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2022”圆满举办,330万人次线上线下共聚教育盛会!

行动办公室 西浦未来教育学院
2024-09-28
11月11日,“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2022”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圆满举办。六场主题各异的“论道”将教育家与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企业界、政府机构等社会各领域参与者们深度链接,共同探索焦点教育话题,并发布了“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以下简称“行动”)2022年度教育家”获奖名单。
近20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参与者们亲临活动现场,330万人次通过新华社现场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百度直播/新浪微博、网易新闻、优酷、西交利物浦大学视频号/抖音号、映目直播、蔻享学术、CCTALK西浦未来教育学院等平台线上参与了这次教育盛会。


欢迎扫码完整回看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

论道2022”


致辞


活动伊始,前央视著名主持人路一鸣先生云端做客会议现场,作为开场主持人正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前央视主持人 路一鸣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先生在线发表了致辞。周云杰先生指出,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加速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又能为教育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海尔集团始终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设置了“创新未来专项基金”用以支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优秀人才培养这三大领域的探索创新,并将携手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生态伙伴,共同点燃教育希望之火,点亮科技未来之光。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周云杰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主任陈莉女士对所有到场的嘉宾和对关心支持科教创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家、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友人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表达了对见证这场教育大讨论中和碰撞出精彩思想火花的期待。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主任 陈莉


开幕演讲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发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为“论道2022”作了精彩的开幕演讲。


席酉民教授指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人才的竞争将体现在独特性上,即“一个人能否按照自己独特的兴趣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追随自身兴趣而不断学习和持续升级”的人才,学历和证书只是学习过程中的附加品。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发起人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席酉民教授


席酉民教授认为,未来教育一定是融合式的教育,是跨越校园和国界、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个性化的教育。未来学校则是发酵剂和粘合剂的角色,让生态中的所有人都释放能量。


面对网络一代应试体系内卷环境的教育三大挑战,西交利物浦大学做了一系列推动教育转型的探索。然而,仅靠一所大学还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的人士们进行讨论,从而建立对“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的广泛认识。这也正是“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的初衷——去通过社会大讨论,让每个人发生改变,共同走到正确的教育路线上,一同推动中国教育的升级和变革。


在这个11月11日,席酉民教授期待人们在购物狂欢之余同样能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世界都是“No.1的大事”,去一同点亮教育心灯。他最后提到,“行动”之前口号是“时代呼唤教育家”,而随着一整年的活动,“行动”逐渐受到愈发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因此在即将开启的新一年中,他坚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论道2022


在“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论道2022”中,主办方精心设计了六场主题各异的“论道”,每一场都由不同的年度候选人、教育专家、社会各领域代表共同引领,聚焦教育关键话题同频交流、问答讨论,碰撞各自视角下的教育观点。


论道1:理想中的教育家


每个人心中期待的教育工作者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工作者才是大众所期待的?


为了探寻这些答案,现场发布了一个有趣的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大屏幕中,出现了左右两面近乎一致的人型“镜子”,这两面镜子正象征着教育者相对的位面。参与者们可以在线填写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家”和“不喜欢的教育者”分别具有的特质。



经过全天活动中的征集,主办方在六场“论道”全部结束后共计收到了7483条来自线上线下参与者们的反馈,呈现出了能够一定程度代表广泛社会共识的教育者特质。



其中,“理想的教育家”最被认同的特质包括“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平易近人、投身教育、耐心、认真负责”等,而“不负责任、高高在上、死板、自以为是、过于严厉”等特征则在“不喜欢的教育者”板块被高频提及。


这些在“理想中的教育家”环节收集到的特征反馈,也将在后续作为参考要素去生成“虚拟教育家”形象,并在每年的“教育家”活动中持续进行更新迭代。


论道2:教育的理念


理念在教育中是否重要?它将回答或解决什么问题?当前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理念?带着这些问题,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首先开启了分享。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郑强教授


他从“爷爷奶奶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差异化”出发,谈到了教育的“完整”和“完善”。他着重强调了“完善”,认为教育要让孩子具有一颗健康的心和一颗思考的大脑。

郑强教授回顾了自己过去的教育发展经历,并高度评价了席酉民教授对寻找“行动”的初心与信念。谈及高等教育,他指出,大学从来不缺教授,缺的向来都是主要具备两种特征的教育家:一是知识的汇聚,二是责任感

“教育是长线产品,不能用短视的目光、企业做项目的思路来看待,否则一定会缺乏热忱和激情。要时刻怀揣热爱和家国情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真正让教育面向未来”,郑强教授总结道。


其他候选人们也一一以“关键词”形式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原上海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提出的关键词是“适应”。他认为教育要适应市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才能是有效的、有前景的教育。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提出了“化错养正”,鼓励在教育中“发现和欣赏差错中的正确”,让孩子学会学习,收获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大源教授聚焦了“适合”,提出“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他强调要重视两种公平:一个是机会公平,既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另一个是类型公平,是根据爱好和兴趣,为每个学生寻找适合的教育。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始人、理事长曹勇安教授呼吁“从教育的内部看教育”。他指出学校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这样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几位年度候选人分享完毕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教授从“未来教育家需要敏锐的成长感、教育感、文明感”为题,带来了他的理念分享。他首先提出教育者要整全教育概念,并意识到“教育是复杂系统连续体”;要在教育的过程中理解“成长>教育”,“文明进步>机构需求”;教育的中心应定位于个体的充分健全成长和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教授


谈到“成长感、教育感、文明感”,储朝晖教授风趣地说:“这几个词在字典里是找不到解释的,由我来为大家解读”。成长感是对个体成长的专业知觉,教育者需要感知、尊重、服务这种成长;教育感是对教育的专业知觉,对教育规律深切理解,并善于运用到具体的个体;文明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专业知觉,要明晰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并培养文明的促进者。


他还分享了教育各因素的内在关联以及教育者的天职、差别、目标和定位。他最后呼吁: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教师更多的自主。


现场互动环节里,一位家长代表踊跃作了发言。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坦言对孩子们的学业始终很焦虑,听完专家们的分享后收获很大,也对“最适合的教育”深有感触。她提到,期待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为孩子带来成长”等方面得到更多指点和启发。


现场家长代表


主持人路一鸣先生则笑着回应:您不用着急,您的问题将在今天后续的时间里“一直被回答”,并提出“范式的变化是来自于越来越多的个案。只有更多的人关注教育的变革和教育家的出现,才能带来教育范式的变化,进而给更多孩子和家长解压”。


论道3:教育的实践


好的教育理念的落地,最难的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时候好的理念无法落地?如何去看那些好的实践?他们做对了什么?理念和实践之间是什么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原上海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作了“坚持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主题演讲。今年已80多岁的杨德广教授带着对教育的热情,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经历,从“用理论指导办学实践、育人实践、管理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他强调,“办学校,需要管理者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学校需要将“弹性计划”与“刚性计划”相结合,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在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原上海大学校长 杨德广教授


在问答互动环节中,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向杨德广教授提问:“您作为一位资深的教育者典范,在80多岁高龄仍精神饱满。是因为‘教育给别人希望、快乐、幸福的时候,我们也会快乐幸福’吗?教育是如何使人健康、年轻的?


杨德广教授微笑着回应了这个独特的问题。他回忆了年轻时学习和成长条件艰苦下,教育对命运所带来的改变,随后分享了他在中学时被老师督促和带领做户外运动的经历和经常动脑思考的习惯,这些习惯都保留至今。他呼吁教育者们要为了“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而坚持锻炼、勤思考,这正是他保持年轻的诀窍之一。


他还谈到,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动善念、做善事,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用“爱”做教育,身心就会健康和积极。



杨德广教授也向郑强教授提出了问题:您是知名的“五大家”——科学家、教育家、演讲家、书法家、歌唱家,这些丰富的探索都基于您的哪些驱动力?


“教育家要有功力,科学家要有能力”,郑强教授说,“但我也是‘学生喜爱的编外辅导员’,并热爱艺术、体育运动、持续学习。”他认为,大学教育也是同样,要以“把学生培养为完美、完善、完整的人”作为目标。他强调大学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的文化、美育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要培养眼中有光、热爱生活和生命的学生


线下观众提问环节中,一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向杨德广教授提问:您是否能从大学校长的角度和教育理念出发,谈谈如何支持教师发展,以及如何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代表


针对这个问题,杨德广教授首先强调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工程”,其核心的思路始终关乎‘人才’。因此不仅要吸引和邀请人才,更要持续从物质、精神、规划等多重方面,去尊重、关心和保护教师人才。


谈及支持学生,他说:“有人说大学之‘大’是因为有‘大事、大典、大爱和大雅’,但我认为,大学最根本的是有‘大学生’。”他指出,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好学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充实教育课程,还要把学生“关心到点子上”,做到“既要关心小事,又要关心大事”,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支持学生成长成才。


现场一位来自西安的家长代表提出了一个现象级的问题:在教育竞争压力急需缓解的当下,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反内卷”?我们能有什么样的底气去反内卷?如何让孩子在每天面对紧张学习压力的情况下,自己也有反内卷的底气?


郑强教授首先回应了这个问题。他说:先要意识到“人生的幸福不是读名校”。如果全民都去追求读名校,所谓内卷的现象就将始终存在。他呼吁每位家长都要从自己做起,在教育问题上不强求孩子。孩子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个勇敢、诚实,有责任的人,同样可以有幸福的人生。如果想要改变现在的状态,是需要师生、家长共同坚守。


华应龙老师认为,国家双减政策是必要的,不应鼓励孩子去跟风参加课外培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制造内卷的那些公司的口号,我们应该重视另一句——‘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华应龙老师谈到,“学生的成绩可以不好,但是不可以不努力。孩子要比较的其实是自己,看自己是否在不断进步、成长。”


“学校的美景写在学生眼睛里”,华应龙老师动情地说,“看到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那是我们做老师、做家长最最幸福的时刻。”华应龙的回答引发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论道4:教育的生态


教育生态是一群不同角色的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育需要营造生态,教育的生态化,即融合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具体怎么来做?主要的阻力有哪些?我们现在讲的很多教育生态的话题,比如家校社共育、产教融合等生态化的问题,其实现在遇到很多挑战。教育的生态化为什么难?我们如何破解?


针对这些难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姜大源研究员首先分享了他的观点:“教育生态系统代表各个教育领域里的利益相关方,构成了利益共同体。职业教育想要做到产业和教育的链接,不仅需要学校的不断探索,还需要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 姜大源教授


关于教育与社会,他提出“要同时从劳动科学角度和教育科学角度去探讨、研究劳动教育”。社会应当做到“教育事业”的量与质并重,学校内和学校外各种资源结合后实现“内外协同”,进而打造成熟的合作平台,营造积极的教育生态。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博士向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先生提出了一个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海尔集团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太仓共同打造了智造生态学院,是一个校企深度合作案例。您觉得海尔与西浦合作在什么方面让海尔受益?满足了海尔的哪些需求?


周云杰先生说,海尔之所以选择与西浦合作,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源于认可西浦先进的办学理念与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思路和布局,二是海尔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


他分享了之前在柏林考察时的发现:多项研究项目和产教融合课题都是由德国高校研究院提出,很多科技成果也是通过德国研究院进行快速推进和转化。他谈到,希望在西浦和海尔合作过程中实现这种“放大”的效应,同时为战略科技建设贡献力量。


海尔集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太仓共建的智造生态学院也在合作中探索出了新模式,新的课程模式与传统的课程模式也在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的形态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和创新。海尔与西浦的合作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好的生态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开放无界、共创共赢、催生新的物种,促进教育链和人才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席酉民教授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成长在生态中,好的生态才能催生出好的思维。内卷,只是生态中的一种我们并不希望出现的机制和现象。他随即分析了内卷产生的原因——对成功的单一化标准。而发起“行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变目前的生态,去通过“大讨论”,了解什么样的教育、家庭氛围、学校文化才能够帮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学校作为教育的供给方要形成一种新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仅是课程,更是实验环境、培养环境,进而培养出适合这个时代、能够生存在新的生态环境、也能适应未来教育的人。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席酉民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未来导向,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以及校企所从事的主要事业,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张晓军院长也以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开展海尔《人单合一》课程的案例进行了分享,坦言真正的产教融合会让师生受益匪浅,新颖的课程设计给师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体会。不仅企业实践案例融入了课堂,企业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读懂当代学生,实现了真正的价值创造和共生。


江苏中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黄飞先生也从产业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作为一个具有“西交大校友、孩子家长、教育从业者和科技公司创始人”四重身份标签的人,他讲述了自己在产教融合探索过程中的经历,生动分享了对教育的感受和困惑。


江苏中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黄飞


他认为教育生态的角色包括“1+4”,学生家庭、社会、企业政府,而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利益机制”“学生意识导向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缺少优秀平台载体”。


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新职业教育中心主任陈健向姜大源教授进行了提问:如何基于理念、需求和成果转化,通过怎样的生态治理,才能让产教融合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进而培养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路、面向未来的有能力的工作者和劳动者?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
新职业教育中心主任 陈健


姜大源教授说:其实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与传统文化有关。但近两年,职业教育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出台了新的《职教法》,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们提供了指导思路和成长空间。他还指出了“中国没有形成由企业组成的真正发挥作用的行业协会”“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教热企不热’”等现状和问题,引起了参与者们深深的思考。


论道5:教育与社会


教育之于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教育如何才能与社会建立起良性的关系?在论道5中,各嘉宾聚焦“教育与社会”进行了深入探讨。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始人、理事长曹勇安教授刚刚经历手术,仍在医院坚持在线分享了他的育人理念。他从高度、深度和广度谈论了教育,并以人人都熟悉的考驾照为例,详细介绍了“四真三化(FT)”的教学模式。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始人、理事长 曹勇安教授


曹勇安教授用形象的比喻诠释了课程体系:“知识点、技能点相当于细胞,章节或项目相当于组织,一门课相当于器官,类科相当于人的八大系统,最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就是人体”。他总结道:支持学生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作为企业人士代表的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彩云女士拥有十年深耕人力资源服务的经历,在选人用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谈到除了知识和技能这些“硬技能“之外,企业非常关注价值观、动机、品质等“软素质”。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企业可以“从创新、速度、严谨和团队”四个维度对“软素质”进行量化。“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企业需要能够有效快速地解决问题的人”,陈彩云女士总结道。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彩云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淼女士娓娓讲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所在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科教融合的故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二十年来深耕产教融合,目前入驻了33所国内外知名高校,拥有36家一流科研院所,共有在校生7.8万人,教职工6千人,并集群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陈淼


回顾了科教创新区的发展历程后,她同样带领参与者们放眼了未来。科教创新区以“创新”为关键词,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同时推动了教育链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以期打造出创新要素集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东方慧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牟延林教授则风趣地为他的分享作了开头:“今天的日子里有四个‘1’,我就给大家带来四个教育观点——教育目标的社会实现、社会本质、社会教学、社会共同体。”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牟延林教授


牟教授表示,全社会对教育的期待用“三观”来总结是美好观发展观健康观,而教育的实质是对学习者的身体和行为、心灵和思维、能力和特长、正常和个性、非常和卓越这五个维度进行教育。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需要成为学习者的潜质发现师、兴趣培育师、心理分析师、学习管理师、知识传授师、能力培养师、思维引导师、成长评价师”,牟教授说:“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要三教合一,形成家校社互动的共同体,共同实现中国教育的远大目标”。


针对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李黎主任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个体如何发展?”的提问,曹勇安教授表示学校“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课程”,显性课程是排在课表里的课程,隐形课程是没有排在课表里的课程,例如学校的社团活动,每一个育人的空间,每一面“说话的墙壁”,都是隐形课程。


“我们对学生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教育,一方面将含有人文精神的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和育人中”,曹勇安教授继续谈到:“在院校中,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千锤百炼,一个优良向上的教风需要千呼万唤,一个与时俱进的课程需要千辛万苦!”


论道6:教育如何服务学习者的一生


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教育体系如何帮助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如何全方位助力学习者的发展?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认为“化错教育”可能是一种答案。他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的半条被子、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和艾伦教授化废品为诺贝尔奖发明物的三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化错教育是为学生正确地成长。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华应龙


华应龙老师讲解道:“化错不是纠错,而是发现差错中的‘对’”,是在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形成超越差错的审辩式思维。“30年的实践证明,化错教育是土生土长的、植根的教育,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教育。人生自古谁无错,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华应龙老师充满激情地总结道。


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大三在读学生刘雪涛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做了分享。她回顾了自己“品质优于成绩”的小学时期,学习习惯养成的中学时期,焦虑和努力并存的高中时期,正在体验中探索的大学时期,一个个曲折、有趣的故事真实展示了一名朝气蓬勃的00后的求学经历。


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大三学生 刘雪涛


刘雪涛同学说,“变化”和“选择”始终贯穿在她的学业和生活中。经过十几年的成长,虽然她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她同样为自己的个性和执着感到自豪。“我想我们永远是学生,教育则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想法的终身学习者”。


随后,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张剑澜教授的主持中,几位候选人相互进行了问答和交流。


郑强教授指出“教育要有阶段”,幼儿园不能办成小学,小学不能办成中学,要多给中小学留一些空间,随即提出了“现在的中小学老师都非常辛苦,如何给中小学老师减减压?”这个问题。



华应龙老师则以怀特海谈“教育的阶段”为例:小学是浪漫的阶段,中学是精确的阶段,大学是综合的阶段,每一段做每一段的事,不要抢跑。他认同现在的中小学老师很辛苦,但同时很有抱负,以他的教学工作室为例,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乡村的老师们正一起刻苦钻研教学。


姜大源教授发出了来自职业教育视角的“诘问”:刚才的讨论中多次提到了“阳光”,但是常常被社会评为“差生”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该如何阳光?我认为世界上最阳光的事业是职业院校的老师,他们比普通高校的老师背负的更多,他们要给学生们建立信心。


他继续动情地说:“在这里,我要为职业教育呐喊、呼吁。职业教育的初心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现实中又有那样多的困难、挑战。我也想借此向郑强教授提问,如果你接下来要在新职业大学做校长,你会如何引领?”


郑强教授向姜大源教授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谈到:“姜教授那种发自心底的认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我很受感染。如果我有机会成为职业院校的校长,我将告诉所有人,‘职业教育重塑人生’。我甚至要喊出‘读职教不亚于读北大清华’的口号!”郑强教授与姜大源教授的真挚对话引起了全场多次热烈的掌声。


在几位年度候选人一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后,张剑澜教授也从他的视角,将“论道6”的讨论凝练为了一句话:“我们的一生,在社会这个生态环境中和理念的驱使下不断的实践,回归到社会,进而重构生态,这也就形成我们的一生”。


他随后邀请各位分别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的教育工作经历。


郑强教授脱口而出:“无悔人生。做教育不仅伟大,而且荣耀。”


姜大源教授坦言:“此生无悔入职教。虽然我毕业于清华,是所谓的名校,但我对职业教育始终充满激情。”


华应龙老师向几位教育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并以“教育最高的境界是‘以人化人’”作为总结。


六个精彩的“论道”环节围绕“理想”“理念实践”“生态”“社会”“服务学习者一生”这六个教育核心方面,搭建了教育家们与社会各界参与者的直接对话和讨论,诞生了丰富的教育新思考、新观点,针对诸多令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感到焦虑和困惑的教育痛点畅所欲言,为线上线下参与者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教育盛宴。


随后,“论道2022”迎来了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专家委员会评选、社会参与等维度,“2022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各奖项获奖人名单在此正式公布。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

“2022年度教育家”名单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


2022年度教育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回顾精彩对话

https://www.cctalk.com/v/16595885694956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回顾精彩对话

https://www.cctalk.com/v/16613101751915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回顾精彩对话

https://www.cctalk.com/v/16641803073257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回顾精彩对话

https://www.cctalk.com/v/16665822081473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回顾精彩对话

https://www.cctalk.com/v/16623446162732


左右滑动观看颁奖现场


“行动”发起人席酉民教授与苏州道和通慧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大路先生、苏州市好护理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徐伟先生、朱永琪先生几位颁奖嘉宾为获得“2022年度教育家”称号的教育者们一一致颁奖辞,并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正如各位“2022年度教育家”的颁奖词中所讲述,每一位获奖者都是实至名归的教育家,在各自的角色中、工作中坚守着教育的初心,一己之力持续探索教育未来。我们也诚挚的期待各位教育家们在前方共举“行动”的火把,将光与热照进更远的教育前路。


战略合作伙伴和捐赠仪式


现场的颁奖仪式各奖项颁发完毕后,“行动”为各战略合作伙伴、捐赠方举行了仪式,并衷心感谢他们为新时代教育探索带来的真挚协助。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运营中心首席执行官李风雷先生与前海创客企业家俱乐部长三角中心主任袁梦女士分别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代表、捐赠代表作了致辞。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出版社

海尔教育基金会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

苏州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极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西浦教育发展基金会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


捐赠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海尔集团公司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市众山塑料有限公司
江苏中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恒基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海南洲际绿电物流有限公司

苏州极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贯石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海创客企业家俱乐部长三角中心

朱永琪
徐    伟
李大路



精彩环节回顾及2023年行动发布


“论道2022”活动尾声,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张晓军院长代表“行动”办公室做了发言,并发布了“行动”2023年行动计划。



“我既是‘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的运营者,也是一名父亲,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因此,在2022年‘教育家’的各项活动中,我从这些不同的角色中收获了来自各位教育前辈在各个方向上的丰富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荣幸且感激”,张晓军院长真挚地说:“寻找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眼下,2023年的‘行动’即将开始,我们也诚挚地呼吁大家一起去展开‘寻找’,让教育引发更广泛的关注、讨论和共识。”


“行动”发起人席酉民教授也为这一整年的活动作了总结。



他深情感谢了所有参与这一场行动的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的朋友们,合力在把“消除孩子的痛苦、家长的焦虑、社会的无奈”这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变得渐渐可能。他说:“我希望‘教育家’行动不仅仅是一次对教育的讨论,而是一次号召、一次呼唤、一次点燃。教育是光、是火,火要点燃,光要照亮。我们则要行动起来,努力让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在席酉民教授、郑强教授与陈彩云女士的共同参与下,“2023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正式宣告启动,2022年度行动圆满结束!



在新一年的“行动”中,我们一如既往呼吁和欢迎社会各界友人加入“寻找”的行列,发现、发掘、传播更多的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唤起各界对教育真正的认识与理解,解脱家长的焦虑,消除孩子的痛苦,缓解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无奈,最终实现多元的成功。


2023年,在对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的寻找之路上,期待继续与您同行。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

2023年行动时间线


1

2022.11.11-2023.02.28

收集候选人信息

自荐+他荐+专家委员会提名

2

2023.02.28—2023.03.20

初选

对收集的所有候选人按照“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效果、有影响”五个方面形成排序,征求捐资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意见,形成年度9人推荐名单。

3

2023.04.01-2023.10.31

现场考察对话

邀请所有入选9人名单的候选人参与与席酉民教授的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为未来社会、未来教育及未来人才,以及候选人的教育思想、理论、实践、效果和影响。所有对话将成为考察候选人教育成就的重要环节,同时对话过程将被录像制作文字和视频资料,以供传播和促进教育的社会讨论。

4

2023.11.11 

教育家论道

所有9名年度提名候选人齐聚一堂论道新时代教育思想,捐资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现场参与者都将到场参与活动,并最终产生年度“新时代中国教育家”称号获得者和年度“新时代中国教育家”提名奖获得者名单,举行颁奖仪式。


更多合作


征集捐赠

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发展的人士支持“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一同促进未来教育的探索和变革,发现、培养和提升中国教育领导力。


志愿者报名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志愿者,是指在行动办公室登记建档,基于爱心、信念和责任,利用自己技能与知识,不计报酬、自愿参加并协助行动办公室开展公益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征集战略合作伙伴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长期公开征集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后续活动的传播、开展与成果落地。


联系方式

如您有上述合作意向,欢迎您与行动办公室沟通合作事宜。

行动办公室邮箱:Educator@xjtlu.edu.cn

行动办公室联系电话:

0512- 89165341


记者:王珍、田若颐

配图:李博闻

监制:任毅涵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未来教育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