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绝非“秀下限”的“公共厕所”
日前,中央网信办决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散播网络戾气、煽动群体对立、挑起互撕谩骂等问题“出拳”。
而两个月前,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就针对“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等七类突出问题开出“药方”。
前后两次清朗行动,都将整治网络戾气摆在突出位置。戾气猛于虎,绝不能让网络空间成为一部分人“拉仇恨”“秀下限”的乌烟瘴气之地。
何为戾气?
多年前,《人民日报》在一场网络骂战后,将网络戾气描述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不合即骂的暴戾心态”。学者熊培云在《社会戾气的文化解读》里指出,戾气是一种“遇事即爱使狠斗勇、取径极端的心理或风气”。
肆意谩骂、无端歧视、恶毒侮辱……在看不见的角落里,因偏执和疯狂而滋生出来的网络戾气,不仅会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更会引发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割裂。
两个月前的“清朗”专项行动中,出现了诸如“网络厕所”“开盒挂人”等让普通人不解,甚至不明所以的词语。这些“网络黑话”折射出网络戾气不断演变的表现形式,反映出网络治理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各种新挑战。
在“网络厕所”里肆意“口嗨”,无下限地侮辱他人。“厕所号”是在二次元、追星族、游戏圈中流行的一类隔空喊话式账号。网友通过发送私信的方式,将当事人的照片、言论或行为投稿至“厕所号”。拥有大量粉丝基数的“厕所号”再将投稿发出,肆无忌惮地公开谩骂、羞辱他人。“网络厕所”的使用者自称“厕妹”“厕弟”,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很多是“05后”。
2022年7月,中国香港一名18岁女生“依奈”开着直播从高楼跳下,当场身亡。据媒体报道,“依奈”生前曾遭恶毒攻击,仅仅因为她说游戏打不到前几名就自杀却没有真的自杀。在她去世后,匿名“网络厕所”里的恶毒诅咒仍然不绝于耳。
从“人肉搜索”到“开盒挂人”,不变的是煽动网民攻击谩骂的内核。“开盒”是一个行业黑话,是指利用黑客软件,非法盗取他人及其家人的所有信息。在被“开盒”之后,当事人会不断接到骚扰电话、短信等。
去年8月,B站收到多位UP主举报,称有群体在境外平台有组织地煽动用户对站内UP主进行“人肉开盒”。经公安机关查明,本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18个省市。而此案的主要活动人员,竟是两名未成年人。
“斗狠PK”唯流量是图,好勇斗狠成为“夺命PK”。“斗狠PK”是指两个主播通过惩罚性的游戏来吸引观众打赏。从互飙脏话、喝洗脚水,到怂恿鼓动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成人尚且会被暴戾之气带偏,更何况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
去年5月,网络主播“三千哥”与人直播PK落败,作为惩罚,他在饮用了至少4瓶白酒后因身体不适去世。有网友诘问:“这样的直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助长社会戾气的低俗“斗狠”,已经到了需要果断干预的地步。
戾气何解?
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互联网上没有人是旁观者和局外人,如果任由网络暴力蔓延、戾气横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要想解决乃至根治这一复杂问题,既需要集中火力、精准打击,也离不开多方合力、综合治理。唯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将网络戾气化解在可控范围内。
扎紧法律法规的藩篱。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藏污纳垢的“公共厕所”。有律师指出,目前,针对网暴治理的法律依据还分散在民法典、刑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中。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法律法规,为受害者“撑腰”,让施暴者付出应有代价。
去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拍手称快。
装上主流音量的扩音器。没有正确导向的指引,网络空间难以真正清朗。网络既不是舆论“飞地”,更不是私人“跑马场”。
监管部门应当及时洞悉网民心理,创新传播方式,掌握网络化的思考方式和表达话术,回应网民关切,让主流声音在引导舆论、消解戾气等方面发挥出更积极、正向的作用。
筑牢网络平台的防护墙。有法律专家指出,平台治理网暴的责任应聚焦于两点核心内容:第一是如何让平台在法治框架内前置性识别网暴信息并限制其流通;第二是如何在事后追责层面,让平台更愿意为用户提供证据,并增加用户固定、收集证据的便捷性。
培厚普通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理性发言的营养土。公众作为网络社会最直接的参与者,其一言一行都关系并影响着整个网络空间的生态氛围。社会公众应强化法纪意识和自律意识,提升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避免过度情绪化。同时,也应主动参与网络舆论监督,为网络治理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
回到根本,面对屡屡发生的网络暴力,面对伤人“利器”的网络戾气,唯有你我从自己做起,理性发声,拒做“键盘侠”,才能共同营造出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冉苗俊 杜铠兵
审核丨饶思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