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城市绿化要多听“草木”之音
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
近段时间,城市建设中的绿化问题成为舆论热点,一些城市为绿而绿,盲目跟风种“洋树”、一味追求“四季有花”、一夜之间“大树进城”、举债购买名树名木等,让城市绿化陷入形式主义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做好城市绿化工作的根本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的城市绿化该如何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城市绿化该如何发挥其“绿实力”,使之成为城市宜居的加分项?山水环绕、江峡相拥的重庆,又该如何聚焦自身特点做好城市绿化?
综合近年来的实际,这些乱象值得警惕:
认识不足的“南橘北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实中,由于缺乏科学认识,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出现了“南橘北枳”现象。比如江苏盐城曾将南方树种香樟树作为行道树种,结果有一年,盐城遇上秋季干旱和冬季寒流,导致不少香樟树死掉。这也告诫我们,城市绿化的树种选择要抛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维,多选用经过当地生态环境长期考验的乡土植物。
只要面子的“高价买绿”。城市绿化固然是重要的民生实事,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寅吃卯粮。比如前几年,东部某城市花费约60万元,从外地购买了一棵紫薇树进行城市绿化。更有甚者,一些城市为了种“名树”,光运费就要花去十几万至二十万元。如此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城市绿化,伤的不仅是老百姓的心,也是政府的形象。
决策随意的“绿化浪费”。城市绿化中,“栽了换、换了栽”是市民最反感的现象,因为它不仅暴露了决策的随意性,也让市民没有安全感。比如四川苍溪市民就曾反映,当地某街道的绿化经历了“塔松—杨树—梧桐”的更迭,并又准备换成榕树。小小行道树原本并不费钱,但一轮又一轮的折腾,既增加了城市财政负担,也疏离了干群关系。
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擅自引用陌生树种带来外来生物入侵风险、不加管护增加行车安全隐患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让城市绿化走上了形式主义之路。
但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城市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城市绿化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其实,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指导。
比如从“内”出发,多倾听林草的“声音”。植物界有一种草叫含羞草,它一旦受到外界触动,叶片就会闭合,似乎在提醒外界不要过多干预。城市绿化其实也应像对待含羞草这样,多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而不是大拆大建,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近年来,重庆铜梁便坚持从“内”出发,通过严格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花圃、公园、绿化带等39.35万平方米绿地。
比如从“广”出发,统筹兼顾“多方意见”。规划是城市绿化的起点,只有从起点开始就广泛听取规划、建设、交通、林业等各方意见,才能让城市绿化在整个城市建设中“不偏科”“不跛脚”,与整体相得益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成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制定城市绿化规划要有面向整个市域范围的全盘考虑,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也要逐步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转变。
比如从“适”出发,努力做到“绿”无常势。一座城市的绿化空间包括街道、公园、江河、居民小区等,面对不同类型,就要做到“绿”无常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不能生搬硬套。比如在江河两岸,就应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草种;而在城市风景林培育上,则可以选择花色、叶色等富于季节色彩变化的树种。
比如从“俭”出发,考虑经济成本与可行性。近年来,打肿脸充胖子的城市绿化现象不少。某南方城市就曾以26万的单价,购买了31棵罗汉松,遭到一片质疑。城市绿化其实也要坚持量体裁衣的思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能不计经济成本一味加大投入,结果导致前人栽树、后人付款。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城市里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里面还蕴含着童年记忆、历史传统和民生期盼,不能单纯为绿而绿。要做好城市绿化,城市管理者就要跳出形式主义的窠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市民真正能够推窗见绿、抬脚进园、移步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