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治理须答好产城融合“三问”
【编者按】
10月25日,市委书记袁家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工作。他强调,要紧扣数字重庆建设实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一问城市何以“以人为本”。人是城市活力之源。以城聚人,以城促产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
注重人口回流,提升城市发展的吸引力。近年来,重庆城市集聚力不断增强。在市外流入人口和流出市外人口“一增一减”的共同作用下,全市人口净流出规模保持逐年下降,人才红利将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大城市更新力度,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增强人口集聚吸纳能力,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
加强人才聚集,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当前,重庆正处于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征程上迈出“新步伐”、跑出“加速度”,势必要用好人才这个支撑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须进一步优化引才“硬环境”、构筑育才“孵化器”、搭建用才“大舞台”、营造留才“生态圈”,促进城市和人才相互吸引、共同成长。
强化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发展的便捷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引才育才养才的重头。重庆要围绕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解决好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好更多民生实事,把群众需求作为城市治理追求,把群众的“幸福清单”作为城市治理的“任务清单”。
加强基层智治,筑牢城市发展的稳固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城市治理成色的“试金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人民中,在社区里。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进一步深化把握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定位内涵,明确基本体系构架和功能定位,打造城市运行和治理的智能中枢,发挥基层智治体系优势,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做到管到关键处、关键事、关键时,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二问城市如何产业升级。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壳”。换言之,产业决定城市兴衰,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聚则人口聚。
创新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重庆要通过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的协同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初步形成,西部(重庆)科学城影响力逐步显现,使重庆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发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重庆作为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要对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定位,对标“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新目标,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锚定先进制造业不放松,加快推动大项目落地,铸强产业链,实现产城融合,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跃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韧性。
聚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庆要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上重点发力,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服务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工作,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提高城市活力。
三问城市怎样政策创新。要想行动落到实处,规划就要走到顶上,推动产城融合“以城促产、以产兴城”,需要创新的政策做支撑。
新在产业升级。要按照《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创新集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于一体的“政策包”,助推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
新在人才引进。要想领跑西部、追赶东部,重庆就要加快引进集成电路和计算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人才及团队,制定青年人才在渝创新创业支持举措,加大住房保障、落户便利、创业扶持力度,创造引人留人良好环境。
新在返乡创业。重庆幅员辽阔,县域经济将是重庆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返乡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创造更多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
新在产教融合。重庆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桥头堡,扩大招生规模,吸引更多国内外学子来渝就读。
新在城市更新。重庆地形地貌独特、城市肌理复杂,在城市更新中,不仅要加快推进旧住宅区、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城中村和旧屋村等旧城改造,更要对空间布局、功能结构进行系统重组,改善劳动、生活服务和产业空间的条件,促使城市重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目前,围绕产城融合,重庆正不断释放发展红利: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再到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而在未来,做答好人民、产业、政策三问,重庆的产城融合之路,必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