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20 李斯羽同学的学习心得:)

陈晨讲数学 陈晨讲数学 2023-11-15

       前篇S19 2020年IMO金牌得主陈锐韬的学习经验谈写错了年份,陈锐韬同学是21年的imo金牌得主。我已经记不得很多学生的获奖年份和细节了


       这篇心得来自于李斯羽同学,李斯羽同学获得过2020年的女奥全国第一,现在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读。

       可以和我学生写的S8 2020年IMO金牌得主依嘉的学习经验谈和我夫人写的S18 女生学数竞?好处多多对照阅读,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相信会很有收获。

以下为正文

    我小六的时候被点招进入清华附中创新班,当时在最后一个班。我小学奥数其实学的一般,但在小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数学学的还挺好的,然后就开始接触初中数学竞赛。初一的时候非常幸运的获得了参加初中数学联赛(当时初一只有五个名额)拿了三等奖,然后就认为自己挺适合学数学竞赛的(因为其他同学好像都没有拿奖,应该来讲算是“无知者无畏吧”,因为当时和我们同届的人大附中学生有十几个拿了一等奖)。我初一初二的时候课内成绩还不错,基本当时创新班前二十。初二的时候考初联出现了一些意外,当时没有获奖(连三等奖都没有拿到,因为考前一个晚上由于太过紧张等原因几乎一个晚上都没睡着),然后考试的时候二试一道题都没做出来。初二那年附中有很多同学拿了一等奖,甚至可以说是名列前茅,我当时算是名落孙山吧。

      我初一初二花在数学竞赛上面的时间其实不多,可能就每周两个课外班,一个课外班三小时的样子。新初三的暑假开始学高中数学的课内内容,当时一边跟着机构的集训队一边自己看王后雄自学。高中课内数学的内容我觉得就把王后雄的例题刷一遍就好了,一个暑假绝对能学完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做高考卷子达到130分以上,并且还会有剩余的时间去刷刷一试什么的。新初三参加高联(当时初三只有三个名额)拿了省三第13名,现在都记忆犹新啊。(不过当时另一个同学好像基本达到了省队线只是因为是初中生所以被放在了二等奖第一名的位置)初三的时候因为附中直接保了直升我就基本没怎么学中考,开始专心学数学竞赛。

 (一试跟强省的高考没啥区别,比较基础,中国的联赛一试和美国amc系列都是课内简单提高。

       高一的那次高联我对考试的敬畏之心不够,然后果不其然考挂了,只拿了省二。同级附中有三个省一,其中一位同学差点进省队。这让我浮躁的内心踏实下来,认真做题,不再骄傲。高一下学期的时候为了准备北京市女奥的选拔考试我有几个月的时间上任何课都在刷题,当时那次女奥北京选拔考了第一,但是那年女奥好像只考了25名(其实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水平)。女奥回去准备高联刷了刷一试复习了复习真题结果一不小心进省队了。高二那年参加清华的金秋营考了一等奖,然后开始对自己迷之自信,就把自己浪没了,高二CMO拿了铜牌……


     高三的女奥北京选拔我考的第二,不过后来全国比赛考了第一,这是我考的最过舒畅的一场比赛(因为当时其实心态非常好,想着女奥如果进不了CMO就不学数学竞赛回去学高考我相信以我的智商如果花高三一年的时间去学高考肯定没啥问题)。


后来高三考高联又进了省队,然后我就膨胀了……(跟高二那年一样没有全力以赴的复习)CMO差了两个点进集训队,然后非常苦逼的回去学高考。回去根本听不懂,第一次月考不加听力没到500分,后来经过刻苦努力(其间省略许多字,我觉得我学高考那半年比我以前学竞赛的时候认真了不知道多少倍,大概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吧)强基去了北大信科。



关于考试必备物品:水仙牌风油精(真的比别的牌子好),眼药水(珍视明即可,刺激眼睛让自己精神起来),湿纸巾(也是清醒头脑的作用)。还有就是巧克力啊什么的(nabati很适合考试)。

女生研究好细致啊!


考试没思路的时候可以出去上个厕所洗把脸什么的转悠转悠,回来可能就茅塞顿开了。还有就是一定要做完一道题就写一道题的过程(千万别攒着写!!!),写的差不多就得了,没必要太过详细(我高三CMO就因为一道题过程写的时间太久导致另一道题明明有得分点却写不完,十分悲伤。不过当然也不能太含糊,只是我的书写可能过于严谨有些浪费时间)。


关于初三和高一参加高联的同学:瞄准一试,几何和代数。再之后是数论,组合的话肯定要学,但千万别指望联赛的时候能做出来,顶多就是写个构造什么的骗十分。


一试在自学完高中数学(刷王后雄然后做几套全国的,北京的高考卷子看自己能不能达到130~140左右)之后可以做《学数学》的模拟题,(像模拟题这种东西一般是暑假的时候做)我印象中《学数学》已经至少有两本了,我觉得一试应该达到90分左右是非常容易的,可能刷完一本学数学上的所有一试模拟题就能达到,这个阶段先刷一试,没必要做完整的模拟题。说实话在北京想进省队还是比较容易的。一试考个90多分,二试做几何代数数论(三道题加起来允许扣10~20分),要是组合再来个构造就稳了。

不是做模拟题,是严格卡时间模拟考,事后总结订正。


还有就是考联赛前一定要把近5~10年的联赛题重新掐时间做一遍,认真写过程(不管以前有没有做过)


像几何的话,重在积累模型,多做题,形成“动态”思维观。还可以学一学复数法,Evan Chen有一本不错的讲复数法的几何书。(不过复数法联赛估计用不到,冬令营时可能可以救急,但也很有可能冬令营给你扣一个点啊什么的,似乎和差180°还是什么有关,我高三CMO这儿就被扣了一个点)


平时要做的是《奥数教程》,高一到高三的写的都十分不错,建议全部看完,例题和习题建议全部做,做完后你的一试会达到90以上,然后代数基本功会非常扎实,数论和组合也会拥有一定的实力。学一试的同时可以学一学几何和代数。几何我非常推荐看小蓝本里面的《平面几何》,代数看《不等式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数论一本就是奥数教程高三那本,另一本是小蓝本的《初等数论》。联赛级别的代数和数论我觉得做完这些就没啥问题了。数论还可以看看命题人讲座里面冯志刚先生的《初等数论》。

我上面说的这些书都是要习题例题全部做完并且认真写整理笔记的(命题人讲座的《初等数论》不强制),我就大部分都做了并且认真整理了。

这个笔记我看过,确实很认真!


在进省队之后一定要珍惜每次考冬令营的机会(争取第一次就拿金牌),每天都要好好学习,一定不能因为没有人监管而摸鱼或偷懒。


CMO建议把所有的真题全做一遍,然后多刷刷走向IMO上的题,国外的或者集训队测试题质量都很高的。


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做题的时候不能随便看答案,可以想好几天,但也不必硬磕。还有就是这些曾经不会做的题要记得回顾。


现在在双减和强基政策的大背景下如果单纯为了上清北学数学竞赛其实是非常不划算的行为,可以认为高考分数决定一切,首先是拿不到银牌就没有任何用。其次,如果最终没有进国家集训队从升学的角度(即使是金牌和银牌:能去的最好的系就是北大数院和北大信科(清华的强基对竞赛生其实是不太够意思的))看待遇不如高考裸分过清北线的同学。所以如果有同学现在还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学数学竞赛的话首先要天赋足够,其次要是真心热爱数学,并且有强大的吃苦耐劳精神(能够连续好几个月每天学数学从早学到晚除了数学什么也不学,而且要能耐得住一个人学习的孤独和寂寞,毕竟附中每年进省队的同学不是很多,像我那一届就只有我一个,不过最好还是能找到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好伙伴),并且还要能够接受自己没有进不了集训队回来拼命学高考的可能。我个人认为在北京的话高考裸分过清北线可能比竞赛金银牌要容易一些,但是只学高考有些太过枯燥和无聊了,我是一直不太喜欢应试教育刷题,我更喜欢新奇的、具有挑战性的东西。


切记切记:不管你实力如何,对任何考试都要认真准备,全力以赴,怀有敬畏之心。(真题可以做好几遍)然后别上太多课外班(现在双减了估计也没啥班可以上了),自己好好认真的在家做题和整理总结(如果有学习伙伴就更好了)。


(凑300字专用)


      陈晨,学而思数学竞赛主教练,教学数学竞赛已有十几年,培养十几名学生获得imo金/银牌,也被聘参与部分国家的国家队培训工作。   


注:我为什么做这个公众号
我教书深深感到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希望在退休前建立一套网上向所有人公开的理论能上通过自学从小奥到imo金的体系.在这大家可以看到历年学生的学习心得,完整的课程,前人踩过的坑和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希望有人来一起做.

标常规数字的是我觉得比较好的思考题,一般需要的知识不多,只是对思考水平要求很高,感兴趣可以试着做做,有远大志向的小朋友很建议从小做难题开拓思维。

S学习经验交流系列是我或者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感悟。

A活动系列是活动相关,一般包含当年中国高联、冬令营、集训队、美国usatstst,usatst,elmo,以及IMO的个人解答.

X系列是公益视频课程,大家可以下载使用搬运到其他网站上传(注明出处就好),能帮到更多的人就是我的心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