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夯实基础,守正创新,三个阶段,两次转型——对兰州大学敏春芳教授的访谈

洪帅,敏春芳 语言学 2022-12-22
点击蓝字引导关注

西北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

知名校友访谈系列之三



敏春芳,女(1969年7月生),回族。1986年-1990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兰州大学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曹广顺研究员。


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萃英学者(三级),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宝钢优秀教师”;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等。


已出版《甘肃方言语法》《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敦煌愿文词汇研究》等六部著作,并在《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采访人:洪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被采访人:敏春芳,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洪帅:敏老师您好!明年就是西北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了,感谢您对母校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感谢您为西北师大120周年校庆提供校友资料。西北师大语言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解放前就在我校执教。解放后,著名学者赵荫棠、彭铎、郭晋稀等先生都在我校讲授古代汉语。20世纪60年代以后,叶萌、吴福熙、甄继祥、侯兰笙等教授先后任教。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西北师大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不少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名家。我们想趁着西北师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对西北师大文学院校友中知名语言学家做个采访,以期对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所启示,希望他们能从您身上学到读书治学的方法,从此爱上语言学。本次采访,将在我们的“语言学”(yyanxue2021)公众号上刊出。

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01

洪帅:请介绍一下您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吧?您的治学领域是什么?

敏春芳:我于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训诂学家郭芹纳先生学习训诂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师从著名敦煌学家郑炳林先生学习敦煌文献学(含文字学),获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汉语史专家曹广顺先生。


我自己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汉语史研究,集中在历史文献语言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两方面。历史文献包括域外文献以及少数民族文献如(经堂语)等;语言接触研究主要指甘青河湟地区地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接触研究。

02

洪帅:在您求学和研究的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学者是哪几位?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对这些经典著作,您是怎么研读的?

敏春芳: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有幸得到良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是我人生的一大幸福。我们在师大上学的时候,赵逵夫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先秦文学和“楚辞研究”、甄继祥老师包括周玉秀老师讲授的“古代汉语”、钮国平老师讲授的“《诗经》研究”和“孙子兵法”、胡大浚老师讲授的古代文学、张明廉老师讲授的“当代文学”,都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位老师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学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这两门专业课,让我受益一生,为我后面的深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电脑,那时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看书,而且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看,读书是我业余生活的全部。晚上就去旧文科楼的101阶梯教室上晚自习。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班同学向每一位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也祝老师们身体健康!


1994年我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训诂学专家郭芹纳先生学习训诂学;2003年师从著名的敦煌学家郑炳林先生学习敦煌学,2009又幸得著名的汉语史专家曹广顺先生赏识,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这所学术殿堂深造,其间多得江蓝生、杨永龙、李蓝、祖生利等先生言传身教,获益良多。他们在为学、为人、为事方面给予我心灵上的感染和启迪,令我敬佩不已,感激不尽!


2016年8月5日,敏春芳组织1986级同学进校三十年后重返母校

03

洪帅:您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是怎么确定研究题目的?博士毕业后又是如何拓展研究领域的?


敏春芳与郭芹纳老师、张文轩老师在兰州大学


敏春芳:我的硕士论文是《史记词语疏证》。《史记》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凡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通读一遍,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只有坚持,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有新的学术发现。郭芹纳先生告诉我们,刚开始进行词汇研究,要先从词汇的个案考证入手,一个个由点到面、解剖麻雀。学理出身的我,对语言现象还比较敏感,尤其是治训诂学。解释一个词正如解答一道数学题:求证、溯源、通文、祛惑,环环相扣。求证就是求得正确的解释,溯源就是要追根溯源,寻找得义之由;通文就是验证,既要揆之本文,也要验之他卷,祛惑就是匡谬补正。这是训诂学的最高境界。硕士阶段的坚持不懈,为我的语言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士阶段,我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师从郑炳林先生从事敦煌文献语言研究,博士阶段,我迎来了自己学术研究的第一次转型,从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转向敦煌学。


敦煌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敦煌文书数量可观,它们或存储于洞窟,或埋藏于地下,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语言材料。这批新材料给我们的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做了一千多张卡片,对所做卡片要分类,否则会为一个例证冥思苦想,如大海捞针一般,那种境况是很痛苦的,甚至有点恐怖。那时《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都没有电子版,只能先做卡片,再查字典辞书,然后录入电脑,最后才开始真正的研究。很多时候都是这种简单程序的重复,觉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我想,当一个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而达到极限的时候,他是孤独的,更多的是难过……一个人也只有在彻底孤独的环境里,才能进行真正的创造工作,孤独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敏春芳与博士导师郑炳林教授

04

洪帅:您目前从事哪些学术项目研究?

敏春芳: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甘肃方言调查”及《甘肃方言研究丛书》(三个系列)的撰写工作以及西北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研究。代表著作《语言接触与有语言演变》,以及发表在《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上的系列论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第二,敦煌文献以及域外文献的整理与语言研究。

    代表著作是《古代语言文字学》《敦煌愿文词汇研究》。


2013年3月,敏春芳在美国

05

洪帅:您先后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大满贯得主,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您能否介绍一下科研项目申报的经验?

敏春芳:目前我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两项结项结果均为良好。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简单介绍一下科研项目申报应该注意的个问题:

首先是选题好的选题反映的是申报人的学术积累、学术素养以及学术视野。好的选题一般包括,比如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这类选题最具创新性,属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还有对学科前沿的理论探讨以及新理论、新观点的引进与推广,也有对新材料的研究,或老问题的新研究视角设计好的选题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使命要求;贴近理论前沿,体现学科特征;依托自己的研究基础,选题要与已有成果的研究领域基本对应,说明申请人已经长期从事选题领域的研究;选题应紧扣课题指南。课题指南体现了该领域的学科前沿,从2018年起,分具体条目和方向性条目两类,大大增加了选题的可参考性。


其次是内容方面的问题。研究内容是整个申报材料的重心所在,也是申报书的骨架,必须反复推敲,需要2500字到3000字的充分论证。要充分展现申报者的问题意识,将申报者对该问题的思考程度、自己的研究设想、主要观点等。研究问题要层次地展现,做到主次分明。比如有申报书写上了整本书的框架,关键在于通过主要内容体现申请者的主要观点,一般设计成3-5个主题比较好,几个主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既互相依存又相对独立。如有的论证不充分三言两语或寥寥几百字,内容详略安排不合理,头重脚轻,难点重点归纳不准,创新点概念含糊等有的主要观点缺位,以研究思路与方法代替观点;还有的研究内容过于庞大,主要观点根本无法表达


第三就是创新问题。一个课题最最重要的就是在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创新。学术创新是申报书的灵魂。创新首先体现在学术观点的创新。要达到学术观点的创新,同时必须研究新问题,使用新方法,运用新材料,进行新论证。因此,在进行课题论证时,要用一定的篇幅说明其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新材料、新观点、新推进、新突破和新论证。一般项目有三点创新之处就差不多(400-500左右),写得过多既不现实,也会影响对课题可行性的判断。


2015年3月,敏春芳在斯坦福大学

06

洪帅:您在学术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型,紧跟学术热点,不断坚持和探索,您是怎样不断超越自我、完成蜕变的,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能否与大家分享一下?

敏春芳:我自己治学的经验主要有四点

第一,夯实基础,练就真本事。将自己训练成为语言研究的全面手。夯实基础的前提是精读经典论著,学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不是空中楼阁,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和出发点。硕士阶段我阅读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著作,阅读《十三经注疏》,阅读“说文四大家”著作,抄写《说文解字》和各类韵书;做笔记、做卡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得才会更远。搞学术研究是一件苦差事,更多的时候觉得很孤独、迷茫,甚至会伤心难过。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咬着牙坚持。


第二,广泛涉猎,打通界限。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最好不要画地为牢,把自己划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我们的研究生招生方向分得很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我自己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并不主张分得太细,尤其是博士生的学习和培养,面要广一点,眼界要开阔一点。汉语史研究的领域不要分得太细。要重视汉语史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土文献和汉译佛典以及域外资料;要注意语音、语法、词汇之间的关系;要重视上古、中古、近代之间的联系;要把现代汉语方言和汉语史结合起来。学生的学术研究道路很长,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古今兼通、中西合璧,才能够在所研究的领域里有所成就。


第三,守正创新,发掘新材料。有新材料才能发现新问题。王国维先生对王力先生说过一句话:“我原来爱好文学,后来为什么研究古文字和历史呢?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真东西。”新材料要真实可靠,“无征不信”,自己要通过深入调查来获取。西北民族地区是语言研究的富矿,我们就地取材,连续多年深入西北民族地区进行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的语言调研,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开辟了富有特色的“语言接触研究”新领域,发现了有价值的语言接触现象,并进行了突破性研究,我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去研究西北方言,去揭示西北方言的历史形成及其演变过程,这是我们的语言学研究独树一帜的地方。我们发掘的新材料,拓展了我国语言接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世界接触语言学理论的完善。当代接触语言学理论是建立在对西方殖民地的接触语言基础上,缺乏汉语历时语言接触的支撑。西北民族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为世界接触语言学提供了汉语方言与其他语言历时接触的研究个案,验证、完善、修正了现有的语言接触理论,揭示了语言演变过程中,语法化与语言接触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创新研究方法,利用好“三把钥匙”。传统“两重证据法”强调地上的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物与文献之间的互证。实际上,在中国民族史究的实践活动中,“两重证据法”的理念早就在向“三重证据法”过渡了,这就是地上文献、地下文物及文献,以及民族学田野调查之间的互释与互证。方言是一面镜子,是历史语言的化石,能弥补古代文献之不足,作为有声资料,极其宝贵。民族语言的研究尤其是西北民族语言的研究需要“三把钥匙”:历史比较语言学、民族社会学和分子人类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是通过语言的谱系树,判断两者之间是亲属关系还是接触关系。民族社会学要搞清楚讲某种语言的人群的来源及其形成问题。如我们甘肃省东乡县的唐汪镇,有唐、汪二姓,是元明之际的汉族先后迁入唐汪地的。所以他们的语言底层是汉语,是汉语受到了东乡语的影响,并不是东乡语受到汉语的影响。分子人类学即生命遗传科学,分子人类学往往与语言的分类联系在一起,即根据人们所使用的语言的不同,将他们划分为不同人群来分辨考察。这主要是指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DNA和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比如:关于东乡族的族源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兰州大学生命遗传科学院的谢小冬教授等,从群体遗传动态的角度探讨东乡族的族源,通过血样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东乡族的起源与历史上中亚色目人的迁入有关,而跟属于同一语系语族的蒙古人没有联系。所以,民族语言的研究需要科学的佐证语言学、民族社会学和分子人类学。“三者”互相推求,有些复杂问题就如同拨云见日、水落石出,真相就会大白。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做学问亦要坚持不懈,力争“每日千字”!将坚持修成禅!


敏春芳与博士后合作导师曹广顺研究员

07

洪帅: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有什么嘱咐,对于准备从事语言学(包括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同)研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什么建议?从事语言学研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对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的硕/博士生,应该做哪些学术训练和学术准备?

敏春芳:本科阶段最重要的首先是立志。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提升、顿悟。不论你身在偏僻的山村还是热闹的都市,起点如何,都要深深地扎根,努力吸收养分,默默蓄积力量。


其次需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管哪个阶段,读书是不能着急的,更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每天坚持读一点,认真阅读,时间长了定会有所改变!还要学会反思,学会不断地总结。我记得有一种说法:大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三是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大四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大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扎扎实实学好每一门课程,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有意培养自己读书的好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林语堂说:“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是一切烦恼的解药,也是生命最好的修行。


对于准备从事语言学(包括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同)研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三点建议:选择、专注和坚持。

一、选  择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三个不同民族的人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别在最好的年纪,做了最坏的打算。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这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选择。史学家选择了挑战和改变,而我们则选择了读书,攻取硕士、博士学位。如果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选对了方向,你将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也是你一生的增值!


二、专 注

为什么要专注?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太多,要读的书也很多,如硕士阶段要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博士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岁不我待,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挥手间。因此就需要专注,需要心无旁骛地读书和研究!在我个人看来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只能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秘诀就在于专注专注能够让我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智慧都凝聚到目标任务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专注体现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一种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项事业,那么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就来。”


三、坚 持

研究需要时间和坚持,需要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我喜欢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的一句话:“一万小时定律”。即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1万小时,按照每天5小时算,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看来,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是一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奋斗拼搏。我们不管做人还是做事,要始终保持专注和坚持,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砥砺前行,才可能有所突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嘛。


2021年5月,敏春芳在万花丛中笑

08

洪帅:您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您是如何休闲和娱乐的?

敏春芳:我特别强调“学习和运动,两者都要在路上”。经常要求同学们具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人总得有“精气神”。所以,我们的日常学习打卡除了学习外,还有运动。我自己首先得身体力行,坚持两三天一跑,每次跑十公里左右。(我给学生说,以后硕、博士面试我要加试跑步;每学期开学我要量体重,超重的罚写论文。)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两届甘肃省举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2021年底带领学生(一女三男)参加了兰州大学举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六周年研究生长跑火炬接力赛,获得了全校第六的优异成绩。我经常对学生说:“要跑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关键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质变源自量变。“每日千字的练笔”和“十公里的长跑”以及“1万小时的锤炼”,正是跬步积累,以至千里的真实写照。


最后我将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当你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

推荐书目

这是我之前给自己的学生推荐的书目,仅供参考:


硕士必读书目

著  作

《十三经注疏》(繁体竖排无标点本)任选一本。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郭芹纳:《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第2次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

4.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2004年。

6.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92年。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

8.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9.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12.向熹:《
简明汉语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13.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

14.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论文


蒋绍愚:

1.蒋绍愚:《近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陈保亚

1.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陈保亚:《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陈保亚:《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民族语文》, 1995年第5期。

杨荣祥:《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语文研究,2017年第1期。

朱庆之:

1.朱庆之:《上古汉语“吾”“予/余”等第一人称代词在口语中消失的时代》,《中国语文》,2012年第3期。

2.朱庆之:《一个梵语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和发展》,《中国语文》,2011年第4期。


董秀芳:

1.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

2.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


江蓝生:

1.江蓝生:《说“麽”与“们”同源》,《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2.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3.江蓝生:《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


曹广顺:

1.曹广顺:《西北方言特殊语法现象与汉语史中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改变——以“格”范畴为例》,《历史语言学研究》,2012年第5期。

2.曹广顺,遇笑容:《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3.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助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 1986年第2期。


刘丹青:

1.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2.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

3.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第1期。


吴福祥:

1.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2007 第2期。

2.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3期。

3.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杨永龙:

1.杨永龙:《青海民和甘沟话的语序类型》,《民族语文》,2015年第6期。

2.杨永龙:《青海民和甘沟话的多功能格标记“哈”》,《方言》,2014年第3期。

3.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


祖生利:

1.祖生利:《元代的蒙式汉语及其时体范畴的表达——以直译体文献的研究为中心》,《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1期。

2.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3.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方位词的格标记作用》,《语言研究》,2001年第4期。


赵长才:

1.赵长才:《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

2.赵长才:《中古译经“或X”双音词的用法及演变过程》,《中国语文》,2013年第3期。

3.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1.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龙国富:

1.龙国富:《汉语完成貌句式和佛经翻译》,《民族语文》,2007年第1期。

2.龙国富:《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语言科学》,2005年第1期。


方一新:

1.方一新:《东汉语料与词汇史研究刍议》,《中国语文》,1996年第2期。

2.方一新:《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汪维辉:

1.汪维辉:《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2.汪维辉:《先唐佛经词语札记六则》,《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博士必读书目

著 作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

2.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3.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语文出版社,1996年。

4.[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5.吴福祥:《近代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6.朱庆之:《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7.吴福祥、洪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

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9.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10.刘丹青:《语言学前沿和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徐丹:《唐汪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

12.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意西维萨·阿错:《倒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14.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

15.徐时仪:《近代汉语词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6.[英]伯纳德•科姆里着,沈家煊、罗天华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法]梅耶,岑麒祥译:《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18.遇笑容、曹广顺:《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问题》,语文出版社,2010年。

19.[美]Thomason S G.:《Language Contact:An Introduction》,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

论 文

(只列代表性学者,著作省略按各自研究方向自行阅读)

西北接触方言

青海:杨永龙、张安生、双成、都兴宙、任碧生、贾晞儒、张成材、宋金兰、李克郁、马伟、席元麟、马梦玲、舍秀存


甘肃李蓝、王森、张文轩、马树钧、徐丹、李炜、谢晓安、包萨仁、陈元龙、刘照雄、雒鹏、莫超


中古译经曹广顺、遇笑容朱庆之、赵长才、汪维辉、方一新、朱冠明


元代汉语:江蓝生、祖胜利、李崇兴、丁勇、江蓝生、李泰洙、余志鸿


语言接触理论:桥本万太郎、陈保亚、吴福祥、戴庆夏、孙宏开、清格尔泰、梅耶、贝罗贝、罗端


类型学:吴福祥、刘丹青、王健、陈新义、李如龙、唐正大、陈玉洁


推荐阅读:

访谈|博览多识,触类旁通——对杨琳教授的访谈

访谈丨朱庆之:四十年后忆母校——对朱庆之教授的访谈(一)

END

编辑:石婕

审核:洪帅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既可意会  也要言传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