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粽子是在吃什么?

姚伟民 重庆瞭望 2023-10-17
每年端午节,总要上演一场关于粽子的“咸甜之争”。


为甜粽子与咸粽子“拉选票”的宣言遍布网络社交平台,甚至部分主流媒体也参与其中。“你一票我一票,甜粽明天就出道”“娶妻要娶贤,吃粽也吃咸”……


小小的粽子,在网友们热气腾腾的交流与讨论中,衍生着新的文化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细细品味,其实咸甜之争的热潮背后,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的新传承,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活力。


文化自信,通过一枚小小的粽子,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话语体系中传承下去。


端午的粽子。记者 魏中元 摄/视觉重庆

粽子的“咸甜之争”从何源起?

网友们争论的甜粽子和咸粽子,大致都起源于南北朝。北魏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就记载了以蜂蜜水浸泡过的糯米、枣肉为馅的甜粽;南朝《宋书》则记载了在糯米中掺入动物肉制作的咸粽。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两个粽子也有所交锋。不过在古代,两个粽子的对抗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平分秋色”。

唐朝《烧尾宴食单》、南宋《梦粱录》、明朝《西湖游览志余》、清朝《随园食单》中,描述的均是甜粽子的吃法。从唐朝的皇家官府,到南宋的临安街市;从明朝的杭州夜市,到清朝文人兼“吃货”的袁枚,到处都是“甜党”的影子。

相较于甜粽子的家喻户晓,咸粽子则名声不显。

咸粽子俘获宫廷,有迹可查的还是在清朝末年。浙江人将火腿粽子呈给光绪皇帝和瑾妃之后,想换换口味的后宫妃嫔才让咸粽子进入御膳房。然而,咸粽子进入御膳房没多久,清朝就灭亡了。

但咸粽子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经过一百多年的“摸爬滚打”,咸粽子已经拥有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并且在销量上也形成了碾压的态势。据中国新闻网援引《2022京东超市新口味粽子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咸粽子的销量是甜粽子的四倍。

▲邻里共同包粽子。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互联网时代,网上的“战争”数不胜数,有些时候甚至吵得面红耳赤。但唯有粽子的“战争”,显得有些可爱。

粽子的“战争”,是可爱的仪式。几乎每年端午节,都会掀起关于甜粽还是咸粽的争论。争论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节日仪式感。

在略显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许多自嘲为“社恐”的网友在网络上化身“社牛”,在和其他人的争论中感受节日的氛围。

对于无法远行、无法回家、困顿于假期中的人来说,网络媒介成为了一种节日氛围的补救方式。和别人交流探讨,往往从粽子这样的食物开始,一直探讨到乡愁和文化。网络拉远了生活的距离,也因为粽子再次聚拢了人们。

粽子的“战争”,是淡淡的乡愁。年幼时,在还未出门远行的日子,大多数人基本上吃的都是故乡味道的粽子。后来去了他乡,想念的自然是故乡的味道。

漫步在重庆街道,也许最想念的是西安风味;漫步在北京巷弄,也许最想念的却是江南鱼米。

在当代中国,乡愁已然变得更加浓烈。从农村去往城市,从家乡去往他乡,故乡似乎总是在远方,若即若离,成为一种模糊的怅惘。而我们的乡愁蕴含在节日里,就像是一枚小小的粽子,我在这头,故乡的味道在那头。

粽子的“战争”,是沉沉的怀念。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包,怀念那位远去的先贤——屈原。

正如李白的诗:“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千百年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感染着我们。通过他的辞赋诗文,将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传递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

在争论里收获可爱,在忧伤里品味乡愁,在思念里传承文明。节日对我们而言,承载着太多意义:迟迟不能忘却的,是家乡的味道沁入心脾,是家乡的思绪令人潸然;久久让人铭记的,是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是文化传承经久不息。

小朋友学习包粽子。记者 魏中元 摄/视觉重庆

小小的粽子,包裹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值得我们讨论。

传统文化潮起来。潮流不仅是年轻人的狂欢,更是时代的真挚呼唤,传统节日也需要与时俱进。一些传统民俗逐渐被忘却,正是由于旧的在消失,而新的却没有递补进来。

其实,传统文化节日可以和年轻人的需求相融合。比如包粽子、赛龙舟等项目,都可以与时下流行的“搭子社交”、团购周边游相结合,创新文化旅游服务方式,营造年轻化的活动氛围,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提升年轻群体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传统文化活起来。对于很多人来说,传统文化包含的故事、相关人物,都只能通过书籍和影像作品了解,呈现渠道和形式相对单一和枯燥。

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当下,可以考虑让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民俗活动等通过AI、实景演出、电子游戏等新技术新形式“活”起来。在跨越时空的对话里,让年轻人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暖起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乡愁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所需。比如粽子的“甜咸之争”,实则是年轻人为家乡味“站台”的创新表达。

家乡味就是人情味。每当传统文化节日来临的时候,城市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口味来开展一些品鉴、推介家乡风味的活动,将网络上的年轻人更多地拉到现实里来。通过丰富城市文化生活,营造温暖的氛围,让城市留得住人,留得住心,更留得住文化。

节日传递着情绪,也牵动着人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真挚的问候:端午安康!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刘海涛


往期精彩内容


●重庆民企如何再迎“高光时刻”

●放开手脚,重庆民企可以大干一场了!

●影像如何影响城市?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