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1
6
@六镇
7
南京李志
8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9
123456
10
写小说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1
6
@六镇
7
南京李志
8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9
123456
10
写小说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桐城一派|倒在“跨年夜”的龚书记,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3年11月9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4日
2023年11月24日
2023年11月25日
2023年11月25日
2023年11月26日
2023年11月26日
2023年11月27日
2023年11月27日
2023年11月28日
2023年11月28日
2023年11月29日
2023年11月29日
2023年11月30日
查看原文
其他
“无碍”城市如何更有爱
Original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3-11-09
心相约,梦闪耀。10月22日晚,一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诗意地拉开了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的大幕。
开幕式上,从两名听障儿童佩戴人工耳蜗与健全儿童一同深情唱响《我的祖国》,到场地中的手语老师带着残疾演员深情地用手语与大家合“唱”国歌,再到健全演员与轮椅上的演员携手共舞……几乎每一个节目都由健全人和残障人士共同出演,残健共融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赛场之外,网友们形容本届亚残运会是“又燃又暖”。燃,是残疾人运动员们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之燃;暖,则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彰显出平等尊重的人性光芒之暖。
而上个月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下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正式开始施行。
从一部法律,到一场大赛,再到更长远意义上的城市建设,“无障碍”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无障碍,究竟要消除什么障碍?而“无碍”城市如何才能更有爱呢?
▲10月22日,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现场。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对每一位站在台前的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如何在“障碍”中前行是一项考验。
本届亚残运会,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31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相聚杭州,这也意味着3100多个灵魂在与3100个以上的障碍做对抗。这些障碍已与他们的生命牢牢绑定,而跨越障碍,让他们得以走到聚光灯下。
用坚持挫败时间流逝。
身体缺陷,让残障人士往往要花费数倍于健全人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事,在竞技体育上更是如此。本届亚残运会上,夺下首金的中国女子皮划艇运动员谢毛三已经37岁。儿时罹患小儿麻痹症的她,曾一度放弃体育梦想,但24岁时,她还是毅然投身到残疾人竞技体育中。中间13年的训练时间,健全运动员已经告别黄金年龄,而谢毛三则迎来了新的高峰。
以乐观抵御精神消极。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本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勇向前》节目演员潘俊帆和王广玉君被称为“刀锋战士”。刚截肢时,两人都曾感到生活灰暗,而如今,他们相互鼓励、彼此扶持,并向更多的人传达乐观和积极。在媒体采访中,潘俊帆笑着说道:“上帝给我们关了一扇门,而我们自己把房顶给掀了。”
借科技之力战胜肉体局限。
亚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中,数字火炬手刷新了科技的亮度,而亚残运会点火,则彰显出了科技的温度。本届亚残运会的最后一棒火炬手徐佳玲,5岁时因车祸失去左臂,此前一直穿戴传统假肢,而在本次点火仪式中,她穿戴着智能仿生手完成了点火。点火之前,她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训练使用智能仿生手,最终实现了科技助力肉体的跨越。
观看亚残运会,我们常常会被残疾运动员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但当他们离开台前,回到生活“隐秘的角落”后,仍有诸多的不便,我们未曾看到。
▲10月13日,“无障碍山城”发起第二期信息无障碍公益体验活动,盲人朋友走进重庆图书馆,体验视障阅览室。/受访者供图
如果
说,身体中的障碍尚能被精神填平、被努力弥补,
那么身体外的障碍,往往会带来更具体的伤害。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残疾人约8500万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人,有关人群对无障碍环境具有相当大的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生活的大幕背后仍有大量障碍未除、沟壑未平。
比如,行动时的障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研究发现,在残障人群的众多需求中,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便是无障碍出行。如今,不少城市的公共交通路网系统不断完善,已经在进行“从有到优”的转变,但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却常常停留在“从无到有”的阶段:盲道“陷阱”丛生,走着走着变成“断头路”,让残障人士无法安全出行;公共步行空间没有坡道,导致使用轮椅的人进退两难、无法通过;公共交通中无障碍辅助设施较少,残障人群无处落脚……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又如,社会交流中的鸿沟。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一条便明确立法目的——“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平等的社会参与,也意味着要实现平等的交流。但放眼现实,无论是部分阉割功能、充斥诈骗信息的老年版手机应用,还是尚未普及的视障模式等,都加剧着“数字鸿沟”的形成,让残障群体成了信息化社会中的边缘人群。
再如,文化上的断层。
提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如何建?从哪建?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无障碍认知空白,直接导致了大量残障群体成为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数”。此外,过往的社会救济也多存在区分施者与受者的固有认知,认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重在接受帮助,而忽视了他们保持尊严、独立自主参与社会活动、追求自身价值的精神需求。
▲8月23日,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无障碍山城”公益体验团的残疾人朋友一起缓缓上坡道入馆。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一座城市的文明与温情,往往可以从无障碍设施中窥见。无障碍环境就像空气一样,融入于日常生活当中。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无碍”城市更有爱?
由己及人,“看见”障碍。
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面临障碍,而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公共性。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吕世明看来,无障碍环境对当下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品,它不仅仅是残障群体的“专利”,而是全社会所有人共享的“普惠”。参与共建无障碍环境,也是在消弭未来自己可能面对的障碍。
畅通渠道,“听见”障碍。
健全人之间的身体差异可能很小,但残障人士的身体状况往往差异很大。因此,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好不好,还要看我们与残障人群挨得紧不紧、问得勤不勤。
举办亚残运会之前,杭州就将“体验式验收”写入了《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依托一大批残疾人的专业技术力量开展体验式验收工作,针对残疾人体验后仍不合规的内容,遵循一条标准:只有残疾人说好,才真正称得上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只有真正走通“最后一公里”,才能走到有需要的人身边去。
设身处地,“想到”障碍。
无障碍环境,不仅要解决当下残障人士生活中吃穿用度上的“堵点”,还要辐射到他们生活中的更多角落,激励他们参与社会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
前几天,重庆日报举办的“无障碍山城”公益体验活动,就以“信息无障碍”为主题,邀请视障人士和公益体验官共同参与。一方面,让健全人士戴上眼罩,零距离体认视障人士的状态;另一方面,让视障人士通过信息技术助力,尝试进行无障碍阅读、观影等。让健全人与残障人士走到“同一屋檐下”,促进了无障碍环境内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科学规划,“填平”障碍。
具体到现实中的建设层面,无障碍环境往往需要既有“绣花功夫”,又有“钉钉子”精神。
以山城重庆为例,重庆山多桥多,城市肌理复杂,两江四岸地形高差较大,各类建设主体之间要想实现无障碍“无感”交通,就要做到因地制宜、一地一策。
去年以来,重庆持续加强市政道路无障碍系统性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人行道,在路口、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缘石坡道设置率显著提高,中心城区立体过街设施改造达到859座,切实扩大无障碍设施覆盖面。
除此之外,重庆还可利用特有地形地貌、桥下空间等,进行“精细化”设计,提高无障碍空间利用率,拓宽无障碍服务半径,满足更多人群的使用需要。
无障碍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时一地的环境,而应该是由扎实的基础设施、和煦的人文氛围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环境。
无障碍环境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如国际信息无障碍标准《WCAG2.1》所言,“完全无障碍的环境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有精进和改进,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责编丨程正龙
责校丨郑钰潇 王祥
主播丨万媛熙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养老焦虑”何处安放?
●
专精特新,重庆大有可为
●
重庆民企如何借“路”出海?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