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业离「模型」,到底有多远?
「增长律」公众号原创首发(总第 413 篇)
作者/老斑鸠 编辑/老斑鸠
对于不堆人头、去中心化办公的团队来说,组织的运转,离不开对先进工具的理解与驾驭。
时髦的词也有其驱动的原力,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各有各的解法。例如近期的「模型训练热」,我忍不住来说道几句自己的观察。
最近团队在研讨一个AIGC产品的开发,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其实我们的成长经历、职业发展,离「模型」这个词,并不遥远。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学生时期,做数学题要训练对某个「题型」的掌握,如果不够熟悉就得继续做更多同类型的题;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常常要求我们背诵一些「范文」,许多千古佳句不知本意,也可以先训练肌肉记忆——能默写出来就能取分;一些朋友的公考法考乃至考一个驾照的等等准备,离不开对「题库」的调用熟悉,靠推理做题不是没效果,而是时间不够……
我们必须要对自己诚实:在考试检验学习成果的路上,多少人真的理解了「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了「题型」所代表的「千篇一律」?大多数情况下,无非是熟能生巧罢了。
我们常常把一些学习经历称作「死记硬背」「刷题」,可如果用当下比较时髦的「模型」概念来分析,我们会发现: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训练模型,只是这个「模型」的主要承载,是我们的大脑而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这个模型训练足够聚焦与垂直——而不是像我们的大脑被各类信息轰炸早已分不清主次——那么,事实上作为记忆力超强的第二大脑运用,是可行的,也就是当下语境下时髦的「模型训练」。
所以,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至少会得出一个结论:把人/职业的发展与AI的发展对立起来看待,是有多么的可笑。一个习惯了飞机高铁抵达目的地的旅客,不会只认可马车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所代表的田园牧歌;如果此刻用电脑打字代表了我输出的效率,那么我也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手写笔记来呈现我分享的诚意。
人的优越感离不开驾驭工具,只是作为工具人而产生优越感,不是不行,而是总得关注生产力的迁徙之旅,否则自己恐怕连工具人都做不好了。
具体的切入细分业务这里就不展开了,要考虑合作伙伴的隐私。这里先分享一下,在AIGC产品的模型设计中,我们大致分为了如下几个阶段,来逐步验证一些假设,供大家参考这条探索的路径。
01
堆原材料阶段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知识化」的过程,「义务教育」所代表的基础学科地基,就是我们成长的起手式。假设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张白纸,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无论是「鸡娃」还是「炼丹」,都需要「给点颜色看看」。
堆积原材料不是一股脑大锅乱炖,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像某些成年人一样,陷入信息流的海洋里迷失,还以为自己在获取新的知识。那样只是停留在大炼钢铁的阶段。
▲ 从模型训练的角度看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何尝不是一种「原材料」投喂的质与量的问题呢?
平台提供的舞台,降低了开新号训练的成本,那么我们取舍过后的原材料,可以培养更多的「专才」——多读点专业课老师所开的书单;而不是一个公共场所性质的「GPT」——少在通识型检索知识里不思进取。
当然,这个问题往下深挖一层,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当下环境的教育逻辑的问题了,我们已有的驾驭知识的方式,我们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比例分配,是否足够应对环境的变化?这个问题有点大,此处就不展开了,提出来,供有识之士继续思考探索。
02
加工厂预制菜阶段
训练模型不是堆积出一些蔬菜就叫「沙拉」了,预制菜也有它出厂的门门道道。
知识层面是否准确严谨,表达是否流畅自然,「情商」是否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呈现方式是否真的能做到可视化,甚至超越一个普通知识工作者的交付……这些,都是加工厂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
单从律师谈案辅助场景来看,结合客户的需要高效出具一个「定制化」方案,能把传统非标服务变得标准化、可控流程化,这就是降本增效后该有的利润空间。这个空间是可以想象到的,只是实际实现它,还需要足够精准的内容筛选,对已有的交流框架进行深度的提炼,以萃取出可客制化交付辅助的核心佐料。
▲团队使用AI工具也在探索法律咨询场景的呈现形式,协助某劳动用工团队训练,帮助其批量业务做到秒级响应,「来自中国的律师」可以不是一个供公共调用的应用,而是一个可以伴随团队成长的「私人武装」
顺便说一句,单纯检索逻辑下的「知识库」建设,可能要迎来它的危急时刻。
很多律所的组织建设,可能连「知识库」「内部培训」还没玩明白,一旦有律所再把知识沉淀推到了「模型训练」的层次,那么它所释放的生产力,对青年律师的培养,都将是不可言说的价值。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个发展方向是不是离自己太过遥远,其实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很多实际的变化,我们没看见,就默认它不存在。律所爱讲「赋能」,而真正的赋能,是需要作用到大家的竞争力上的,否则参加再多的论坛也不过是分摊一下焦虑。
03
中央厨房调度阶段
在社会化大分工的阶段,一盘菜从菜单到端上餐桌有了更多的环节、总体更低的成本。只是过程如果不可追溯,难免产生更多争议。
古代谋士在给君王做咨询服务的时候,前期已经寒窗苦读多年,脑袋里运转着大量「当年明月照今朝」的历史案例库,而如今,我相信我们的检索能力,并不差太多古代谋士的知识储备,只是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知识分析分辨分解,对当前问题本质的挖掘,而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也不能死马当成活马医。
▲舞台搭好了,就要感叹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越来越多的自建轻应用,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在挑战着传统教育平台、检索工具的交付成果
「中央厨房」不只是一个制作平台,同样也是一个数据分析平台。我们能变得更聪明不是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高学历的笨蛋可太多了——而是,我们逐渐明白,怎样用最少的问题得到最多的讯息,怎样在并不黑白分明的世界里,找到那一抹五彩斑斓。
做加工厂更像是个技术问题,而做好一个厨房掌勺人,更接近艺术家。再多的探索,开再大的脑洞,也得经受调用度的检验。
04
价值交换阶段
好了,到了我们都喜闻乐见的「搞钱」阶段了。
价值如果能很快对价,大家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从目前的观察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已经可以参与价值交换的模型方向呢?
「谈案/方案模型」:前文提到过,如果一个模型能帮助谈案律师快速出具定制方案,对客户来说是贴心的,对团队来说,也是毫无争议的交付壁垒。
客户天然是希望你的时间是围着TA转的,而你也恨不得自己的一天24小时,能多几个复制自己生产力的家伙,那么针对「模型」的训练,就是在创造这样的空间。
「写作/文书模型」:我们可以把新闻动态写作拆解为符合「5W1H」框架,仿佛写作提效也就止步于此了。可我们低估了AI的发展,和整体平台级应用的降本,只要有足够多的「文本」投喂,你甚至能制作出一个个作家的分身,当然这里涉及知识产权的边界问题,不过实操上应该是可行的。
很多有品牌意识的伙伴,都知晓内容运营的重要性,可一旦开展工作起来,就发现日积月累点内容,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对助理的期许也越来越高,可助理的提升,与自己发展的适配,也需要一些桥梁。除了耳提面命的带教,具体到一篇文书写作的成熟,多了个更熟悉自己的模型,也就多了个助理的加成。
「产品模型」:业务的开发,让我们发展需求的回应不仅仅是传统上我们理解的服务或产品,低门槛高频的需求交付,如果解决了效率的问题,依然有很大的增量空间。许多流量IP没有解决转化的问题,不是没有服务承接需求——作为专业人士涉足流量建设,不可能顾此失彼——而是,自己想转化的那个服务的结果,未必是客户能从线上咨询就走到的。
于是我们就直接判定,某某渠道线索质量差,不值得投入之类的。其实,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项和我们的实际交付项错配,导致流失了客户。「产品模型」的探索不保证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在尝试解决,当你口渴的时候能买到任意一瓶矿泉水,而不必在这个阶段消耗太多精力去货比三家。客户的需求一直都在,要看我们能提供哪些选择。
它们可以直接参与生产,甚至就是生产资料本身,自然也可参与交易分配的议题之中。
以此类推,我们还能训练的第二大脑还可以包括:「培训模型」「常法模型」「品宣模型」……
请相信,我所分享的这些可能性,或许已经变成了某些团队的确定性。
如果你认为AIGC的一些应用示范,只是作为市场营销的搭子,恐怕有点把事情做小咯。你看我今天举的一些例子,哪件只跟营销获客有关呢?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
从广义上讲:如果一件事物能随着另一件事物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此事物就是另一件事物的模型。模型的作用就是表达不同概念的性质,一个概念可以使很多模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只要很少模型就能表达出一个概念的性质,所以一个概念可以通过参考不同的模型从而改变性质的表达形式。
当模型与事物发生联系时会产生一个具有性质的框架,此性质决定模型怎样随事物变化。
——百度百科对「模型」的解释
05
多说几句
回到标题所提的那个问题:
我们离「模型」,到底有多远?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让你能笃定一些,并不远。没有模型建构的世界,我们甚至很难形容「我是谁」。
考试成绩是我们的出厂证明,职业精进是我们在打磨自己的「专业模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沉淀的「经验」,那些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谶语,都是潜移默化中,模型训练的结果。
现在,我们需要审视自己与环境,看看除了我们的意识,还有什么载体,来安放下我们躁动的知识和灵魂。
或许这从来都不是一个是非问题,而是看我们能否努力靠近,完成对「职业角色」乃至对「人」的超越。
不要因为模型还不够理想就停止了探索的步伐,毕竟,人也无完人。用要求完人的心态给一些模型训练下判词,看起来是审慎,其实很可能是另一种更体面的懈怠。
希望我们都能跟得上这个暗流涌动的世界,打好自己这张牌。
相关阅读
如果你还对作者其他主题的文章感兴趣,也欢迎点击下图继续浏览。写作始于公众号,可不止于公众号,还有更多运营板块,值得我们关注。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
免费领取新读者见面礼资料
一起朝独角兽律师前行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总有一个选择,能让我们走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