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学生直播乱象,责任在谁?
中演协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的直播从业者中,18~29岁主播数量已占到全部主播的64.2%。
大学生作为网上冲浪的主力军,利用直播平台展示自我、接轨社会,本身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直播中已经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近日,一篇《寝室成“秀场”?大学生直播乱象如何治理?》的报道,再度引发热议。乱象层出不穷,乱象背后,更值得深思。
▲严厉打击直播乱象。郭德鑫 作/新华社
“抓住你的心,打赏赚不停”,有大学生对媒体透露,“以男女朋友这种关系跟对方聊天,内容暧昧,等到了直播时,对方才可能给刷礼物”。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和维护与粉丝的关系。尤其对那些出手阔绰的“大哥”,不仅平时要多聊天多问候,甚至逢年过节还要发个红包或寄上一些小礼物。
比如,大学生主播没有设备和直播间,只能选择在宿舍直播,这不仅打扰了舍友,影响校园秩序,还容易暴露他人隐私,由此引发的宿舍矛盾不在少数;又如,一些平台举办所谓“高校联动”活动,纵容两边的学生主播“串校”“串课”“串寝”,让本校学生不堪其扰,让校园管理难上加难。
▲大学生在寝室教室直播合适吗?朱慧卿 作/中新社
令社会风气走偏。对平台来说,只有宣扬直播“神话”,包装出亮眼的直播明星,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直播、产出内容。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花费大好青春去搏一个出圈的可能,最终却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毋庸提这套思维逻辑下隐含的“暗流”:全民娱乐化狂欢与“读书无用论”。
在这种价值观的荼毒下,未来规划尚不明晰的大学生们极易沉迷于直播,甚至日夜颠倒。这样的问题在校园阶段可能只反映在“学风”,但当这样的影响扩散至更多年轻人,就可能影响“社风”。
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大学生直播热的上游,是平台方在“推流”“引流”。诚然,大学生群体有网感、有创意,能为直播平台带来话题度。但一些平台只在乎流量红利,渴望依靠学生主播来博眼球,过度主张学生直播。有的甚至通过平台算法潜规则来主导和操纵学生直播,已经踩上道德的底线、法律的红线。
直播平台要避免竭泽而渔的思维,目前已有一些平台对未成年人直播设立了相关管理举措,而对大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不妨也多出针对性、人性化的帮扶和管理措施,让大学生的直播参与能适时且有度,真正为平台带来新风,而不是深陷歪风。
一些直播机构吹捧“网红”神话,承诺提供团队,对学生群体发出邀约,采取“广撒网”的方式,诱导大学生与其签下不平等的合同。这样的霸王合同不仅严格规定了被签约学生的每日直播时长、与机构的分成比例,甚至定下高额的“违约金”,许多大学生因而被“套牢”在直播间。
大学生被蒙骗,多是因为信息差和缺乏社会经验。而要保护大学生群体,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准入门槛,严查机构资质,倡导诚信经营,斩断幕后“黑手”。
直播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也有其行业规则与职业要求,不可能轻松致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要看到“馅饼”背后的“陷阱”,保持定力和理性,守住应有的底线,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