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流艺术中的未来题材何以永远吃香?

YIAO OFFART
2024-08-30


13日,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Daniel Arsham)在阿姆斯特丹的Galerie Ron Mandos举办了他在该画廊的第四个展览,取名「Wandering」,取义流浪、漫游。展览海报选取了一座被侵蚀的宇航员雕塑作品。



从雕塑背面信息可知,这是一座纪念人类登月第一人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的雕塑。宇航服的布面材质、美国国旗与NASA的布标在石膏媒介上得到了很好的复刻。艺术家标志性的侵蚀水晶也为这一人类历史时刻加注以时间的凝固与永恒纪念的意味。



Daniel Arsham,Quartz Eroded Astronaut Suit,2023

Quartz, selenite, hydrostone


同样的内容,让人想起NASA的艺术项目(NASA Art Program)中对宇航员的艺术化侧写。


1969年7月16日,美国邮票艺术家保罗·卡莱(Paul Calle)经NASA聘请获得了独家访问权,近距离接触了阿波罗11号的机组成员,为整装待发的他们画下视觉记录。


Paul Calle,Suiting Up,Pencil sketch,1969


Paul Calle,Mike Collins,Felt tip pen on paper,1969


后来卡莱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设计了纪念人类首次登月的邮票。


卡莱设计的纪念人类首次登月的邮票,于1969年9月9日发行。


继1969年阿姆斯特朗跨出这“人类史上的一大步”过去了将近54年。1944年人类第一次将人造物送入太空至今约80年,1957年前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约66年,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实现首次人类遨游太空算起的载人航天史是62年......今年4月20日,马斯克的SpaceX星舰首飞。


twi@Elon Musk


尽管星舰的首飞以失败告终,但这个计划容载百人通往火星的交通工具让我们蓦地发觉,世界航天科技在过去不到百年的时间内便已发展至此,人类似乎真的可以实现在地球之外的星球生活,我们距离进入太空移民时代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遥远。


航天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科技研发与航天实践交给政府、资本家,科学家和航天人员。其他人(比如艺术家)又在做些什么呢?


许多例子证明,虚构的科幻是科技进步的探路之火。文学家、艺术家们早在航天技术实践之前便想象过各种遨游宇宙的方式。正如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越往前走,艺术将更为科学,科学将更为艺术,它们在山脚分开,却又在山顶汇聚”。


既然艺术与科学有着某种螺旋上升的关系,宇宙的探究、未来的猜想也是无止境的。这是否意味着当艺术家以此为创作主题就是一种永远吃香的选择



文明遗迹


Daniel Arsham:“我一直对科幻小说、考古学和时间旅行感兴趣。当我们去博物馆,看到陈列的曾经的物品,我们会了解到这个物品背后的故事,对吗?它来自哪里?谁创造了它?它们的文明可能是什么样的?假设我们可以在一万年后看到现在的相机、手机或电脑......”


众艺术家中,Daniel像是一个搜集文明遗迹的博士角色——正如他在小红书平台上的用户头像——在宝可梦动画中特别出现的形象。




他在他“虚拟考古”项目所选择的对象,依他所言,首先是当前全世界人们都认识的东西,比如相机、球鞋、汽车,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比如宝可梦。同时,也与他本人的兴趣取向有关系。


他化身为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另类“考古博士”,赋予所选对象以“人类文明遗迹”的肯定:它们能够在未来被挖掘,它们有在未来被考古的价值。



近日他也披露了将与Sideshow和《星球大战》开启一系列新合作的消息。从Daniel的创作动机出发,《星球大战》这样凝聚人类对未来想象的科幻杰作,确实有可能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沉淀下来,在千百年后的真正未来被考古、为后人所好奇和揣摩。



Daniel对《星球大战》的持续喜爱也可以通过一些他过往的手稿中看出。



科幻作品如《星球大战》也总是在“追求理想化的乌托邦”和“打破桎梏的反乌托邦”之间反复纠葛。若未来真是如此矛盾与艰难,Daniel作为一个搜集“文明遗产”的艺术工作者,可真是担当起了保留人类文明种子的重要角色。



末日启示Apocalypse



Daniel对未来图景的想象与《星球大战》的设定是相似的。一个由无边的山丘、荒原、洞穴组成的未来世界,蓝色的光影使人感觉到环境的严寒。图画中人的着装也传达出那是一个无法自由呼吸的世界,像是经历过巨大战斗或是星际转移后呈现出来的人类生存空间。



这是一种末日启示(apocalypse)式的艺术表达。以图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前预言一种人类的末世状态。于此同时,又是一个创世纪般的新开端。——“我不是想把物品做旧,而更多的是一种物质转变......那么,这个物体会变成水晶,或火山灰吗?


Daniel的“新”,从形式上,是注入侵蚀、水晶元素进行改造。侵蚀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失、辐射的变异,程序出错的3D建构;水晶让人联想到分子的凝结与生长,折射出代表希望的透亮之光......当真实可触的艺术形式与科幻韵味的内涵交融,就将“新的未来感”置于观众眼前。



Daniel的强大之处就在于概念+形式的双重创新。一只手虚拟着未来考古下的“以先物证后史”,另一只手实施着侵蚀水晶的“独家物质异变”。在这一套操作下,人类所有的文明财富都将是他的创作内容池。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玻璃箱体中的机械姬



Daniel Arsham与空山基合作过多版双手相牵的雕塑,是两种未来世界观的展示和碰撞。比起注重文明留存的Daniel,空山基以“人”为主的创作意象,主要展示了对“后人类的身体”的一种探索。



艺术家与艺术相关工作者都有着敏感的时代感受力,空山基正在做的展览取名「Space Traveler」(太空旅行者),亦是聚焦在探索宇宙与未来的主题



在包括最新展览的近年展览中,空山基大量结合了玻璃箱体组成机械姬雕塑的展示,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幻题材中常出现的冬眠仓、培养皿等类似设施。



机械姬们悬浮、怀抱着自己身躯的姿态,像是初生的孩子浸泡在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液中,又像是高科技的器械在储存仓中随时等待启动。人体改造、基因改造、机械改造.....引发观者更多的联想体验。



赛博格Cyborg


科技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洞见人为进化正逐渐取代自然进化支配人类的发展。这对空山基来说算是老生常谈,因为他的主要艺术形式就是建立在机械人体之上,是一种赛博格(Cyborg),即人机混合的概念。一直以来这也是科幻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外人看来,空山基为赛博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审美追求。但实际上在最初,空山基也只是为画女体而画。


1978年,随着《星战4》在日本的上映,角色C-3PO带来机械人风潮。空山基的朋友找到他为三得利的威士忌绘制带有机械人元素的广告海报。就在这个机缘巧合下,空山基创作出了第一件机械人作品。



正是这个创作经历带给空山基新的艺术灵感,他将机械元素与一直以来钟爱的性感女郎合体,诞生了性感的机械人(SEXY ROBOT)——后被人称为“机械姬”。



如上所述,机械姬的诞生并没有过于复杂的缘由,对于空山基来说,不过是将有温度的人类皮肤替换成冰冷的金属材质。材质的替换,使得人们对裸露的、性感的女性躯体的凝视变得更为坦然,加速了机械姬的风靡。



空山基在将人体与金属机械结合时也对二者的平衡进行大量的摸索。比如他早期曾将男性裸体皮肤替换为金属质感,呈现出的效果更多的还是人的存在感,而非机械人。



后来,机械姬引发的广泛的影响力在于:更多人自发地将这种“新人型体”形象纳入到对永恒生命、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种族隔阂等现实与科幻领域进行交叉探讨中。



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勒斯指出: “后人类已经不再是遥远的地平线的云彩,而是迅速地变成日常现实”,机械人与人类的共存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主题。



在常年的机械姬创作,以及外界的评价推动下,空山基还是形成了一种属于他的艺术语境下的后人类概念,尽管他仍旧侧重于表达性感人体与性题材,没有在科技与科幻层面多做解。或是说:他聪明地把解释权留给了外人。正是这种恰好的留白,为空山基的持续创作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我们可以就机械姬发出疑问:她是植入了人工智能,突破生物规律的人造机械人?还是将人类的意志转移到到机械躯壳中进行二度生命的新人类呢


诸如此类,在生理改造、机械工程及人伦层面的揣度与评判,是延展空山基艺术趣味的关键所在。观者得以一次次地,为新的机械姬注入自己的,关于后人类的想象。



永远吃香的未来题材


1818年,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两百多年来,对未来的畅想总是让一代又一代的宇宙与科幻爱好者的源源不断地付出热情与创意,从科幻文学作品到科幻电影,到科幻艺术。


今天,在经历了一场全人类的公共安全危机后,人们再次关注到地球之外,将生命的更多期望寄予先进的科技与浩瀚的生存空间。艺术家们也更多地参与到人类未来的共同想象中。


艺术的手段能够破开幻想与实践的壁垒,而艺术的巨大能量能够跨越时空。Daniel从文明留存的角度、空山基从人类进化的角度,二者最终通向的,都是对人类文明和生命的爱与维护。他们让只拥有百年寿命的我们,获得一些跨越百年后的未来体验。


只当这股憧憬未来的热情不灭,未来的题材就该永远吃香吧~







 - 往期内容回顾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OFFAR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