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视“精神离职”背后的职场焦虑

姚伟民 重庆瞭望 2023-10-17
今天,你“精神离职”了吗?


身体还在工位,心里却不能专注工作;明明还有一大堆未完成的工作,灵魂已然飘到九霄云外,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精神离职”,正在引发更多热议。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消极怠工的行为,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新形式的“躺平”。但对于广大职场人来说,“精神离职”主打的是以最小的自我消耗来完成工作。


积极的工作态度值得肯定,但“精神离职”背后反映的职场焦虑,同样不容忽视

▲短视频平台上的“精神辞职”话题。/图源网络

“精神离职”,表现在焦虑的逐渐加深和面对现实的徘徊,通常有三个阶段:

从意气风发到渐趋失望。有人之所以选择躺平,是因为他对职场渐趋失望:有的企业单位规则不透明、管理混乱、“职场PUA”等乱象时有发生,职场人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公正对待,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比如《光明日报》曾报道了一个通过美化说辞来变相压榨员工的案例。服务员李某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后,被经理以锻炼新人的名义安排打扫厨房等,常常工作到凌晨才下班。但当李某想休假时,却被公司无情拒绝。

从失望到逐渐“佛系”。失望又无可奈何,于是职场人逐渐“佛系”起来。被催进度时,缓缓汇报工作,心里不再焦虑;坏心情从不过夜,减少自我精神内耗。通过“精神离职”的方式自我调整,逐步成为职场人排解坏情绪的重要手段。

一位网友讲述了他变得“佛系”后的工作状态:“每做一件事都像在交接工作,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不是我的工作绝不做,老板骂我绝不听,分清工作和生活,下班谁也别来烦我。”

“佛系”上班但不轻易离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哪怕职场环境并不怎么好,但职场人迫于经济和生活压力,不会轻易选择离职。

在笔者对一些有“精神离职”表现的职场人进行采访之后,他们给出了相似的答案。就职于深圳某游戏公司的谢女士说到,她不愿意离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压力大,二是就业形势不好,三是育龄女性容易遭受歧视。就职于杭州某电商公司的薛先生则斩钉截铁地说道:“离职了房贷谁来还?”

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离职”是一种介于躺平和内耗、内卷之间的自我调整行为,它建立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之上。

在看到“精神离职”的种种表现之余,人们有必要正视现象背后折射出的职场焦虑。

▲繁重的职场压力。李泽轩 作 /重庆瞭望
归根结底,“精神离职”者倦怠的不仅是不健康的职场生态,背后隐藏着的,是工作的内耗和内卷。

工作内耗,损耗了职场人的工作热情。工作内耗的表现很多,比如常常被职场人抱怨的“工作形式主义”“难以会意的话术”“废话开会”等。

有网友在网上写了提醒职场人的小作文:“职场工作一定要会拖,如果你完成得最快,那么迎接你的将是无休止的修改,抑或是更多的活计。”这种“老板有政策、职场人有对策”的“方法论”,暴露出了工作内耗的冰山一角。

工作内卷,模糊了职场人的生活界限。合理的竞争的确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度内卷也会让工作和生活变得难解难分。网友们常常自嘲和调侃,比如,“卷王出征、寸草不生”“初听内卷不知意,再听已是卷中人”。

正是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日益加码,使得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一些无力招架的职场人,无奈以“精神离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企业青年员工参加团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精神离职”在工作中时有发生,化解“精神离职”背后的职业焦虑,需要企业和职场人共同努力,合作双赢。

营造公平的职场环境。企业需要营造公平的环境,个人则需要在公平的环境里书写工作激情。其实,职场人不是不愿意加班,而是因为加班没有实现应有的价值。

在关于职场公平的讨论中,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说道:“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我需要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的本职工作我会很认真地负责,但是除了这些工作之外,我还需要对自己负责。”

塑造阳光的职场文化。阳光的职场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要制定健康、良性的规章制度,给员工提供快乐工作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员工也要有阳光的心态,合理释放工作压力,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做个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人。

减轻内耗提升职场效率。工作内耗多来源于工作流程的不合理,比如会议过多,信息传达不到位,重复劳动等。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应当合理规划工作流程;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也可以通过多交流、提建议等方式,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负起责任书写精彩职场。企业应该对员工偶尔的“精神离职”等缓解压力的行为多一些理解,员工也要主动承担起对工作的责任。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也许我们都是渺小的,但我们也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出价值,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精神离职”好比是面对焦虑与压力时的一次释放,每一个对事业怀有期待的职场人,必须坚信一点,唯有带着信心与理想归来,才能最终抵达心中的远方

而企业作为员工展示才华的舞台,作为价值创造的发动机,也应当与员工携手抵御职场焦虑的困扰,为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积极条件,实现“1+1>2”的正面效应。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 郑钰潇 主播丨伏一晨实习丨李思蓓审核丨王方杰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往期精彩内容

● 乡村建筑为谁而建?

● 一纸通知书,千秋家国梦

● 预制菜,“烹”然心动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