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宝贝”为何出圈?

杜铠兵 重庆瞭望 2023-10-17
当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从实验室来到市民的餐桌,同样可能引发奇妙的“化学反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彩色锅巴、西南大学的西大魔芋、中国农科院的世壮燕麦片、华南农业大学的华农酸奶……近来,一系列“学院派”科研食品被消费者称为“宝藏”,在社交媒体的测评、“种草”潮中火出了圈。美食界的“学霸”们,也赶上了一波流量红利。

 
走出实验室只是第一步,科研成果如何走向市场站稳脚跟,则是更具考验的第二步。这些出圈的高校“宝贝”产品有何特点?流量过后,如何挖掘出更多优质可靠的“宝藏”科研产品?我们不妨从这些“高校土特产”中寻找启示。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在给培育中的水稻加水。记者 张端 摄/新华社

高校“宝贝”的出圈并非偶然,背后有它的市场逻辑。

 
“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真正服务社会、与社会问题相结合。”正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彩色锅巴的研发者杜好田所言,高校科研产品往往领先于市场,并切中了消费者在现有产品中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先驱力量。

 
高校“宝贝”凭借其自带的“学霸”光环,加上先进的理念、过硬的品质、实惠的价格,还有专家学者的口碑“背书”,通常先会在私域内流通起来。一旦遇上营销或网络热点的风口,这些在性价比上有着明显优势的“学院派”产品,很容易出圈走红。

 
要科技,但不要“狠活”。高校“宝贝”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就是科技加持带来的品质跃升。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的食品消费诉求也逐渐从“吃饱吃好”向“吃绿色”“吃健康”升级。在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的当下,科研食品在食品安全、食品加工技术提升等方面的表现,都是消费者心中的一股“清流”。

 
以西大魔芋为例,过去不少人认为魔芋有毒,是“发物”,而西南大学作为国内公认的魔芋研究高地,花费数十年时间不断改进提取纯化工艺,有效去除了魔芋球茎中生物碱等杂质,仅保留魔芋中的精华成分——葡甘聚糖。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创新开发的魔芋丝、魔芋结、魔芋面、魔芋凉皮、魔芋小卷,均具有低糖低脂低热量的特点,凭借健康美味被消费者称为“五朵金花”。


▲重庆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上,西南大学的魔芋产品。/重庆瞭望截图

够“高大上”,也够接地气。在市场中,一些“高大上”产品的科技含量往往被当作商家的卖点,甚至营销的噱头,价格也“高高在上”。而高校等科研单位本身具有公益性,更注重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倒逼行业降本增效,其研发的产品科技水平更高,价格却更加实惠,真正做到了科技惠民,物美价廉。

 
打开淘宝世壮旗舰店,一款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燕麦片销量已突破10万+。对比发现,这款采用优质原料,富含多种营养的“学霸燕麦”综合优惠后每袋售价仅10元出头,远低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正是这种“硬核科技”与“便宜好物”之间的“反差萌”,让其俘获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心。

 
无需大品牌,但求好口碑。研究高校“宝贝”的商业模式可以发现,这些产品多由高校参股的校办企业自主生产,或者由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与校外公司合作生产。高校做“出品方”,专家当“代言人”,这样的组合天然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同时自带话题感,利于形成好口碑。

 
比如华农酸奶便在广州等地享有盛名,而“华农酸奶之父”便是我国乳品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永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华农前身的岭南大学农学院就拥有一两百头奶牛规模的乳品制造厂。后来依托乳品加工专业,华农在1997年成立华南农业大学乳品厂,正式对外销售酸奶。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检验,华农酸奶也成长为当地消费者心中的“资深老牌”“国货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只有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让科技发展更加真实可感,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然而从“书架”到“货架”的距离,看似“一步之遥”,实则相去甚远。西部某农业高校一教授表示,受制于学术风气、体制机制、市场环境等因素,当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有不少堵点,导致转化难、转化效率低,大量成果“藏在深闺无人识”,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

 

▲内蒙古三瑞农科向日葵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向日葵抗病害观察。记者 李云平 摄/新华社


就高校“宝贝”而言,虽然近年来不乏“出圈”“走红”者,但普遍来看,依然存在知名度不够高、覆盖面不够广、创新性不足、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强等问题。高校科研产品这一“富矿”,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向内挖,发掘自身差异化品质品类。高校科研产品应主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把论文从“纸上”落到“地上”。科研单位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针对人民群众切实所需,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扩充产品品类,满足人民日益高标准、多样化的科技需求。

 
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奉节脐橙、石柱黄连……试想,如果能将更多“重庆宝贝”的产品优势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开展更深层次的校地合作、产学融合,定将为助推全域产业提档升级、百姓增收致富注入新动能,让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色更足、招牌更亮。

 
向外挖,掘出市场化转型之路。成果好不好,产品行不行,市场说了算。科研成果的转化,说到底也是学术思维向产品思维的转变。要从研发成果变成被消费者接受的“宝贝”,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需要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一方面,科研院所要敢当“品牌方”,积极融入市场格局,通过市场调研、竞品分析、企业合作、用户画像等市场化手段,避免“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不让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甘当“推销员”,躬身入局,树立品牌意识和用户运营意识,提升产品包装设计水平,掌握现代营销推广方式,借助网络电商等新兴手段让更多科技成果直达用户,实现科技惠民。“黄教授烧鸡”“凌老师酸菜”等高校“宝贝”的出圈就是很好的例子。

 
向深挖,释放产业发展更大潜能。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此前表示,如果农业科研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实际上做不强、做不大。因此,引导科研院所在内的多主体联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要破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需要形成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方参与的良性机制,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产业链的附加值。以西大魔芋为例,高校主攻技术,企业负责市场,打开销路后又可以反哺种植端,提升加工链,高校“宝贝”成了撬动小魔芋发展大产业的关键支点。

 
为生活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期待更多的高校“宝贝”发光发亮,“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冉苗俊 周宝琴
主播丨万媛熙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旧城改造新意何在?

● 年轻人的婚礼“减法”,减什么?

● 重庆2430000,小个体大能耐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