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会举办“晋城之中”地名文化考察活动(上)

晋方者 方舆晋城 2023-03-16


一、活动源起

在一个似曾相识的日子里,晋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组织了一次《“晋城之中”地名文化考察行》活动。

“晋城之中”有三重意蕴。

一是自然地理之中。原晋城县最高峰吾神山为泽州、高平、沁水3县交点,也是晋城自然地理的中点,尽揽三山两河。

吾神山在晋城的位置

二是人文地理之中。凡历史上统辖晋城全域的郡州府驻地均在这一环路上,无出其外。

三是经济地理之中。将晋城城镇圈可划为内环(老城、南村、金村、北石店)、中环(高都至北周)、外环(高平经端氏至阳城),则所经线路主要为中环。

2022.10.22“晋城之中”地名文化考察活动线路示意图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线路,因为历史地名文化资源异常富集。高都、阳阿、建兴、建州、泽州、丹川、晋城,这些与晋城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名均在此一环,且大多经过眼花缭乱的“漂移”。

同时,近代以抗日战争为为主色调的红色地名也异常突出。从最早建立党组织的高都垂棘小学、中共晋城中心县委的主要活动地西大阳,到最早建立牺盟会组织的晋城“三高”(东沟)、八路军18兵站之一的峪南兵站旧址,都是晋城不可多得的重要革命遗址。

二、沿线主要历史地名

1、高都邑、县

(A、今晋城老城,春秋——北魏,约1000年)

(B、今高都镇,北魏——隋,约100余年)

高都之名始于春秋时期。高都邑、县均位于今晋城老城。高都县迁驻今高都镇,为北魏时期。确切可考的为《水经注》的后建兴郡时期。

《水经注》出现两次“高都县故城”、一次“高都县”:“(沁水)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 “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其相对位置显示,高都县故城即今老城,高都县即今高都镇(据考具体位置为今大南社村)。至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高都县为丹川县,则高都县驻今高都也仅100余年。作为后高都县而留名于此。所谓“桀都”“垂都”均后世附会而来。

保福村“高都遗址”。历史悠久与桀都无关‍

2、阳阿县

(今大阳镇,386——464年,529——556年)

两汉阳阿县驻地为阳城县阳陵村。大阳曾置阳阿侯国。386年西燕置建兴郡,同时置阳阿县,为郡治。这是大阳第一次置县。后建兴时期阳阿县撤销,至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置建州时又复设阳阿县,至北齐天宝七年(556年)再撤。前后置县刚刚100年许。

《水经》原文“又南过阳阿县东。”说明其时(汉魏间?)汉阳阿县尚存。而《水经注》云:“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则说明注时建兴郡的阳阿县已撤。而注又见“其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彼时有两个阳阿县故城未区分。

大阳镇西门阁。古阳阿县在此仅百余年

3、建兴郡

(今大阳镇,386——448年;今建兴村,464——529年)

建兴郡是晋城区域第一次建置统县政区。前建兴时期(386——448年)驻阳阿县。448——464年省建兴郡改置高都郡。这个高都郡驻汉高都还是魏高都,没有留下确定资料。464年又省高都郡复置建兴郡,至529年撤建兴郡设建州,移驻高都县。

《水经注》:“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后建兴郡治为今川底镇焦河村的建兴自然村。从现有地势可以想见,当时焦河村位置为一片宽阔的河道,建兴位于河边的高台上,其地理形势与端氏聚略相似。

建兴村今为川底镇焦河村的一个自然村

4、建州、泽州、丹川县、晋城县

建州属于高层政区,北邻并州(上党郡属之),南接司州(首都洛阳所在),可见倚重。由北魏至隋初历54年(529——583年)。

隋开皇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建州区域改设为泽州,以源泽水(即“源源水”)为名。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高都县为丹川县。大业三年易州为郡,泽州改为长平郡。此时,长平郡、丹川县应移驻现老城。

泽州源起高都,驻此约15——23年

唐初泽州域分设建、泽、盖3小州,因建州仅丹川一县之域,移丹川县于源泽水北(高都,一说府城),老城另置晋城县。至贞观元年,3州渐次并为泽州,驻晋城县,丹川县撤并入晋城县。此后建置基本稳定。

晋城为唯一未漂移过的主要历史地名。

点下片片玩儿

🔗

方舆论坛:为什么2022年国内方舆十大事件只选出三件?(附:2022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编录)
晋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成立诗联辑
《方舆晋城》,来了!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得名由来
欧阳修《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平土之职,图掌舆地。)》及轶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