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书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

秦书生 现代教育管理编辑部 2022-04-25


作者简介:秦书生,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指导,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断。“八个相统一” 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八个相统一”来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担当起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用心教学,精心育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文章出处:秦书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J].现代教育管理,2020(6):20-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八个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重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领导者、管理者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呈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给学生释疑解惑,回应学生,同时还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它的课程性质以及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一位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服务于政治性的教学目的,更好地突出和体现这一主题。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是政治性的重要支撑。思政课加强学理性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深刻理解其内在的逻辑性,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功能的实现渗透于学理性之中,并依靠学理性来体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学理性教学。坚持学理性,就是要善于用学理阐释政理,帮助、引导学生通过学理分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更深刻地理解政理、认同政理。思政课教师要用通俗化的语言,解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教学内容如数家珍,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透彻的学理性分析系统地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解惑释疑,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政治性是建立在学理性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学理性基础之上的政治性才具有科学性。学理性需要政治性引领,离开政治性的学理性也难有社会影响力。政治性有助于提升学理性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是最基本、最主要、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也是它的最大优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教学,把蕴涵在理论中的政治性功能加以挖掘和提升,能够使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思考人生的价值,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会思想、拥有思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认识基础。学理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了内在逻辑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以理服人”,促进学生“灵魂的转向”,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反过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性功能也会促进学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政治性教学,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理论素养、学理层次上实现升华。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讲准、讲深、讲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精髓要义,突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另一方面还要以透彻的学理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时时处处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增进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如果没有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结合起来,其结果是既削弱了政治性,也削弱了学理性,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实质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失职。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一论断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价值观教育,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教学内容,担负着知识传授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以一系列概念、范畴作为支撑,按照严密的逻辑构成若干原理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很难理解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科学道理的;对我们国家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一无所知,是很难培养起自觉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传授是一个重要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看到,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教育实践活动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诉求。只有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才能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把个人智慧融入集体智慧,把个人力量融入集体力量,在自觉服务祖国和人民、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能够使正确的价值取向渗透在深奥严谨的科学知识之中,赋予价值观教育以深刻的科学内涵和严谨的科学形态,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有科学性;能够使思政课教师所进行的价值观引导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可以给予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滋养和真理的力量,从而以理服人,进而启迪学生自觉形成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把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其中,不仅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智慧,更具有艺术性,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科学的知识体系来传授,更要当作正确的价值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内化于心,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这一论断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弘扬主旋律,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递正能量,而且还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斗争是看不见硝烟的斗争,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要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异常活跃、激荡多变,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一些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有的人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图弱化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一些思潮直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抵触。这些负面信息威胁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置于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来考虑这些问题,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教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信息的海洋里能够经受各种诱惑,做一个立场坚定、信仰崇高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凝聚和引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分析和评价现实问题,与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展开对话、交锋,从而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有褒有批、有思想交锋,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开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积极同各种消极、落后乃至反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公信力和引导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中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抵御西方多元价值的冲击,澄清大学生的模糊认识,防止负面社会现象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旨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而批判性着眼于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二者是使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发挥效应的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的重要体现,需要教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思政课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思潮。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其理论性不言而喻。高校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求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重点教材,其内容是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理论性,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论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和理论品位,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全面、准确地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才会使学生信服真理、认同真理,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

思政课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其语言强调规范而不可能追求生动鲜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时,既要注重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论阐述,又要紧密联系国家大政方针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分析和认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使大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既要广泛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紧密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既要能够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又要能够使得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被学生所理解、接受、喜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强化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实践教学,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和运用,需要实践教学的拓展。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初步形成理论认知,要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将理论认知内化为行为能力和身心素质,就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走出书本感悟知识,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实践内化。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一是大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校园日常生活调研。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联系当今热点问题,布置调研参考题,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作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才能真正用好。生活调研的主题一般围绕着学生学习、生活中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通常以学生自己申报、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的方式展开。在调研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面谈、邮件、电话或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回答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把解答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二是大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假日、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有效衔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题目。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报告要求运用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调研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调研结论。大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各种形式,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在实地考察调研过程中,了解国情、了解社情、了解民情,从而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是坚持实践性的必要准备。没有理论教学,学生无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无从依靠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上,必须做到以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必须置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视野下。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现实中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由教育部规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重点教材,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学分安排等方面有统一要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足点,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坚持多样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决定了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管理统一性要求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教育资源的最佳组合,各管理部门在学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应,共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统一管理是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类型、专业以及大学生个体对象的思想状况存在差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对象不同的思想情况和觉悟水平区别对待,应该按照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教学要求,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设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虽然教材是统一的,但是,将教材转化为教学体系,具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各具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坚持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上增强教学内容的特色性,形成既有教师个性又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教学方法多样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以及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法,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日常生活调研、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体现统一性,又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体现多样性。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共同原则、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多样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和活力。统一性和多样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多样性是统一性存在的条件和基础,统一性寓于具体的多样性发展之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又要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和思想觉悟的基础上,确定多样性的具体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是师生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指导,两者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要求教师与学生协同努力,形成合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师要以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引领学生,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政课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多下工夫,要正确领会教材体系的精神,找出教材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握教材体系的要义;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要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文件语言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堂教学语言,从而使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思政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同经典文本中的段落章节和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在当下与历史的穿越中与大师对话,拓展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直面社会热点问题,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学生答疑解惑,使思政课真正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旁征博引,做到以理服人,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引导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必须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接收能力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反馈和评价等都需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精神需要、思想困惑来开展,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当今青年人思想行为特点,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手段平时与学生多交流,了解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解惑释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比如,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把单向式教学变为双向式、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良性互动,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实现教学目标;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使大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总之,思政课教学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最终创造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此形成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因此,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统一于教学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才能营造一种和谐愉悦、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灌输式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缺一不可,必须实现两者的融合,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灌输式教学是思政课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讲解思政课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灌输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思政课课程性质和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不能仅依靠学生自发自觉地自主学习来掌握,还需要教师采用灌输的方法来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应当正确理解灌输式教学法,不能把灌输式教学法看作是填鸭式、注入式的生搬硬套和强加于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加强正面的理论灌输外,还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采取启发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启发式教学是思政课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宗旨,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大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通过质疑、讨论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科学、严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出结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使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启发式教学对思政课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知识储备要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要精炼,语言要生动流畅,富有引导力、感染力;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情绪和思维都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能够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启发形式,包括如下多种方式:对要讲授的内容先设疑提问启发思考;通过案例启发思考具体问题导入讲授的内容;通过一小段视频(五分钟内)启发思考导入讲授的内容;通过一句名家名言启发思考导入讲授的内容;通过对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类比联想启发导入讲授的内容;等等。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听课兴趣,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过渡到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力量、逻辑力量让学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进行理论灌输中渗透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启发教学环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启发中使学生豁然开朗。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还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补充。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百花齐放,协同改善高校课程教学,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以直接正规的方式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对学校而言,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塑造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隐性教育以间接、侧面的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或在相关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大学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思想觉悟。因此,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隐性教育采用熏陶、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弘扬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表现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价值观等,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的教学要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思想观念的“渗透”教育,要让大学生在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就是将隐性教育渗透于显性教育。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本身就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发掘,以使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挖掘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补充,协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同全国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代表面对面谋划思政课建设大局,是建党、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党的领导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向,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领导要切实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办好学校思政课的工作思路和实际行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在促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鲜活、教法方式更加多元生动、研究阐释更加精准有效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执行编辑:侯月明;责任编辑:徐治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