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聖·的状态(验证)

伴您同行👉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开脉轮调病  慧心净空灵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慧心明。

道炁开脉轮乐明空常净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1

禅修必须了解的各种定境与魔境


【按】以下摘自南怀瑾先生著作《禅海蠡测》,文中“白话参考”为自撰,仅供参考,欲深入理解,请研读原文。
 


无论入定之门,取何依持,用何方法,而其程序,大体有一定通例。此之通例,若取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而言,亦可赅而无遗。
 
【白话参考】无论哪种入定的法门,用什么工具和方法,而其修习禅定的程序,大体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以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来说,是可以完全概括的。
 
初禅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凡修定行人,专精一念,百骸宁谧,制心一处,此外一切尘尘色色,均不足引散此一专精之念,即可得心一境性。
 
【白话参考】所谓“初禅”,其要点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凡是修习禅定的人,心念专一,全身安宁,心念专注于一处,其他一切事物,都不能分散专精的心念,这样就可以达到“心一境性”。
 

住此境久,心身必另有一转变,例如心境不散,寂止清快,如云开日出,天朗气清,自然有无比欢喜发生。但须知欢喜之来,亦是此心觉受所生,不可随之,任其自然,自归消散。如循欢喜而转,则心已不能专一境性矣。
 
【白话参考】专一的心境保持久了,身心状态必然会有变化。例如,心境专一而不散乱,会感到安静清快,就像云开日出,天朗气清,自然产生无比的欢喜。但是必须知道的是,这种欢喜也是心念的感觉感受所生,不要跟着感觉感受跑,应该让心念感受自然来去,它们会自动归于平复。如果被欢喜牵引而转移,那么心念就无法专一了。
 
如此专一定止,先发轻安。所谓轻安者,此心此身,轻清安适,无与伦比。发起轻安时,身宜调直,忽由顶上微生清凉感觉,贯及全身,暖软如春。当此之时,身体之累,忽然如忘。心一境性,不加工力,自然而至。修定初阶,于是乎立。
 
【白话参考】专一静定保持下去,就会先发起“轻安”。所谓轻安,是指心身无与伦比的轻清安适。发起轻安时,要把身体调直,忽然从头顶上微微发生清凉的感觉,然后遍及全身,感觉温暖柔和,像春天一样。这时候,身体的累赘,忽然像忘了一样。“心一境性”,不须用力,自然达到。修习禅定的初级阶段,由此建立起来了。
 
轻安久久,由粗入细,不若初发时之感觉。但一念专精,色身业力习气,渐渐减薄,六根明利,逾于平时,气质之性,渐渐转变,轻安之力,忽焉增强,转入乐境。此之谓乐,尤胜轻安。如经所云“菩萨内触妙乐”,非世间心身安乐所可比拟。如醉如痴,犹不足形容其万一。言之恐落笙蹄,令人耽著,故佛有所戒也。
 
【白话参考】“轻安”久了,感受会由粗变细,不像初得“轻安”时那样了。但心念专一,身体上的业力和习气,渐渐减弱淡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觉比平时更灵明,人的气质也渐渐转变。轻安的力量,忽然增强,就转入了乐境。这里所谓的乐,感受比“轻安”更殊胜。如佛经所说的“菩萨内触妙乐”,不是世间一般的身心安乐可以比拟的。如醉如痴,也不足以形容其万一。如果再进一步解释说明,恐怕会落于形迹名相,反而把人耽误了,所以佛是禁止过多说明的。
 

所谓离者,于心身世间善恶、是非、人我、烦恼诸法,自然厌离,不恋世味,心身超脱,胜乐难言;久久功深,乐久明生,即进入二禅定生喜乐。
 
【白话参考】以上说了“心一境性”。而“离生喜乐”的“离”,是说对于自己的身心以及世间的善恶、是非、人我、烦恼,自然会产生厌离,不再贪恋世间,而身心超脱,殊胜的安乐是难以言喻的。久久功深,妙乐久了则会产生出光明来,就进入“第二禅”的境界,即所谓“定生喜乐”。
 
专精一念,忽如弦断,犹截众流,空无边颇,与明显现,进入三禅。空明亦舍,唯此识,似想亦复非想,觉受尚在,心身触乐,入于极微细轻妙之境,安静宁谧,譬如高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滓,由此进入四禅。
 
【白话参考】心念继续保持专一,忽然就像琴弦断了,众多潜伏的心念意识被截断了,空无与光明同时显现,就进入到“第三禅”的境界。这样的空明也舍弃,意识中好像有思想却又没有思想,但感觉感受还在,身心依然有“内触妙乐”,进入到极其微细轻妙的境界,安静宁谧,譬如高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留,由此进入“第四禅”。
 
舍此等等胜境,得清净住,心身两忘,万境顿闲,以往之扰扰胜境,到此皆寂,皆如昨日梦中之事。再舍于此,入于灭尽定境,寂然不动,长劫可超,坐脱立亡,已成剩法。
 
【白话参考】舍弃这些胜境,得到清净安住,身心两忘,万种境界顿时休歇,过去种种纷扰和胜境,到这里全都寂静了,都如昨日梦中之事。进而再舍弃这些,就进入到“灭尽定”的境界,寂然不动,可以超越时间,所谓生死自由的“坐脱立亡”,也成为多余的事。
 

凡此定之次第,若与菩萨明智相应,阶阶进取,即为菩萨地地上升之功德。如唯耽于定,未发智明,纵饶住灭尽定,经八万大劫,仍须转出无生,发菩提心,入正觉智,方得究境。……
 
【白话参考】这些禅定境界的次第,如果与佛法智慧相应,逐步进取,就是菩萨阶位上升的功德。如果只是耽著于禅定,不能发起智慧,就算是到了“灭尽定”,在定中经历再长的时间,仍然必须从空无中出来,发起菩提心,进入正觉智慧,才能得到究竟的境界。
 
复于定中,易起境界。种种魔境,具如《楞严经》等所说,不及细述。须知魔境之来,皆为六根六尘磨荡,引发心气之抟击,如石击火,发此光影,若执为实,或自谓已得胜法,则忘失本心,执著成魔矣。既有外境实在魔障之来,但使此心坚定,不忘本念,不起爱怖诸心,自然自息。若逢此等事,著之成魔,搬弄光影,自以为已得神通,终堕魔道矣。
 
【白话参考】在禅定中,容易发生各种境界。其中有种种魔境,《楞严经》等经典说得很详细,这里不作细述。必须知道的是,所谓魔境,都是六根六尘互相磨荡,引发心气互相冲击,就像打石生火,会发生种种光影。如果执著为实有的境界,或者自以为得了殊胜的妙法,那就会忘失本心,执著成魔了。既使有某种外在实有的魔障,只要心念坚定,不忘本念,不生起种种贪爱或恐惧,所谓的魔障自然会自行息灭。如果碰到这类事,执著成魔,搬弄光影,自以为有了神通,最终会堕入魔道。
 
修定行人,到此切记《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古德之言:“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简之:若能实验明了一切唯心所造,此心不著任何根尘色空诸法,自然当此魔境,即入清凉地,转魔成佛,则怨亲皆成平等善眷矣,于魔何有哉!

【白话参考】修习禅定的人,这时候要切记《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祖师所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简而言之:如果能通过实验而明白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此心不执著任何根、尘、色、空等等,面对魔境,也会像进入清凉境地一样,把魔转变成佛。怨家亲家都成为平等的好眷属了,哪里还有什么魔呢!




2

南怀瑾:

都公开出来了



【《现代工商业的自我修养》第十四集】(反复看


在《尽心篇》里,孟子提出来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一段一段的工夫修养,最后到成仁的境界。我们大家做工夫也是一样,乃至学佛、修道、打坐,或者练气功、练拳术。孟子所说的善与学佛打坐一样,有工夫的,不是偶然的。“可欲之谓善”,这是孟子学问修养的真正工夫。 当一件事做到了可欲,舍不得离开,一天不做就不过瘾时,这样的可欲才叫做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你根本连起步的境界都谈不上,善性当然没有,还谈什么修道,谈什么做学问啊!因为你没有做到可欲的境界。

可欲,不管你学佛也好,修道也好,做人也好,修养没有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是不会成功的。也就是说,整个的身心都投进去,才是可欲的道理,可欲才叫做善。假使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变成欲望,变成习惯,永远在那里浮沉,就没有达到善。

第一步达到“可欲之谓善”,第二步做到“有诸己之谓信”,学打坐修道的人,工夫到身上来了,有效果来了,自己知道,叫做“有诸己”。譬如我们写毛笔字的人,我过去也练过字,练到什么程度?坐在那里跟人谈话,这个指头在写,想那个字的味道;味道够了,赶快拿笔一写,又悟到一个道理,原来这样一钩才有功力,才合于书法,这就是“有诸己”。“有诸己”就是要上身,孟子也讲“不诚其身矣”,没有做到工夫上身,就是“不诚其身”。你是身体打坐呀,盘起腿来叫做修道啊?当工夫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找到自己了,有诸己则为信,有消息了。

由这一步到“充实之谓美”,慢慢就充实起来。“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发光了,但是这个光不是有相的光明,不是物质、物理世界的光,而是智慧之光。“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你看孟子的工夫一步一步的,是孟子的密宗。孔孟都有他的密宗,他这个密宗方法传给你了,你把浩然之气那一段配合起来就会知道,孟子的确把工夫、学问、修养的心得都告诉你了。

《孟子与离娄》(东方出版社)
--------------


“何谓善?何谓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善?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正信”?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先说“可欲”,就以大家修道学佛做工夫来说,有没有做到“可欲”?就是身体内部有没有发起快乐,做工夫要做到工夫来找你,不是你去找工夫。这是佛学中四加行中的发暖,就是发乐了。到了这个程度,随时在发暖,得到喜乐的境界,叫“可欲”。这才够得上第一步为“善人”,也才有资格成为佛经上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惜我们大家修道学佛做工夫,连“善人”的资格都还够不上。

大家都需要切实反省一下,自己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尤其一般的人,逼着他盘了几天腿,搞了几天修养,但是“新起茅厕三天新”,才用功了个把月,慢慢又冷淡下去了。再过一段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弄成三天打鱼,一个月晒网,晒网的日子越来越多,连“可欲”都没有达到,“有诸己”则更谈不到了。 

到了“有诸己”以后,进一步要“充实之谓美”。这个“充实”,不是自己的内部充实,而是孟子在前几章说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个时候就叫做“美”,也就是佛学中的“妙不可言”的境界了。 到了这一步以后,还没有达到最后阶段的圣境,还要“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不但“充实”,而且要发展到圆明清净的光明境界,也就是禅宗说的“光明寂照徧河沙”的境界;这也是《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的意思。
 
这时虽大,但还没有到圣境。“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以后能够起神通变化的作用,有了圣智妙用,才达到圣人境界。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到了不可知,不可言的境界,就叫做“神”,修养要到达这个程度。最后“出神入化”,自己这个圣人的境界都舍掉,没有个圣人,到达没有圣人之相,没有我相,没有法相,才是究竟。
 
孟子在这里,把圣人修养的真学问、真方法、真工夫,全部公开出来了,这就是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系统原理。 孟子《尽心篇》到了这里,对于内圣外王之学,很明白地表达出来,并没有故弄玄虚,故作奥秘的玄妙姿态。所以,不论走道家的路或佛家的路线,这个原则几乎完全是相通的。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在这里到了一个高潮,也可以说,孟子把他一生修养的实证经验,作了一个大结论。

《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
--------------


孟子在《尽心》章里说“可欲之谓善”,修养工夫做到了,只需稍稍用力,就能念念在兹,念念善相呼应,就好像一般人之有所欲求一样,是那么的自然。能做到这样,就是到达善的程度了。“有诸己之谓信”,修养到了,工夫自然上身。做修养工夫的人,平常打起坐来,都是在用心寻找工夫,等待着工夫的变化。一旦程度真的到了,工夫自然来找你,这是很妙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什么叫工夫自然来找你?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我在此只能点到为止。这句话也就同吕纯阳的“丹田有宝休寻道”有同样的意味。

“充实之谓美”,然后扩而充之,当然什么奇经八脉、三脉四轮的都通了,这时候的境界美极了。“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再进一步,本性的光明自然呈现。“大而化之之谓圣”,继续韬光养晦,就到达圣境,“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到达了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明通造化之机,别人无法测知的神妙地步。孟子把修养的次第都详尽地说出来,真好比佛家的《菩提道次第论》一样。孟子对养气养心的工夫很有心得。

《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
--------------


孟子讲修心养性,讲得最好的是哪里?就是“尽心篇”所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一段将养气与尽心合在一起,立了六个修学的程式。
 
大家做到了“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了吗?你真的一心向道、以“道”为法喜吗?大家在这里,慢慢从动中静中去体会,以无所得之心,让此心不向外驰求,自然而然安住本位。“可欲之谓善”,就是心中法喜充满,一心向道,行住坐卧,待人处事,无不合于道,教你丢也丢不掉。并且,“有诸己之谓信”,“有诸己”的“己”,就是自己;你无为的工夫做得好,自然身心安祥,感觉轻安,“有诸己”,那种知道相应的初步现象到自己的身上来了,这是“之谓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消息,而自己也亲身体会,能够自信自肯。

这是开始的第一、第二步,到这里行吗?---“充实之谓美”,由此仍须更进一步,身体充实,气机充实、心也充实,同时见地也到了。“充实”这个境界,天上地下,什么学问自然而知,无师而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无所不通。我平常不是跟你们讲,我真的读书比你们多吗?我读每部书像读小说一样,翻过去就知道,读了前面晓得后面,平常拿到书一翻,以前读过的。几时读过?也可说是前辈子读的,但那又怎么来的呢?“充实”而来。乃至还要扩而充之,达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境界,这个光辉不是你顶上放光,身上放光,而是心中的光明智慧,自己通达了,无所局限。接着下一步更不要讲了,你们不懂。“大而化之之谓圣”,儒家讲圣,等于佛家讲佛一样,也就是心。然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那便到了不可思议的极致境界。  
《观心——万缘放下》




关注分享大家成长

点击链接寻妙

 
悟道祛症开脉轮·图
道炁开脉轮  康养悟修真

2022天天新文

最近新文点下看:

      

见证·什么叫生命力

中国讲究

在禽兽看来……

三昧真火睡禅法

有求必应的宇宙如何应你?

沐浴 ~ 抽添 ~ 长久

视力、脑力、生命力的恢复

能量科学~名字

这样活下去,才是神仙之道

此卦最吉   病中悟

高维智慧…书

煎、熬、焖、煮、烤、炖



一切为能量 

一切依靠能量 

从能量中来 

到能量中去 

儒文化

释文化

道文化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心斋 坐忘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止 观 禅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致虚极 守静笃

大学之。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有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而后能虑,而后能得!


佛,觉悟

即是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道,可。

道,非。

常,道!

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

道 者,理   也    乎!

炁 者,能  可  乎!

  佛 觉 知 道  

  可 能 性 心  

  道 法 术 器  

  信 愿 行 证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学思践悟共同体!

声明:

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关注分享大家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