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算法

周宝琴 重庆瞭望 2023-10-17

数字经济时代,算法就是基石,主宰着数字世界,也主导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次算法的微小改动,也许关系到巨大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可能影响社会进步的步伐。

近日,视频网站B站宣布将把视频最常规的外显播放次数,改为播放分钟数。这将打击那些博眼球的封面党、标题党,更有利于优良中长视频的制作,无疑是一次算法的进化。

算法迭代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近年来,“被系统困住的打工人”“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隐私侵权”等多个与算法有关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也不由得让我们思考——数字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算法?

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算法如何“操控”着我们的日常?

刷短视频时,踩在兴趣点上的同类视频源源不断出现在屏幕上,让人欲罢不能;打开购物软件,喜爱的产品总能撞入眼帘,仿佛“心有灵犀”;使用同一个打车软件,同样的订单却常常因为用户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价格……

如今,算法犹如无孔不入的空气。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均已被打上了深深的“算法烙印”。

算法,算计的是利益。流量至上、利润至上的驱动下,算法往往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比如,屡禁不绝的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例子。

在过分的利益算计中,大数据杀熟只是冰山一角。近几年,网络消费促销规则繁复,网络搜索竞价排名推荐,刷好评、隐差评使评价结果呈现失真,平台采用算法限制交易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备受诟病。

算法,算出了信息的“牢笼”。在经济学里,稀缺的资源才会更有价值,而在信息过剩乃至泛滥的今天,反而获取信息的人,成了稀缺资源:我们的注意力,成了各大平台围猎的对象。

算法推荐通过不断的测试,输出人们喜欢的内容,让人日益沉迷。最终,在算法的糖衣炮弹中,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想看、想听的内容。一旦身处这样的“信息茧房”,就再难接受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间加大了撕裂与隔阂。

算法,也算出了侵害权益的种种乱象。比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从业人员,想在算法系统保持领先,就得与其斗智斗勇,研究推单、奖励规则。

此外,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引入了OA算法管理系统。然而有些系统可谓无孔不入,通过画面识别员工工作状态、坐姿、疲劳度等数据,并把相关数据直接与绩效挂钩。不少员工认为这样的操作“令人窒息”。

▲数字化生产车间。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算法本无善恶,关键是看背后使用它的人。

种种乱象背后,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更有人性的因素,不能完全由哪个平台来“背锅”。

追本溯源,为什么算法有时候会让我们忧心忡忡?

海量数据缺乏有效“防火墙”,为算法作恶提供了土壤。如今,拥有海量数据的应用程序,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并在无形的数字世界变得难以约束。

一方面,体现在用算法违规采集海量隐私数据上。比如,去年有媒体报道,某网约车平台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乘客人脸识别信息、与乘车无关的“电话权限”等大量用户隐私信息。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海量数据搜集之后的滥用。比如部分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年龄、消费习惯、性别、工作、住址等隐私信息,进行所谓的用户画像,强行把人群分类,并打包出售给第三方,以方便其精准“营销”。

算法的隐蔽性,让利益的算计更加疯狂。用户无法从外部知晓算法的内部决策过程,这也被称为算法“黑箱”。因此,算法的应用也让许多恶意行为变得更为隐蔽。

比如消费者不经多部手机或者多人同时比对,很难意识到自己在被“杀熟”;网约车、外卖员等从业人员,往往为了更好的业绩,也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摸索算法中的“潜规则”……

算法的快速迭代,让监管难以及时跟进。近几年,许多先进的算法技术,才开始试水商业应用,是否需要监管、如何监管存在争议。

以个性化推荐算法为例,一方面此类算法大大提高了营销精准度,促进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信息茧房,甚至加剧社会撕裂。因此,针对算法的使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技术人员对轨道出行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研判。 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如何创造一个人人可以受益的美好数字世界,将是我们长期探索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经济将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未来,想发展好数字经济,则需要找好监管层面、企业层面、个人层面与算法的平衡点。
监管与促进创新的平衡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和保护。因此,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鼓励算法的探索和防范新风险同样重要。
这时候,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监管手段。比如促进法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人才的协作,培养建设跨学科司法监管队伍。另外,还可以针对部分创新型技术,给企业划分一个相对宽泛的责任边界,让技术创新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平台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点。先进的算法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谁能抢先一步,谁就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想让平台兼顾利润和社会责任的最优化,则需规范好行业的竞争行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数据和算法虽是冰冷的,但人心却可以有温度。平台是将算法与用户连接起来的纽带,是算法运行和输出结果的承载地,应当让其背后的责任主体深刻意识到,不能仅仅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而是要切实承担起算法的向善引导。
个人生活与享受科技产品的平衡点。在算法越来越迎合人性,越来越渗透进衣食住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与科技产品相处?
面对算法设下的甜蜜陷阱,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拒绝那些低垂的果实带来的欢愉,多阅读,多思考,驶出信息的孤岛;另一方面,当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一个职场人,受困于算法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独立精神,当好监督者的角色,要有捍卫自己权力的警惕和勇气。
无论是科技的创新,还是算法的演变,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进步需要的产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不能任由算法去定义生活的方式,而是由生活的需要去引领技术的革新。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 郑钰潇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难在哪儿

 中华血脉觉醒,重庆该如何“修炼”

● “重庆宝贝”如何跨山出海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