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的文艺范儿如何炼成

杜铠兵 重庆瞭望 2023-07-29

6月的重庆,夏意浓烈起来。四川美术学院校园内,人头攒动。人们从城市的不同角落前来,纷纷在一件件美术作品前驻足、凝视。


“开放的六月”,是川美一年一度的毕业作品展,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艺术节”。今年展览自5月31日开展,不到10天时间,参观人次就突破10万。


一所艺术类高校的毕业展,何以散发出如此魅力?究其根本,就是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艺术之热融进了城市的生活温度。


重庆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打造人文之城的画布之上,“开放的六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蓄力起势的一笔。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部分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四川美术学院供图
从一个单纯的毕业展,到火爆重庆的艺术IP,“开放的六月”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2005年,川美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率先探索,将一年一度的毕业展览向社会开放,打造“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让更多市民来参观、评价学生的作品,也让学生的创作面向社会、面向生活。
从2005年到2023年,“开放的六月”历经了整整18个年头。18岁意味着一个孩子走向成年,也意味着一项事业趋于成熟。一场艺术院校的“自娱自乐”,早已变成了全民共享的艺术盛宴。
今年,“开放的六月”展出1万余件(套)本科生作品、700余件(套)研究生作品,涵盖了油画、雕塑、中国画、影视动画、跨媒体艺术、公共艺术、实验艺术等艺术门类,预计接待观众将超40万人次
川美是重庆艺术教育的一座高峰,重庆则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一颗明珠。罗中立、庞茂琨、张杰等一众从重庆走出去的当代艺术家,用笔触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出重庆之美。
而艺术,同样是重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黄桷坪绚烂多彩的涂鸦街、两江新区悦城路别具一格的板凳造型的公交车站、轨道2号线曾家岩站赛博朋克风格的出入口……重庆人从不把艺术挂在嘴边,但生活处处是艺术。
艺术让城市有颜值,更让城市有气质。在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看来,川美和“开放的六月”产出的不仅仅是艺术家和作品,更能通过一点一滴、久久为功,改变整个重庆的艺术、人文气息。


▲“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现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开放的六月”,若要细细品读,关键词一定是“开放”。


这个“开放”,至少包含两重意味。在初夏时节,正值青春年华的川美学子们,带着他们用心浇灌的毕业作品,像花儿一般如期盛开;打破艺术庙堂与城市烟火的围墙,让社会以真诚的眼光审视艺术,让艺术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大众。


“开放的六月”,对重庆这座城市又意味着什么?


开放了美育与生活互通的大门。以开放的理念开展艺术教育,是校园与社会的一场“双向奔赴”。


一方面,毕业生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公众,接受更广大观众群体的评价,反哺于自我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观众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接受一场美的洗礼,提升了感受美的能力。


开放了艺术与市场链接的接口。一个城市文化的繁荣,需要艺术市场的支撑和繁荣。


以展为媒,艺术爱好者、艺术机构主理人可以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甚至直接报价。重庆文投集团在此基础上打造出“重庆艺术大市场”,搭建线上线下艺术品交易平台,激发了市场活力。


开放了人文与城市共生的格局。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成为城市生长的重要动能。


比如川美公共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便聚焦重庆城市品质提升,思考在快速城市化和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从人文化、艺术化的视角参与城市建设,并绘制成样本。







▲川美“开放的六月”2023毕业生作品展现场,市民正在观展。记者 郑宇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开放的六月”受到热捧,折射出重庆文化建设之热。


重庆将“提升城市人文气息”“打造别样精彩的人文之城”作为市委“一号工程”的重要内容,与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要在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上开创新局面,提升重庆文化影响力”一脉相承。


“热”现象背后也有“冷”思考。打造人文之城,让开放活跃的文化氛围一直热下去,以下几点启示值得关注:


人文之城的基点是“人”。正如“开放的六月”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理念,要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根本,文艺才能“接地气”。


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市民生活,讲好重庆故事。艺术教育也要以人文本,将教育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还要壮大本土文艺人才队伍,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人文之城的支点是“文”。以文化人,以文兴城。通过文化这个小支点,也能撬动城市大发展。


比如深入挖掘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等底蕴,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大对艺术市场的投资建设,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数字艺术、文创设计等新业态;重点扶持创作一批标志性文艺作品,打造具有传播度、辨识度、美誉度的渝派精品。通过这些途径,实现对重庆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动文化繁荣,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人文之城的落点是“城”。在创新精神和先进产业的支撑下,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城市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必须两手抓。


比如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龙头企业,完善城市产业结构;艺术深度介入城市更新,进行空间升级和文化场景营造,激发城市文旅价值;积极建设美术馆、展览馆等公共艺术空间,举办艺术展、文化节等活动,培育重庆文化新标识,擦亮城市名片。


开放包容,是打开人文之城的文化密码,也是重庆的底色。因为开放,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造就了重庆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活美学;因为开放,文化得以扬帆出海,促使新重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六月”只是一个起点,以开放的眼光眺望,月月都可以是“艺术月”,处处都可以是“美术馆”。



责编丨冉苗俊 戴赐霖(实习)

责校丨程正龙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往期精彩内容


●渝西一体化的“三个战略”

●打好这张“公园牌”,重庆这样做

●主题教育如何走在前、作示范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