多世界级科学家的带领下,学习科学知识,走遍科学重镇,探索科学精神。而在阅读科学著作这件事上,高山还希望能将“科学精神惠及民族”。


2022年“4·23”世界读书日,《高山科学经典》公益读书项目正式启动。


高山书院校董吴国盛教授携手国内外多位院士科学家,精心甄选100本科学经典著作,每周六晚八点,通过大科学家导读的方式,希望让科学精神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民族的界限,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


截止2022年12月31日,“高山科学经典”项目共完成了38本科学书籍的导读,有11位院士、49位教授,22位文化传媒领域老师参与了导读;全网视频播放量达105,643,271次。2022年9月30日,高山科学经典特别策划之《贺杨振宁百岁》冲上抖音热搜榜第1位。


2022,有好书,更有科学家领读,何其有幸!

2023,期待更多爱科学、爱阅读、爱经典的人与我们,一路同行。


2022

《高山科学经典》发布会

【2022.4.23】


韩启德: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

人一辈子要学很多东西,不能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所以要读书,要读经典。


鲁白:

高山书院校董会主席,清华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

今天我们读科学经典,不是简单地学习科学知识,也不是单纯地回顾科学史、敬仰科学伟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阅读科学经典的过程当中,汲取科学精神。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每一位教授的领读,我都会去好好学习,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第01期


《物种起源》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2022.4.23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读《物种起源》可以学习到达尔文“实事求是、理性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


徐志胜:

笑果脱口秀演员

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想法,同时又不害怕去和别人交流,然后在交流时想尽办法地让自己的话变得更有趣、更周全、更详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他塔拉:

性教育博主,塔池TouchSpace创始人

并非人人生在罗马,但人人都有自己的罗马。

龚凡:

知名主持人,凡星工场创始人

《物种起源》不仅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还有科学的浪漫性。



第02期


《从一到无穷大》

乔治·伽莫夫

2022.4.23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如果说要跨越物理学和生命科学都懂的,20世纪好像就只有伽莫夫了。如果你的时间只够读一本科普书,建议你读这一本——《从一到无穷大》。


李永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抖音科普创作者

大家并不是讨厌知识,而是讨厌只有知识,没有应用。

毕导:

知名科普自媒体博主,2020年“B站百大UP主”

一个好的科普选题,就应该是从接地气讲到桃花源。

李可佳:

高山科学促进中心秘书长,极课大数据创始人兼CEO

100本科学书籍,就是为了制造一个科学的场域,给大家打开“智识生活”之门,让科学带我们进入到一个已知又未知的世界。



第03期


《别逗了,费曼先生》

理查德·费曼 / 拉尔夫·莱顿

2022.4.30


张双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所谓“费曼学习法”,就是当你试图去理解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件事情讲给别人或者教给别人。在讲的过程中你就会很敏锐地发现自己哪里不理解了,回头再学的时候,就能够学得很好。


严伯钧:

知名科普作家,科普博主

凡事都以是否科学为唯一的判断标准,科学就变成了科学教,这是比较危险的。

张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

对费曼来说,物理学是他所有玩具里最大的那个玩具。



第04期


《文明的滴定》

李约瑟

2022.5.7


刘钝: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所谓“李约瑟问题”不是一个如同在数学中那样要求定解、多解或证明无解的问题,而是一个高度凝炼的启发式论纲,借助它可以展开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读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不管是电子书还是纸书,还是要保持精读的习惯。

高佑思:

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联合创始人

犹太教根源性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带着怀疑的态度看待一切。



第05期


《黑洞与时间弯曲》

基普·S·索恩

2022.5.14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

时空旅行在我们这个世界可能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时间悖论无法解决。


郝景芳:

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

不用特别着急现在就让孩子读这本书,可以先让孩子多看看故事性的插画书,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啊吗粽:

B站生活区UP主

记录和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第06期


《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

2022.5.21


田松: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有多少人能说出10种以上植物的名字?很少。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这并不重要。这就导致了我们与自然的疏离,我们所谓的热爱自然只是抽象的热爱,因为我们对具体的自然物根本就不认识、不关心、不在乎,又怎么可能真的去热爱呢?

王泽翼

高合资本董事长,温氏投资创始人,高山书院2020级同学


很多人焦虑、抑郁,很大原因是放大了不确定性。

贾凡

蜜蜂科技Beeplus,创始人兼CEO,高山书院2018级同学

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是获得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第07期


《细胞生命的礼赞》

刘易斯·托马斯

2022.5.28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我们不愿意提及死,就是因为没有给死亡一个合适的理由和境遇。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直面死亡,吃的食物其实就是动物的尸体,我们却没那么厌恶和忌讳。背后还是缺乏起码的“生死教育与辅导”,没有树立良好的“生死观”。


安友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也是看门大爷的三个基本问题: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往哪去?作为人,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这三个问题。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中国以前经常讲“寿终正寝”,但现在医学发达之后反而没有这种说法了,都是“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似乎大家都在怪医院。现在医学不仅助长了人们怕死的观念,有的人还在追求长生不老。



第08期


《寂静的春天》

蕾切尔·卡逊

2022.6.5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气候变化,更应该采取的方法是公众监督政治家充分依据科学证据、科学家提供的客观事实做成合理的决策。

李来来: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人类有时候无法直观看到事情的全貌,很多事物与事物的关联是非线性的,更要求我们有系统性的认知。

张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

《寂静的春天》代表了一种终极的对事实的追问,对权威的挑战。



第09期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爱因斯坦

2022.6.11


李永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科普视频创作者

如果你去读这本小册子的话,你会发现爱因斯坦深邃的思想,比我讲的要精彩太多。它能让你觉得你不是在读一本物理书,而是在阅读一本逻辑和哲学著作,它教你看待世界,但是并不强迫你接受他的观点,循循善诱,又发人深思。




第10期


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伽利略·伽利雷

2022.6.18


石云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现在很多的科学论文或者科学书籍,都是把“硬邦邦”的结论拿出来给我们,但伽利略则是在书中一点点的自述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一步步走到最终结论的,包括他的心路历程、思路变化、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调整等等这些事情。


孙正凡:

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领域的英雄,而不是在社会抗争里面的英雄。换句话说,科学家需要的还是能够踏踏实实在实验室里安心做研究。

大蜡烛:

哔哩哔哩知识区UP主

这本书中很多的讨论是非常深刻的,这对我们建立有效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第11期


宇宙

卡尔·萨根

2022.6.25


吴季: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除了电子书,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回到纸质书,多深度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学会辨别真伪,不能迷信互联网,互联网上有大量假知识。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宇宙层面的科学,常被人文学者诟病是把人“搞扁了、搞平了”,但令人文学者没有想到的是,有时候研究宇宙,反而滋生了内心对地球的保护和热爱。

苏萌:

起源太空创始人兼CEO

科学的探索过程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感受,做科普就是希望把这种珍贵的感受传递给别人。



第12期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2022.7.2


吴家睿:

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达尔文主义中,“好人”是那些愿意自身付代价,帮助种群中其他成员个体,以此使他们的基因传到下一代。即使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好人终有好报。


乔中东: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真正的教养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这里父母和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功不可没。

唐骋(芳斯塔芙)

神经生物学博士,科普作者,哔哩哔哩知名知识类UP主

大肠杆菌面对噬菌体的时候,有时候会选择自我毁灭,抑制了噬菌体的扩散,保护了其他同类。这其实是凌驾于血缘关系上的利他。



第13期


《大流感》

约翰·M·巴里

2022.7.9


宁毅:

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健康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博士

在传播过程中,病毒的毒性并不总是在减弱,或者增强,而是起起伏伏变化的。


王璐: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博士团挂任海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

公共卫生这支队伍,工作做得越好,可能越不被人想起,在整个社会里越没有存在感。

薄世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副主任医师

当医生越久,其实越看不透生死。越是老大夫,每次抢救就越是心惊胆战、如履薄冰,因为他关心的是别人的生命,总是希望能从死神手里争取一些时间。



第14期


《人有人的用处》

维纳

2022.7.16


郭毅可:

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算法不存在善恶,但是使用算法存在善恶,人不要放弃人的责任。


刘际明:

中国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

《人有人的用处》就像中国画,有很多留白。

任骏菲:

红岸基金创始人,香港潘渡公募基金创始人,高山书院2022级同学

把机器变成人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人变成机器。



第15期


《情有独钟》

麦克林托克

20227.23


仇子龙:

上海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无论做什么,都要乐在其中、内心宁静。


颜菁:

剑桥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汇先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高山书院2022级同学

毅力真的很重要,因为我们偶尔是靠运气成功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在起起落落当中长期地坚持把工作做好。

思文:

优秀脱口秀演员,编剧

其实金钱是这个世界兑现给你的欠条,你赚多少钱取决于你给世界提供了多少价值。



第16期


我这一代的物理学

玻恩

2022.7.30


孙昌璞: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探险精神是要勇敢地闯入无人区,而不是跟着别人走,要对流行保持警惕。


厚宇德:

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所教授

对年轻人来说,成功与否,对别人或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玻恩就是一面镜子。

何琼毅:

北京大学教授

保守的革命者也有对科学保有好奇心和探险精神,也可以是领军人物。



第17期


《希波克拉底文集》

希波克拉底

2022.8.6


张大庆: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

读《希波克拉底文集》这类经典,读的是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看法。


何权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现代医学发展下,诊断动辄就要用CT、超声和核磁等先进设备,医生的基本功反倒是减弱了。好像不应叫临床医生,该叫“离床医生”。

何霆:

艺妙神州创始人&CEO,高山书院2020级同学

在2000多年前,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诊断和治疗的科技手段非常有限,但《希波克拉底文集》里的思想在现今仍不过时。



第18期


偶然性和必然性

雅克·莫诺

2022.8.13


昌增益:

北京大学跨院系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

科学家需要谦逊,但科学家思想不能谦 逊。


陆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人类是进化路上的一个节点,永远都不会是终点。

张蔚: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现在的人类社会相对于以前社会,自然选择的压力在改变,环境的压力也在改变,所以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改变了。



第19期


《物理定律的本性》

费曼

2022.8.20


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人类头脑最伟大的推广——不是人类有多聪明,而是自然有多聪明。


马伯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很多科学问题是从哲学当中分解出来的,同时科学的发展又使我们重新对哲学进行思考。

薛鹏: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费曼认为人有两种:一种人对数学有着足够的理解和经验,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另一种人可能因不理解数学而做不到这一点。



第20期


《反对方法》

费耶阿本德

2022.8.27


段伟文: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

1975年,西方的、欧洲的年轻人都感觉到了内卷,而本书正是对上一代内卷的回应。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读书是为了创造新的思想,所以读《反对方法》的关键,并不在于读懂费耶阿本德到底说了什么,而在于用他的思想对照当时的语境,进而关照现在中国的状态。

张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

“屠龙少年成为恶龙”是一个历史前进的规律。



第21期


《给世界的答案》

史蒂文·温伯格

2022.9.3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成功只属于乐观的人,悲观的人早就离开了。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

科学不是记住一些知识点,其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包含敢于批判、接受批判、勇于批判等等。

李永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西瓜独家创作人

对问题进行讨论,科学才能进步。



第22期


《哥德尔 埃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侯世达

2022.9.10


刘奋荣: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所具有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在和接受他的人进行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


周海宏:

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学家,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艺术上有两个最重要的追求,一个是统一性,另一个是丰富性。

泰祥洲:

艺术家,高山书院2022级同学

公理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然后又不断否定的,它不断演绎,无法达到尽头。



第23期


《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

2022.9.17


薛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高山书院校董

发明新范式的人几乎总是要么很年轻,要么刚入行不久…


王巍: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一个科学理论的胜利,不是靠说服它的反对者,而是它的反对者最终都会死去,熟悉它的年轻一代最终茁壮成长起来。

张一甲:

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高山书院2020级同学

库恩在书中反问说:“我们都习惯于认为科学事业会不断趋近自然预先设定的某个目标,但需要有这样的目标吗?”



第24期


科学与假设

彭加勒

2022.9.24


金晓峰:

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讲座教授

对于一位肤浅的观察者,科学的真理是不容置疑的,科学的逻辑是绝对可靠的。至于学者们有时会犯错误,那是因为他们弄错了其中的规则。


肖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每个人在牵扯进一些事情时,都有一个前置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一些假设,比如价值观,它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很隐蔽。实际上我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有着预设。

蒋昌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高山书院2018级同学

从经验的角度来讲,只要经验所设定的事实和场景发生变化了,那么建立在这样一个场景或者事实本身变化基础上的对几何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第25期


杨振宁传

杨建邺

2022.10.1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杨(振宁)先生认为,一个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有taste。探索物理,一定要把握整体的趋势,要知道物理学发展的最前沿正在发生些什么。“你当时对有些事情听了没有完全懂,不要紧。慢慢地,它会对你的整个价值观产生影响。”


杨建邺:

《杨振宁传》作者

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贡献更大,我认为这是人的本性,因为他们都对自己最了解,在评论自己的时候都会更多地看到自己正确的一面。

肖盾:

“高山科学经典”项目总负责人,一起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

一些很复杂的现象可以用非常简洁的公式描述出来,这就能让人感觉到一种美。



第26期


《哥白尼革命》

库恩

2022.10.8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库恩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改变了科学哲学的世界。


孙正凡:

科普作家,天体物理学博士

其实每个科学家在探究真理的时候都像盲人摸象,都在摸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然后把它拼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

严弼宸: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研究生

《哥白尼革命》这本书是理解近代科学产生的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也是理解库恩整个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27期


《自达尔文以来》

古尔德

2022.10.15


舒德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

人类的诞生有它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的趋势。                                          


徐建: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古尔德求知探索的天然欲望和深挖细嚼的思维能力很令人惊讶,他在求知探索中的专注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刘建妮: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从科学精神来讲,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就是古尔德的博学和质疑精神。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质疑的不仅是别人,更是自己。



第28期


《艾伦·图灵传》

安德鲁·霍奇斯

2022.10.22


孙茂松:

清华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图灵造计算机,其实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想的,就是造一台能够具有人类智能的计算机。


孙天齐:

《图灵传》译者,机器人公司Vincross CEO

图灵机其实不是电子计算机,甚至也不是一个机器,它只是一个数学模型。

俞志晨:

图灵机器人创始人&CEO

实际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它的模型都非常简洁。科学家们擅长"化繁为简”。



第29期


《经度》

达娃·索贝尔

2022.10.29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地球”的概念,我们传统的观念是天圆地方。


常伟:

钟表文化学者

《经度》这本书非常具有画面感,还曾被改编成电影。它将钟表的历史、天文的历史以及航海的历史都浓缩在一个个画面里。

段玉龙:

科学节目主持人

在大航海时代,正是因为经度被准确确定,英国(包括英国的海军)才成为了一股横扫全世界的力量。



第30期


《最初三分钟》

史蒂文·温伯格

2022.11.5


吴岳良: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且不断探索的基本问题,尽管人们听过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但宇宙起源本身应是一个科学问题,这就是温伯格写这本书的初衷。


齐锐: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

科学家并不是天空中翱翔的鹰,能看到全局局面,科学家做的更多的是猎犬的工作,在地面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试错。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重要的不是摆脱理论偏见,而是建立正确的理论偏见。



第31期


数学大师

埃里克·坦普尔·贝尔

2022.11.12


汤涛:

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一百年前的美国大学里,数学学科很多都不在理学院,而在文学院。


蔡天新: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诗人,作家

在超前性上,阿基米德胜过牛顿。

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

数学界像江湖武林一样,喜欢将数学家排名次。贝尔认为,有史以来最厉害的三位数学家是阿基米德、牛顿和高斯。我认为,应该把欧拉加上。



第32期


《复杂》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

2022.11.19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牛顿没有过时,他的理论是一定精度条件下的近似。


吕琳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理事

学习复杂性科学的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升级我们的CPU。

段永朝: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我们读《复杂》这本书,不应只是去猎奇当年好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解复杂性思维。



第33期


《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

诺曼·麦克雷

2022.11.26


张峥:

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教育系统是“既要、又要”,还是“只要”?是只关心那些长尾端的天才人物,把这教育资源往这方面倾斜,还是做到一个能够比较平衡一点的教育系统?


李铁夫:

清华大学副教授

用任何标准来看,冯·诺伊曼都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那几个人之一。

段玉龙:

科学节目主持人

所谓的跨界不是说重新再开一片地,而是在一片地当中种下来的种子,也完全可以和这片地中原本的作物一起生长,没准可以长出来不一样的东西。



第34期


《费马大定理》

西蒙·辛格

2022.12.3


夏志宏:

高山书院校董,数学家,美国西北大学Pancoe讲席教授

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数学学科本身,其他学科都跟它有联系。更确切地说,它是整个科学的基础。


季理真:

数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我们要如何读书?数学家华罗庚写的科普文章里谈到,一本书一开始要把它读得很厚,然后再把它读得很薄。

杨奕忻:

高山书院2022级同学,个人投资者

伽利略曾说过,数学是用于理解宇宙的语言。



第35期


科学哲学的兴起

汉斯·赖欣巴哈

2022.12.10


王巍: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黑格尔的哲学就像是一部文学作品,里面有美的意境,但不能把它当真。


胡志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在我们心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智慧的化身,就像天上的星辰,但在赖欣巴哈看来,他们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还没有入门。

严弼宸: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研究生

假如我们仍将哲学看作是一门关于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学问,是一门为己之学,那么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哲学就不能取代传统哲学,哲学的尽头也就不会是科学,哲学甚至可能没有尽头。



第36期


《语言本能》

史蒂芬·平克

2022.12.17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

很多人说语言是斗争的工具,这样其实把语言美好的、善良的、积极的、优雅的方面抹杀掉了。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刘夙: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

读任何书都不要去迷信这本书,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权威。

毛思翩:

此念文化创始人,高山书院2017级同学

六岁之前,尤其三四岁,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语言越早学越好。



第37期


《双螺旋》

沃森

2022.12.24


俞立: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这本书在“什么是科学的方法”、“什么是科学”、“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实际上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些方面对我影响非常大。


刘俊杰: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对年轻人来讲,《双螺旋》里能读到两点启发。第一个是勇气。第二个是灵活。

吝易: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不要陷在实验里,要多思考,要想清楚你们在做什么,问的什么重要的问题。



第38期


《希尔伯特》

康斯坦丝·瑞德

2022.12.31


张益唐:

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

做数学,不要过于迷信天分,也不要过于悲观。


李文林:

数学史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并非人人都是当数学家的料,但人人都是学数学的料。

季理真:

数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希望大家去看这本书,学习希尔伯特做学问的精神,从而真正地理解数学。



关于“高山科学经典”


科学著作作浩如烟海,加上门槛较高,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因此需要权威的书目推荐,引领科学阅读。
2021年,高山书院甄选100部科学著作,成立了“高山科学经典”公益项目。
邀请数百位大科学家和社会贤达,每周六晚八点开展公益导读,让科学精神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民族的界限,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
这些科学经典将会被重新包装、统一装帧出版,打造一套厚重、值得收藏的经典书籍。






推荐阅读

【重磅发布】蔻享会议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

【通知】第十三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重磅推出!蔻享材料--量子晶体>>

诺奖得主Wilczek科普专栏>>

【课程回放】中国科大薛永泉教授:天文学导论>>

【精品课回放】郑伟谋研究员2022年秋季研究生课程《高等统计物理》>>

【最新剪辑、跨年演讲视频】曹则贤:《电磁学/电动力学:现象、技术与思想》>>

【精品课回放】电化学中的数学物理基础>>

【视频回放】第十二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

【视频回放】中国物理学会2022年度秋季学术会议 >>

编辑:黄琦

蔻享学术 平台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