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命运!!
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去守住某种规模的财富,也就用不着去占有那么多。现在国家有钱了,当兵的人退役时往往会获得一大笔钱——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然而,90%的人在退役时拿到这笔钱之后,不出三年就会彻底败光,然后又回到与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相适应的状况。在战场上有个指导原则:如果一个地方打下来又守不住,就不值得去占领!
小镇青年费了老鼻子劲通过读书这个唯一的通道爬出自己从小生活的社会层面,进入一个全新世界之中,在这个新的世界中,不仅游戏规则是全新的,而且自己还对新世界的规则一无所知,需要一点点的去摸索才能逐渐明白过来,且不说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的挫败和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的消耗也是不可逆转的,好不容易理解了游戏规则,却已经没有了机会!更要命的是: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在新的规则下毫无价值,然而,真正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县城的小美女们在自己成长的环境中整体上是匮乏的,因为周围的氛围整体呈现出闭塞的状态。即便有人垂涎美色,也缺乏浪漫气息和恰到好处的尊重。因为她周围的人也是匮乏的,匮乏的人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是表现出咄咄逼人的粗俗就是表现出极不自信的蛮横。即便是垂涎者也往往以诋毁的方式来表达对她的关注,这对于县城小美女来说,感觉是糟糕的,氛围也是令人讨厌的。
直到她们进入大城市,会因为青春本身的优势阶段性形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氛围。虽然围绕在身边的男人大多也很普通,但足以将成长过程中的压抑释放成骑驴找马的任性——即便如此,周围依然会为之买单。周围的这种反馈会强化她们的自我判断,并将自己临时性且只存在于低层次人群中的优势看成一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长远状态,然后基于这样的判断去安排后面的人生。
命运的馈赠从一开始就标好了价格,只是那时候年轻,看不清楚… 许多县城小美女虽然一直在追逐自己内心渴望的幸福生活,却始终无法与人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舔狗的散去,会猛然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属于这个与自己成长环境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别人也从来不曾把她们当作新世界的一分子。那些能满足自己诉求的男人在考虑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时总会忍不住往她身后打量并默默的给她的综合价值打分,而那些曾经的舔狗们,一开始就是出于一种"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的心态,一旦真的从了他们,不仅所有补偿式的期待都会落空,甚至连原有的态度也会逐渐消散——委屈和不甘心会一直缠绕心间,撕扯和哀怨会伴随着整个接下来的人生。这恰恰是其人生悲剧的开始…
许多事情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后面的结果,只不过没有经历过,也看不透,就会本能的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意外。哪有那么多的意外?我在撰写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的时候,经常会顺着独特的案例顺藤摸瓜下去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东西。在你看来一路就如同闯关游戏的不可思议。而在别人看来,不过是前人已经经历过的场景再现。诚如《灰蛇草线,伏脉千里,精准拿捏,全是算计!》中所言:历史从来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它展示的是在某个生存结构中,人的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我们的结构学研究的是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的求存之道。
你说一个小镇青年或县城美女在他们十八九岁的时候,有个人告诫他们未来可能遇到的场景和那种场景中自己产生的虚幻优势不能作为人生决策的依据。你猜他们会听吗?肯定不会的!绝大多数的人只有掉到坑里之后才知道那是个坑。俗话说,人教人是教不会的,事教人一教就会。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会陷入某种形式的自我消耗状态。就是因为,不掉到坑里面不会相信那是个坑,掉到坑里之后又不能接受这是个坑!这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状态,就是一种自我消耗。
一个县城的美女和小镇青年,在最初的生存环境中,肯定是被人羡慕的对象。因为拿了一手好牌。坏就坏在,你在一个糟糕的环境中拿了一手好牌。这就如同你们家院子里发现了金矿,你却没有猎枪。如果是小镇青年。周围十里八乡的街坊,既赞不绝口,对他寄予厚。也暗自希望他倒霉。一旦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那些人往往会更加的不宽容——过去会怎么夸他,今天就怎么损他,甚至更加的恶毒。
县城的美女肯定看不上周边的青年。在众星捧月的同时,也必然会引来许多非议和嫉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美女在县城是一种优势。但所有优质资源都会加速向更好的地方聚集。而在那个更好的地方,王中王都是王,昔日的优势也就暗淡无光。不仅优势不再,而且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有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价值判断。尤其是这一点,不管是小镇青年还是县城美女都并不知晓。他们会按照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自身的状态来适配新的生存环境。其结果就是经常碰壁,难以得偿所愿,甚至陷入自我质疑的茫然。
这就如同一个社会的资本收益大于劳动收益的时候。越勤奋的劳动者受到的惩罚就越严重!这个人有错吗?没有。这个人遵循着自己最初的生存环境中教给自己的一切规则。这就如同清末的士大夫。越是熟悉孔孟之道,越是遵循圣人的教导,输的就越彻底。
在大城市中淤积着许多可以称得上县城美女的姑娘。她们主要是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虽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但显然这不是她们最初憧憬的生活。许多人说会是她们要求太高。事实上她们所有的要求,不是当年的读者意林给她们描绘的生活。只不过时过境迁,在她们成长的时候,被那个时代的窗口根植于她们脑中的理想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在这个时代落地的成本已经水涨船高——高到她们负担不起,也没有人愿意为这么昂贵的爱情买单。
读者中描绘的三餐四季,意林中讲述的围炉煮茶。那种温馨又不失诗意的画面,今天如果不是在大平层或别墅中出现,就会显得非常的突兀,甚至略带讽刺!想一想这样的场景:一个阴冷又堆满杂物的出租屋里,一盏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刚加完班回到家的人,围着一张陈旧的木桌子吃外卖… 如果还有一个孩子趴在旁边写作业就更加的一言难尽了!三餐还是三餐,四季也依然是四季,但这个画面不再有浪漫的气息和温馨的氛围,对吗?更多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和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