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兴松,程霞|国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回顾与展望

史兴松,程霞 现代教育管理编辑部 2023-08-28

作者简介

史兴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

摘要

教师身份认同关乎教师教学决策和教学内容,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及教学效果。国内近十余年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研究对象涉及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等多种教师群体;研究主题聚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与提升路径、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变量的相互关系、话语身份研究、相关量表开发及教师身份变迁;研究主要以社会文化理论、科瑟根(Korthagen)的洋葱模型、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语用身份理论及Zimmerman的会话身份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定量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研究方法,混合研究呈上升趋势。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完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的同步发展。

01
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建立一批充满活力、兢兢业业、热爱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作为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优化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提升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关乎教师的教学热情及教学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容忽视。教师身份认同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是对“我是谁”的基本回答,是关乎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的综合概念。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持续、动态、协商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决策、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其所处政治、社会、机构环境及个人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提升路径、影响因素及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展开过广泛研究,并已取得长足进展:20082018年间,仅CSSCI期刊就已发表相关论文532篇。除从各角度对教师身份认同做实证调研外,学者们针对某一特定教师群体如外语教师身份及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或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综述回顾。已有综述加深了对该领域特定教师群体相关研究的认知,但多属评述性综述,重在探讨研究主题变化,无法全面地管窥研究全貌及发展脉络;尚未有学者对整个研究领域中相关实证研究进行过综合考量,并结合数据直观呈现该领域实证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的趋势变化。而该研究领域历经发展,有必要以历时视角对以往教师身份认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梳理,这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现有研究方法及过程的科学性,并在总结现有研究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为未来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鉴于此,本研究对过去十余年(20082018年)CSSCI期刊发表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尤其实证论文)进行梳理,通过实证分析力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如何?二是国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主要选取哪些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其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如何?对未来研究有何启示?

02
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文献选自中国知网(CNKI),参照相关综述中使用的搜索词,并结合文献题目、关键词确定以“教师认同”(或含“教师身份”、“教师职业认同”以及“教师专业认同”)为主题词;样本选取时间区段设置为2008—2018年;来源类别选取CSSCI期刊(含扩展版),以此标准筛选的论文更具权威性和代表性;高级检索后共获得相关论文532篇(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1日)。随后,通过一一细读,人工剔除会议通知、书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述类文章,最后获得实证类研究115篇(占21.6%)。此外,所选文献的研究主体为教师身份,不包括以身份为理论视角探讨其他问题的研究,比如部分文献题目虽涉及“教师身份”,但细读发现研究从“身份”视角出发研究教师的教学需求、专业发展等,此类文献不属于本研究综述范围,故经深入研读进行人工剔除。同时,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该领域实证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故剔除了非实证类理论思辨性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文献分析法是对相关文献(纸质或电子的)进行综述或评价的系统过程,具体包括对文献内容查找、筛选、评价及整合梳理等一系列过程。文献分析法有助于厘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领域中的总体现状及发展脉络。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近十年(2008—2018年)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发表的期刊分布情况,以了解目前该领域研究重要的发表阵地。然后,本文两位作者仔细阅读所搜集的文献,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取向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文献内容进行分类编码,系统梳理国内近十年教师身份认同实证研究特征,梳理过程中对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仔细探讨,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并以量化描述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其发展变化趋势。

03
研究结果

(一)教师身份研究总趋势及期刊分布

近年来实证研究的发文量与占比呈上升趋势。2008—2011年间,实证研究共15篇,仅占期间发文总量的11.6%,每年发文量仅1-4篇;2012—2015年,实证研究数量显著上升,平均每年发文12篇,总占比达20.9%。究其原因,可能部分源于2014年由李茂森编著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一书,该书全面详细探讨了包括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界定、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及方法论等问题,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8—2018年实证研究论文发表共计417篇,其中2016—2018年占比上涨至30.1%。但总体而言,非实证研究仍居主导地位。此类论文以理论思辨及探讨为主,厘清了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分析框架,认为教师身份是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结合体,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然而,从近年来实证研究占比逐年攀升,非实证研究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看,学界在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后,对教师身份的实证调研结果愈发关注与重视。

对相关实证研究发文期刊进行统计汇总发现,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相关论文分别发表在49种期刊,说明该话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对发文总量超过4篇(N≥4)的期刊进行统计后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教育类期刊,依次为《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学报》《中国特殊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及《心理发展与教育》等。由此可见,教育类各期刊对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均较为关注:《教师教育研究》是教育领域中专注于教师教育研究的专业性期刊,因此成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发表阵地;《教育发展研究》及其他期刊都有“教师研究”板块,为教师身份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特殊教育》为不同类别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相关研究提供了发表平台。此外,还有少量研究发表于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期刊,这体现了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学科交叉性,比如部分研究基于社会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分别对民族教师和外语教师进行身份认同研究。而其他学科领域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开展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该研究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拓展空间。

(二)教师身份研究对象

以往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教师身份进行了分类与界定,如从社会——个人和意象——实践层面出发,将教师身份归纳为:社会赋予的身份、社会实践的身份、自我认定的身份、自我实践的身份;或根据教师入职前后的身份认同简单划分为职前教师身份和在职教师身份。前者为理论层面的分类,后者则以时间分类。

纵观以往研究可见,2008—2010年间,相关研究所涉对象较为单一,主要聚焦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2011年之后研究对象开始更具多样性,涉及多种教师群体。其中,论及高校教师的研究数量最多(共33篇),其次为中小学教师(27篇)、师范生(16)、农村教师(10)、职前教师(9篇)、体育教师(6篇)、特殊教育教师(5篇)、幼儿教师(4篇)、外来教师(2篇)、高校辅导员(1篇)、少数民族教师(1篇)及对外汉语教师(1篇)。综上可见,高校教师(占28.7%)及中小学教师(占23.5%)成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受到教育学领域及语言学领域学者的共同关注,主要论及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认同困境及教师身份认同的话语性建构。另外,作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群体,师范生(占13.9%)的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关乎其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相关研究对检验师范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地方院校师范生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但对长期坚守教育岗位的职业意志比较薄弱,同时性别因素也会影响师范生职业身份认同水平。此外,农村教师(占8.7%)是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另一重要对象,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及专业发展困境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通过访谈、个人叙述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并试图探索切实有效的提升路径,如“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发展路径”。职前教师身份研究(占7.8%)则主要研究实习教师身份认同经历的阶段,包括“学生身份的顺延”→“教师身份认同焦虑”→“他者镜像下群体身份的认同”→“自我建构后的教师身份自觉”的变化过程。其他研究对象还包括体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幼儿教师及高校辅导员等。

(三)教师身份研究热点话题

已有学者通过梳理回顾中外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发现三大研究主题,即“工具说”、“建构说”与“角色说”,分别对应外语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其影响因素与构建路径研究以及外语教师角色定位研究。参照现有主题分类,本文对国内近十年CSSCI期刊发表的教师身份认同实证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后总结出五大研究主题:即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54篇)、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变量的相互关系(41篇)、话语身份(12篇)、相关量表开发(5篇)及教师身份变迁(3篇)。

1. 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

近54篇(占46.9%)文献聚焦于不同教师群体身份认同现状及提升路径,说明该话题已成为近年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细察可见,相关研究体现了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社会实践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如探讨农村教师、少数民族教师等身份认同危机及解决对策。其中,2017年发表论文最多(12篇)。研究多采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特定群体的教师身份认同现状进行调研,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及解决对策。研究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普遍不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提升教师认同感;而英语教学改革“慕课”“翻转课堂”等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其身份认同也得以提升。

2. 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变量的相互关系

探索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提升路径的前提。近年有41篇(35.7%)实证研究聚焦于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变量的相互关系,且自2015年开始该主题发表数量逐年上升,可见学界对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愈来愈关注,尤其是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研究表明,教师身份认同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学者总结了影响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如Douwe Beijaard(2004)指出教师职业认同受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及动机四个因素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Hong (2010)认为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受价值(valu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承诺(commitment)、情绪(emotion)、知识(knowledge)、信念(beliefs)及微政治(micropolitics)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将其影响因素总结为国家教育政策、学校组织文化因素及教师个体因素(如个人实践知识、情绪与态度因素及教育价值观念)。其他的相关研究也佐证了上述理论探讨,证实了教师职业身份认同既受社会支持与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年龄、性别、学科背景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除了探究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外,学者们还比较关注教师职业身份认同与其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如生活幸福感、教学质量、职业适应、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及社会认知加工特征等;甚至还包括各种中介效应量的调节关系,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教师支持均正向促进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同时受教师从教动机、教师使命感等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

3. 话语身份

教师话语身份建构是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新兴话题。2014年之后,语言学及教育学领域学者才逐渐关注教师身份的话语建构,通过对教师课堂话语等进行话语分析来探究教师构建的话语身份。相对而言,该研究主题下的实证研究较少(仅12篇,占比10.4%),且探讨的话语情境主要集中于课堂,相对忽视了教师在学术会议等其他场合中的话语身份认同。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借助课堂话语建构了博学型教师、权威型教师、亲和型教师和同伴型教师等多元语用身份。除了教师自身的话语身份建构外,相关实证研究还从媒体话语中解读教师身份,如研究报纸与微博中的“教授”集体身份话语建构差异。

4. 相关量表开发

少量实证研究(5篇,占比4.3%)聚焦于相关量表的开发与编制。此类研究遵循严格的量表编制步骤,从前期的访谈、初始问卷编制、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到后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确定最终量表变量。涉及的相关量表主要包括不同教师群体职业认同量表,如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由职业行为倾向、职业环境认同、教育改革认同和科研投入认同四因子构成;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能力认同、持续认同及投入认同五因子构成;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由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因子构成以及由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及职业行为倾向四因素构成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鉴于不同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存在较大差异,有针对性的量表开发对于推进该领域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教师身份变迁

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持续建构与协商的过程,国内已有少量研究(3篇)探讨了社会背景下教师身份的变迁,如从历史社会学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变化,并呈现了中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进一步佐证了社会环境及教育制度等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四)教师身份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

以往教师身份认同研究采用了诸多理论框架,包括社会文化理论、科瑟根(Korthagen)的洋葱模型、批评话语分析、语用身份理论及Zimmerman的会话身份理论。受身份研究的“社会转向”影响,一些学者采用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身份的建构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个人、社会与文化参与建构而成;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研究常采用该理论。其次,科瑟根Korthagen(2013)的洋葱模型为研究教师的知识系统改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从内到外依次是使命(mission)、认同(identity)、信念(beliefs)、能力(competencies)、行为(behavior)及环境(environment),模型中内外层相互影响,而教师根本性改变则需依赖内层的信念、认同和使命层面的改变。另外,批评话语分析、语用身份理论及Zimmerman(1998)的会话身份理论主要用于解读教师建构的话语身份。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即“交际者某个(些)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同样用于教师的话语身份研究。

(五)教师身份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

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十余年教师身份认同实证研究中大多搜集的是共时截面数据,只有上文提及的有关教师身份变迁的研究(仅3篇)涉及纵向追踪数据。最常用的数据搜集方法为问卷调查,近70篇(60.9%)文献采用问卷搜集数据,主要用于身份认同现状调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以及相关量表开发等研究。另一重要数据搜集方法为访谈(33篇,占28.7%),常用于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研究,或用于辅助问卷等定量数据采集方式,因访谈能够“走进教师心灵”,捕捉教师细微的心理变化。另有部分研究(15篇,占13.0%)采用民族志方式,通过参与式观察实际教学情境,从内部视角察觉各种社会因素对教师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此外,还有8篇论文(占6.9%)以个人反思或陈述为语料,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管窥整个群体的身份内部困境及现状。其他数据来源还包括书面材料(7篇)及实验法(2篇)等。

从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具体分析方法看,2008—2013年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占绝对优势;2013年之后,定量研究迅速上升,超过定性研究,于2016年之后成为主流研究范式;同时,混合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增多。就研究的总量而言,定性研究(52篇,占45.2%)多于定量研究(42篇,占比36.5%),混合研究则相对较少(21篇,占18.3%)。其中,在定量研究法中,学者最常使用量化关系法(44篇,占38.3%)检测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与其他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量表的开发;而量化描述与量化差异则主要用于教师身份现状调查。定性研究方法中,叙事分析法占主导地位(34篇,占29.6%),因叙事分析可以“记录阐释教师叙述的成长故事”,从而剖析身份认同的变化;其次以往研究还采用过话语分析及内容分析法。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开始将定性定量研究法有机结合采用混合研究法(21篇,占18.3%)进行调研。

04
研究启示与展望

以上分析可见,20082018年间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无论在数量、质量、深度、广度方面均已取得瞩目成就。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本研究通过对以往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提出如下研究启示,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一)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为理论探讨提供实证支撑

以往研究中,理论归纳类文献数量(占78.4%)远超过实证研究数量(占21.6%),说明该领域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梳理相关理论阐释性文献可见,以往理论探讨涉及女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及建构路径、教师学术身份建构及从心理学视角提出的教师职业身份认同提升策略等主题,然而尚未发现相关实证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多以某一实际情境中教师身份的共时研究为主,缺乏从历时角度考察教师身份认同的变化,而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对教师身份认同进行跟踪调研,所得结论对于评估政策有效性以及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未来研究可考虑拓宽时间跨度,对教师身份变迁进行跟踪研究。

(二)拓展研究情境,实现研究主题多元化

随着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身份研究已突破对教师专业角色的客观界定与社会期待,更加关注教师对自我身份的主体建构性。教师话语身份研究正是对主体建构性的反映,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话题,已引起语言学及教育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情境较为单一,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具体而言,以往研究的语料多以教师课堂教学话语、教师的个人反思日志为主,未深入挖掘教师在社会互动中的丰富语料,而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如社交媒体、学术交流平台等情境下的教师话语都可成为重要的调研数据来源;同时现代教学设备,如在线课堂、多媒体技术在对教师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为调查新媒体语境下的教师身份认同提供了更大空间。未来研究可以拓宽研究情境,融合相关语用学理论及沟通理论,并借助语言学相关研究工具继续深入探讨教师身份的话语性建构。

(三)完善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的严谨性

现有研究方法总体上较多依赖访谈和问卷调查,较少采用民族志等方法对一线教育进行深入调查;访谈等个案式研究虽能够细致深刻地探析个人的心理变化等因素,然而“缺乏对身份多变性的检测能力”,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结合相关理论采取多层面、差异化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录像、反思日志及社交媒体等能够反映教师身份认知与态度的语料进一步丰富研究素材。同时,应更加重视采用混合研究法,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发挥两者优势,从而增强研究的客观性与普适性。就研究严谨性而言,现有实证研究对信效度检验不够重视,未来研究应该关注信度及效度问题,使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四)对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的研究主题开展进一步调研

部分研究虽针对同一研究问题展开调研,然而研究结论不一。以往研究对同一教师群体开发的职业认同量表所得的影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职业认同量表。未来研究可以综合考虑以往研究的样本特点、理论取向及其他变量因素,结合研究情景对尚存争议的研究主题继续展开探讨。

05
结语

教师身份认同是动态变化、不断协商的社会建构过程。教师身份认同关乎教师工作满意度、生活幸福感、工作投入及教学质量。深层教师身份认同架构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指导意义。未来研究在继承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结合教师教学、学术研讨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研究情境与视角,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为助力教师教学实践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原载于《现代教育管理》2020年第4期

执行编辑:于翔;责任编辑:徐治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