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化惠民何以“有感”?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字数不多,颇具深意。创新,是在讲方式方法;文化惠民,凸显的是文化的重要性;工程,则表明这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多点开花”。
文化惠民,贵在“惠民有感”。此前,有人担忧“文化惠民能否真正惠及于民”。由此可见,“有感”——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人民群众最为看重的一点。
用好“惠民有感”这把“尺子”,才能真实地检验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让人民有所得、有所获,在文化惠民的征途上,重庆正在行动。
▲学生在阅读集市上体验书法。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比如,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有效的运营机制,一些花大力气修建的乡村书屋,常年“铁将军把门”,群众借书难、看书难;原住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修建在农村偏僻院落的篮球场,使用率很低;还有一些地区办的文化节,节目内容与群众脱节,沦为“政府办、干部干、嘉宾客串、群众不看”的圈内自嗨……
这样的“文化惠民”,没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群众肯定是无感的。 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干部为了一时虚名,好大喜功,大兴文化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把“为民办实事”变成了为“名”办“虚”事。 比如,为了打造所谓的“乡村文化景观”,不惜推山削坡、填塘截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花重金去建设华而不实的“文化地标”,动辄投资上亿,劳民伤财,群众苦不堪言,网民讥讽一片…… 这样的“文化惠民”,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群众肯定是反感的。 民生无小事,民心大于天。 不要小看了广大群众的“无感”和“反感”。它的危害,说轻一点,损害了政府形象;说重一点,是在人为地割裂党群关系。
▲涪陵区泡桐村,当地村民在涪陵图书馆乡村振兴主题分馆内看书学习。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重参与”是文化惠民的组织手段。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政府必须引导支持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在活动中获得情操陶冶和审美享受,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 在大众的认知里,“考古”是一件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事。坐落于渝中区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通过开发“我在山城修文物”等青少年研学活动,打造沉浸式话剧,建立免费对社会开放的考古文博图书馆,带动全年龄段的人群参与进考古,让考古变得可亲可感。 “塑民格”是文化惠民的价值追求。文化惠民很“小”,它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文化惠民很“大”,它能增强群众的家国意识。当前,面对复杂的新型文化生态,需要我们坚持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努力实现从“文化惠民”,到“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 红色文化是重庆最夺目的城市基因,如何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文艺作品的力量不可忽视。无论是在社交平台“刷屏”的舞台剧《重庆·1949》,还是再次为重庆捧回文华奖的川剧《江姐》,它们都赋予了文化崭新的时代价值,以更具当代审美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思想性和传播性上,获得了双丰收。
▲荣昌区夏布小镇,走秀的小模特们。记者 龙帆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把文化惠民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政府提供更多“频道”,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推动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与城市相比,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地区,文化惠民如何落到实处?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等,联合发起的“爱故乡·村歌计划”,就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有人一定会问:村歌,也能“惠民”?在北碚区东升村,在巴南区鱼池村,村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不懂乐理的村民,亲身参与进村歌创作之中后,他们发现,古老的村史复活了,远去的记忆苏醒了,每个人的精气神振奋了。
更重要的是,村歌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大家参与村里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变高了;村民们站在专业的舞台上,略带生涩的表演,反而成了推广村庄最动人的名片;不少漂泊远方的年轻游子,被深情的村歌打动,选择返乡创业……
如今,在村歌团队的带动下,北碚、武隆、巴南、城口等地的7个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村歌。一首首村歌,就像阳光和雨露,绵绵不绝地滋润着群众的心田。村歌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归属感,让每个村民都意识到,自己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
村歌计划的发起人之一、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表示,村歌创作能帮助村民凝聚民心,同时还能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村歌的创作,帮助村民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
▲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村民演绎村歌。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无论在城市和乡村,文化惠民的触角都应伸向村社、学校等每个角落,实现全方位覆盖。当然,文化惠民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民生短板需要慢慢补齐,有些文化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惠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行动起来,推动文化惠民,实现“惠民有感”,赋能美好生活。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杜铠兵 主播丨伏一晨审核丨饶思锐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之“治”
● 贩卖“暑假焦虑”,吃相太难看!
● 困在手机里的老年人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