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血脉觉醒,重庆该如何“修炼”
今天,你体内的“中华血脉”觉醒了吗?
“血脉觉醒”最初常见于网文小说中,用来形容继承自先人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突然爆发出来。“中华血脉觉醒”,则是当下流行的一个“热梗”,指年轻人一旦到了某个年纪,就会喜欢上一些之前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
反映在生活中,表现为开始喜欢种菜,热衷收集各式的购物袋等;“汉服热”“古风音乐热”,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突然间进入了年轻人的文化生活;而养珠盘串、围炉煮茶等被冠以“老年爱好”的活动,也不断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消费项目……
中华血脉觉醒,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觉醒。传统文化,凭啥俘获了一众年轻人的心?未来,又将如何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富矿”?
▲青年川剧演员在后台准备演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什么是新业态?比如,助力文化产品“出海”的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文化数字服务等,就很“新”。新业态为什么成绩亮眼?这需要我们把目光放回到“文化”这个落脚点上。
▲“丽人行”国潮手办深受市民喜爱。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文化血脉觉醒指明了方向。血脉觉醒带来了新国潮,新国潮不断反哺血脉觉醒,它们共同指向“文化”这个核心命题。
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大力建设“承千年文脉、筑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市。利用好新国潮,让更多人觉醒“中华文化血脉”,有助于重庆“文化富矿”更好走向市场、走向大众。
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的铜梁,有“龙乡”之称。铜梁龙在融入进当地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同时,也通过创新扎龙技艺、打造山水实景剧等方式,让非遗焕新。
类似铜梁龙这样的地方名片越来越多,并逐步参与进当地教育、文旅、就业等多个环节,出现在老百姓目力可及之处,让各地城市的文化成色更足,特色更亮。
练出“新招”,传统文化要更适合今人的口味。
重庆歌舞团推出的舞剧《杜甫》,不仅将中国古典舞进行了当代化创新,同时也在文化IP孵化、文化衍生品开发上获得成功。自2016年首演至今,长盛不衰,成为城市文化的现象级名片。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地方民俗资源,一系列国风舞台剧、剧本杀、网络游戏、文创周边等收获了大量的年轻“死忠粉”,在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壮大了文化市场。
练成“肌肉”,善于变资源禀赋为经济优势。
荣昌陶器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22年,荣昌规上陶瓷企业年产值达87.19亿元。年轻从业者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注重对器型、颜色、釉料等的创新,开发出的新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新思维带来新势能,正如荣昌的安陶小镇,各地纷纷涌现的特色小镇正在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文化为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让中华血脉更醇、更香,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像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所讲:“这要求我们既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时代心声实现中国化表达;同时又要在更广阔的文化意义、国际化维度上来探索有个性的表达。”
从非遗传承到文物保护,从汉服汉礼到年俗节庆,中华血脉一直在从容流淌。虽有波折,但文化的万千小溪,终究会汇集到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汪洋大海。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 王祥 主播丨伏一晨审核丨饶思锐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宝贝”如何跨山出海
● 文化惠民何以“有感”?
● 重庆之“治”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