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78,改变历史的36天

通观社
2024-09-03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改变历史的36天

作者|王伟群

转自|《党员文摘》

刊期|2008年第12期

图源|网络

编辑|策山

(本文约3800字)

1978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冰河解冻,大地回暖。

然而,在广大共产党人的心头,还有一堆尚未解开的心结:刘少奇的遗孀王光美还在大牢里,彭德怀的骨灰还不能进八宝山,丙辰清明的“天安门事件”依然被冠以“反革命事件”,“两个凡是”的紧箍咒仍悬置在国人的头顶……

1978年11月5日,邓小平与夫人卓琳前往东南亚三国访问。正是在那次出访中,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对外政策就是要延缓战争的爆发,以争取更多的和平时间。

而就在同一时刻,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陈云的“六颗重磅炸弹”

1978年11月10日下午,京西宾馆,中央工作会议开幕。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

此时,陈云坐在会议室面朝主席台的席位上,他仅是一名中央委员,除此之外什么职务都没有,但这个中共老政治家在此次会上做出了惊人之举。

第一天,会议气氛波澜不惊。

第二天,分组讨论,历史在这时候拐弯了。

11月11日晚,陈云回到他在朝内小街的家里,斟酌再三,又一次在台历的背面写下了他的发言提纲。11月12日,会议开到第三天,陈云在东北组发言。

陈云讲了六大问题,仿佛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六颗重磅炸弹:

一、薄一波同志等六十一人所谓叛徒集团一案。他们出反省院是党组织和中央决定的,不是叛徒。

二、对于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定为叛徒的同志应给以复查,如果并未发现新的有真凭实据的叛党行为,应该恢复他们的党籍。

三、陶铸、王鹤寿等“七七”抗战后由我们党向国民党从监狱中要出来的同志,(“文革”中)或者被定为叛徒,或者在结论中留有“尾巴”。应由中央组织部复查,把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去考察,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四、彭德怀同志对党贡献很大,他的骨灰应该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五、“天安门事件”是北京几百万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不同意批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而且在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同样的运动。中央应该肯定这次运动。

六、康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是中央“文革”的顾问,错误是很严重的,中央应该在适当的会议上对其错误给以应有的批评。

陈云的发言,在会场引起强烈反响。他所提出的历史遗留问题都是此时党内外极其关注的重大问题。整个会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各组发言的重点迅速集中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上来。

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此时,在京西宾馆的会场外,还有一个会议——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这是一个特殊的常委会。11月l1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关于“天安门事件”依然没有结论。11月13日,市委进行会议总结。晚上,最后拟定会议公报。

14日上午,林乎加(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编者注)给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几位政治局常委写了一份报告,紧急请示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处理问题,信上说:“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已于前天结束,我们准备了一篇七千字的新闻报道稿,到会同志强烈要求在报道中加上一段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话。”林乎加的报告并没有提及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要求。

据称,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在信上画了圈。

当天下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也应邀到会。新闻由北京市委第三书记贾庭三发布。他讲着讲着,离开了讲稿,从桌边拿起一张纸,念了一段话:

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这就是政治局常委画圈同意另外加上的那段话。老记者周鸿书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段话实际上是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

周鸿书匆忙返回北京分社,琢磨了很久,决定先写一篇两千多字的大稿子,把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那部分内容放在文内,然后另外再写一条消息,争取单发。

当天晚上十时许,周鸿书送北京市委书记审核的稿子有回音了。市委书记毛联珏给周鸿书打来电话说:“老周,你送的会议消息我看过了。如果就照这样来发,我这里通过了。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拿出来单发,我定不了。这得请示乎加同志。”紧接着他又补充一句:“恐怕他也定不了。”

晚上,国内部的编辑们谁也不踏实,他们找到副总编辑穆青,说出了他们的编辑意图。穆青很赞成。为慎重起见,穆青打电话找到社长曾涛商量,当时曾涛正在京西宾馆参加中央工作会议。

第二天一早,周鸿书被召回总社。在国内部杜导正的办公室,大家开会研究怎么突出报道“天安门事件”的消息。讨论了半天依然拿不定主意,最后杜导正说:咱们做两个方案,一个是把“天安门事件”平反放在导语里,把稿子整个调整一下。第二个方案是拿出来单发,最后由穆青来定。

单发的稿子写完后,穆青又将稿子发给曾涛。15日晚上7时左右,临发稿了,曾涛又打电话给穆青,说:“怎么样?穆青,下决心就这么发好不好?”

穆青说:“好啊!我们大家都同意这么发。”

曾涛又说:“如果这篇稿子出了问题要坐牢,你可得陪着我一块去。

穆青回答:“行,我跟你一块去。”

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发布了这条重要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第三天,《人民日报》送到京西宾馆会场的时候,举座皆惊。代表们兴奋地争着去跟曾涛握手。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得很好”

1978年11月14日晚,邓小平从东南亚回国。他来到叶剑英的住所,两人就中央工作会议的进展充分进行了沟通。从这一天开始,会议的进程已不可能再像华国锋会前安排的那样转入讨论经济问题,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在陈云发言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

11月25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华国锋代表中央政治局在大会上宣布:

一、“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的群众运动。为“天安门事件”公开彻底平反。

二、“反击右倾翻案风”是错误的。中央政治局决定,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件全部予以撤销。

三、所谓“二月逆流”,完全是林彪、“四人帮”颠倒是非,蓄意陷害。因所谓“二月逆流”一案受委屈的所有同志,一律恢复名誉,受牵连和处分的,一律平反。

……

在宣布上述几条决定前,华国锋说:“从明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家一致赞成,认为中央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适时的。”

代表们从这一讲话中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气氛。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的民主气氛。代表们为华国锋的讲话热烈鼓掌。但许多代表在兴奋之余,又感到深深的遗憾:华国锋在前一天代表中央政治局做出的若干条结论中,丝毫没有提及从5月份以来在媒体上掀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随后,代表们的发言继续向纵深拓展。

26日上午,江一真(时任卫生部部长——编者注)在西北组,也是整个会议上第一个站出来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之后,于光远和杨西光在西北组做了联合发言,他们着重批评汪东兴在粉碎“四人帮”后坚持“两个凡是”、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阻挠真理标准讨论等事情。

从这以后,不少人也打消了顾虑,与他们相呼应的发言慢慢地都出现了。

但是,形势的推进也并非那么平滑。25日之后,当看到华国锋讲话中并未就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下结论,“凡是派”的声音也渐渐响起。他们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指责,认为这样的讨论会引起国内外对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担忧。

对于他们的发言,很多人不满意,纷纷予以反击。

万里发言:“当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公开化了。这是党内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是关于如何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搞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不只是一个理论之争。”

徐向前在发言中说:“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对我们的工作影响很大,它关系到我们究竟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

11月27日晚,邓小平对此讲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报上讨论真理的标准问题,讨论得很好,思想很活跃,不能说那些文章是对着毛主席的,那样人家就不好讲话了,但讲问题,要注意恰如其分,要注意后果。”

这个谈话当时在会上并没有传达,但还是流传了出来,这被看作中央对真理标准问题的一个明确表态。

改革开放宣言书

早在这次会议之前,胡乔木就作为邓小平讲话稿的起草人为他准备了一份讲稿,这也是依照小平本人的意思做的准备。但是到了会议期间,形势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变化,僵局已被打破。邓小平也敏锐地觉察到历史性转折的机遇出现了。

邓小平找到胡耀邦说:“这个稿子的思路不行,你给我找人重写。”邓小平亲拟提纲,并提出了整体框架和思路。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就是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那个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标题也是小平亲自拟定的。讲话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历史转折中最根本的问题,指出了“文革”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正确方向和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基本口号,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特别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3日,大会举行了闭幕会,中央工作会议本该到此结束了,可代表们感到邓小平讲话非常重要,纷纷要求延长两天来学习和讨论。直到12月15日,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才真正落下帷幕。

1978年12月18日,古老的北京城瑞雪飞舞。上午10时,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召开。这一天,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扬帆起航;这一天,中国历史实现伟大的转折,其光辉灿烂至今。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10月15日第9版“冰点周刊”,转发时有删节)

来源:燕梳春秋
编辑:隅见

特别声明:在接受通观社™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凡注明来源通观社的作品,版权归通观社™所有;凡注明来源非通观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站,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作品中全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通观社™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多阅

 油罐车混装,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不清不楚 >>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

 “躲过了地沟油,没躲过煤制油”?央媒:草台班子要消费者的命!>>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真知的大门”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通观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