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228 篇原创文章
作者:老斑鸠 编辑:西红柿关于视频号直播连线计划,去年底团队启动,如今慢慢迭代,也渐渐有了点流程化的工作思路。做运营就是这样,要么想得很清楚「12345」具体该做什么,然后按执行细案推进一个事情的落地;还有一种运营方式,就是我常用的,就是先「跑起来」,再复盘「跑步姿态」。不过后者是要在过程当中及时做好总结、知识管理,等到差不多能成熟运行的时候,回过头来条分缕析,对过程进行一次——我称之为——事后诸葛亮般的——「反向项目管理」。
下面,你看到的这个视频号直播「执行细案」一样的框架,其实就是这么回溯总结出来的。
我们尝试过团队四人都出场,语音连麦聊天,把部分工作场景搬到了线上。然后发现,这样交流可能打不开思路,还因为是公共场合的聊天,有些本来该深入探讨的话题,反而变得浅尝辄止了。我们也邀请过评论区互动的律师朋友连线进来交流,然后发现,这样临时起意的交流,确实会让语言沟通鲜活生动很多。不过也有问题,那就是因为「串门」进来的律师朋友,或许并不清楚本次直播的主题背景,如果只是带着片面的反馈入场,反而会增加一些沟通成本。现在,我们倾向于确定一位固定的主持人(九月)和一位邀约对接的嘉宾(报名律师)视频连线,一个竖屏的视频号,双人对线,沉浸感更强一些。不过这样的交流方式,如何照顾到评论区的反馈,如何不至于因为问题的艰深、嘉宾的「跑题」,而影响到一次连线的主要目的,这就是需要继续思考优化的……你看,「确定嘉宾、主持人」看起来只是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执行环节,可拆开来看,还有这么多运营阶段的「试错」和迭代。结合嘉宾简介,他/她擅长的业务和领域是什么?(会什么)结合主持人私信嘉宾沟通,他/她更想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想什么)结合团队近期连线主题(例如新书策划会-法律服务产品专场),我们希望得到律师朋友对于哪些方面的答疑解惑、或思考反馈?(需要什么)结合咨询客户的问题反馈,有哪些比较共性的问题适合拿到直播间里来继续探讨?(分享什么)有什么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闪光点,但是不在计划之内的主题?(即兴什么)确定主题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需要制宜——因人(嘉宾)制宜,因时(阶段)制宜,因地(场合)制宜。冷启动阶段,连线了部分律师,还没想好预告海报该做点什么——毕竟内容为王,如果优先把精力用在海报设计上,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连续看下面这三张视频号连线预告海报,想必你也能和我一样,提取出一些固定要素。
1月13日,连线陈沛文律师
连线背景关键词——例如新书策划会,内容营销专场,场次等。
当海报定稿之后,团队和嘉宾都可以分别作一些分发预热了。随之,主持人(或直播间管理人员)也应该同步在视频号后台设置好预约信息——类似于我们用手机给自己调一个闹钟。上一个环节的执行者要有意识对下一个环节的执行人有所提醒,慢慢培养出协作流程中的默契。例如,在1月18日连线交流的这场内容营销专场里,主持人九月就先准备了这样一份发问提纲草稿:
6,如何让律师加入,激励,维护,愿意写?他们怎么理解原来的业务和推文工作之间的关系?
21,新媒体从1到n怎么走,有哪些里程碑事件要完成?
这时,我们团队内部就会先行探讨:是不是有些问题太大了?是不是有些问题可以问得更细更深?有没有什么问题是可以继续延伸的?问题和问题之间的递进关系是否值得调整?……对于一个咨询策划性质的团队来说,找到一个好问题,有时候比找到一个漂亮的答案还显得重要。不过,为了保证直播交流的生动鲜活,我们一般不会直接把发问提纲交给嘉宾,而是只给对方一些问题关键词,以免嘉宾像准备法律文书一样「过于充分」,反而丧失了直播的味道。带你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的相关推送,或许会让你更能看懂我们针对探索这件事的一些「心路历程」:——2022年12月21日推送,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把「围炉夜话」的氛围感,搬到视频号直播里,感谢泉州青年律师夫妇段律、吴律来吃这「第一只螃蟹」——2022年12月26日推送,我们开始思考其实有些专题讨论、律师采访,也可以通过视频号直播来进行——2022年12月29日推送,试水完2次视频号直播,我就开始思考,该如何把它纳入到新媒体运营的框架里——2023年1月4日推送,第一次制作定稿连线嘉宾的海报,也开始用「小作文+嘉宾海报」的方式,来丰富直播预告的形式——2023年1月13日推送,我们第一次把面向嘉宾的发问提纲内容分享到推送里,并把产品专题讨论的立意,做了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方便关注内容交流本身的人,抢鲜知晓我们在关注着什么当然,除了上述这类总结、预告型的推文,我们还计划有一些直播回顾干货型的推文,提炼要素如下:直播背景,嘉宾背景,交流主题,精彩问答,作者分析,要点总结,小视频穿插,下次预告,回看链接。不过,我们好像低估了做这样类型稿件的工作量(小声:以及高估了九月的时间管理)……等我们好好做出一篇这样的样稿,再来展开拆解吧。一次交流沉淀下来了什么(例如书稿的完善、上述的推送小结们)。这些,在运营眼里,其实都是广义上一次直播连线挖掘出来的——「内容」。镜头前的互动是焦点,镜头外的互动依然在寻找亮点。直播连线和公屏维护,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反馈总结可以有很多方面,从日常知识管理的备注里,就能找到很多,例如:后台数据还有哪些提示——不管你的直播间有多热闹有多冷清,要关注的,可不只是「看过人次」。例如,今天你看到的这篇文章,如果我没有从「碎片化」的事项里努力「结构化」地写出来,你是否还会有——「流程化」的感受呢?你看,流程感可以不是想出来的,可以边做边总结干出来的。
感谢你读到这里。
如果你是第一次读到我的推文的朋友,关于知识管理如何作用于执行细案的完善,我还写过其他几篇文章,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增长律公众号或者添加我的微信,继续交流。
同时,也感谢各位老读者朋友们的一路陪伴,从去年2月到今年1月,近一年下来,署名我原创的文章就有60篇,平均每周至少一篇新稿。我,真的说到做到了。
这是我春节前的最后一篇作者稿件,在这里,预祝大家新春快乐,兔年也能继续生猛下去。
过节之前,今晚,继续视频号连线——刘洋律师。
我是老斑鸠,我们兔年继续唠。
咨询策划 | 尝鲜合作 | 专项落地 | 长期陪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