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聊戛纳(三):你需要知道的一些评奖秘闻
⬆️
关注我,就是关注了戛纳电影节
第三期【陀螺聊戛纳】视频主要介绍了一下开幕片的选择标准,什么样的电影可以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片,如何决定开幕片是竞赛单元还是非竞赛单元。并顺便预测了一下今年的开幕片会是哪部。
消息Update主要是已经确定的主竞赛影片,以及揭晓上一期最后留下的悬念。
00:40 开幕片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
04:37 今年开幕片的可能性
05:33 开幕片是主竞赛or非竞赛
06:35 本周消息Update
07:14 好莱坞媒体消息的准确度
08:18 格雷《星际探索》面临延期
09:19 揭晓上一期的悬念
09:52 全女性阵容的法国队
⬆️陀螺聊戛纳(第三期)视频⬆️
点击最下面【阅读原文】直达B站视频页
戛纳电影节
评奖秘闻
今年戛纳电影节已经宣布,主竞赛将由墨西哥导演伊纳里图担任评委会主席,他将率领八个评委来决定和颁发主竞赛各个奖项。从宣布的那一天开始,影迷们就开始讨论,伊纳里图是否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评委会主席?什么样的主席才是合格的?伊纳里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主席?
其实关注戛纳电影节幕后八卦的影迷都知道,评委会主席的作品,甚至他/她的品味,都可能跟最终的颁奖结果无关,毕竟整个评委会有九个人不同领域和性格的评委。最理想的状态是,评委会主席是一个擅长外交手段的幕后主脑,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狡猾的手段以及强有力的说服力让评委会九个人能够看似“达成一致”。
但这些年经常发生的状况是评委会主席性格温和过于民主的老好人,为了让每个评委都觉得被尊重,导致最后的颁奖结果并不是每个评委心目中的最佳,而是排名第二甚至第三,这就弄得像奥斯卡的计票系统了。
最近一个例子就是科恩兄弟担任评委会主席的2015年,那年的评委包括好莱坞演员吉伦哈尔、西耶娜·米勒、墨西哥胖陀罗、加拿大才子多兰、法国女演员苏菲·玛索等。当时吉伦哈尔以及西耶娜·米勒以及苏菲·玛索形成了力挺托德·海因斯《卡罗尔》的阵容,而陀罗和多兰又力挺侯孝贤的《聂隐娘》,但是最终夺得金棕榈的却是欧迪亚的《流浪的迪潘》。
事后科恩兄弟说,“评委会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喜欢这个片”,那就跟“奥斯卡最佳影片总是所有人都不讨厌的那部电影”是一回事了。当然2015年戛纳评委会的八卦还有很多,比如至少三个人力挺的《卡罗尔》,最终却只拿了半个影后奖,听说完全是因为多兰不喜欢这部片,评委会甚至妥协之下打算让《卡罗尔》双女主同拿影后,都依然被多兰阻止了。
所以有时候评委会主席虽然是主席,但是如果他/她不够强势,不够有谋略,那么评委会很可能会被某个或者某几个更强势的评委所“劫持”。
在多兰阻挡《卡罗尔》拿大奖的第二年,他带着《只是世界尽头》重归戛纳主竞赛,那年的评委会主席是澳洲导演乔治·米勒,评委会成员包括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美国演员克斯汀·邓斯特、法国导演德斯普里钦、丹麦演员麦斯·米科尔森、美国演员唐纳德·萨瑟兰等。当时大家以为乔治·米勒虽然还不是殿堂级大师级别的导演,但是他的迷影口味应该能选出不错的获奖结果。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最终奖项归属几乎是由唐纳德·萨瑟兰和德斯普里钦决定的。
萨瑟兰力挺的《我是布莱克》和《推销员》,一部拿了金棕榈,另一部拿了最佳编剧和影帝两个大奖,而尽管萨瑟兰很不喜欢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但德斯普里钦还是为多兰夺下了评委会大奖(据说多兰距离金棕榈只差萨瑟兰决定性的一票),也让自己力挺的蒙吉和阿萨亚斯平分了最佳导演奖,而与此同时德斯普里钦非常看不惯的导演范霍文则一无所获,尽管评委会的演员们一致想要把影后颁给《她》的主演于佩尔,最终也被德斯普里钦以“于佩尔已经拿过两次”为由而阻止了。
当然这也不是德斯普里钦第一次不想让自己不喜欢的导演拿奖了。2010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作为主竞赛评委会成员的德斯普里钦也是因为不喜欢欧荣而力阻《花瓶》拿奖,尽管当时不喜欢欧荣的评委不止他一个,还有那届的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而昆汀那年最讨厌的电影除了欧荣的《花瓶》,就是凯莉·雷查德的《米克的近路》。
其实作为吃瓜影迷最想看到的评委会是,有一定品味和社交能力的强势主席,搭配几个口味截然不同但都很强势的评委,然后让他们在一间屋里面撕。
1987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伊夫·蒙当在闭幕后跟媒体抱怨道,整个评奖过程太煎熬了,讨论投票又讨论又投票。据说那年的评委包括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波兰导演斯科利莫夫斯基、前苏联导演克里莫夫以及法国影评人Danièle Heymann等人撕得热火朝天,耗尽了大量伏特加和雪茄后才最终一致同意把金棕榈颁给皮亚拉的《在撒旦的阳光下》,将最佳导演奖颁给《柏林苍穹下》的维姆·文德斯。
另一次最有名的撕逼现场当然是2009年,至今仍被全球影迷津津乐道,评委会主席于佩尔如何只手遮天,把金棕榈颁给自己的老朋友哈内克,把最佳导演颁给日后想要合作的菲律宾导演曼多萨,气得评委詹姆斯·格雷破口大骂“法西斯贱人”。
当然后来雅各布和格雷又都辟谣说并没有骂这句脏话,但也并未否认那年鲜血四溅的评委会评奖讨论现场。
当然也有像波兰斯基那样直接粗暴的评委会主席,在1991年的评奖讨论之夜给评委成员灌了大量香槟,在大家喝得懵逼时组织投票,成功把金棕榈、最佳导演以及影帝全部投给了他自己最爱的《巴顿芬克》。
第二天一早睡醒的评委们发现被坑了,找电影节抗议,要求重新投票,波兰斯基打死不愿意,最终导致戛纳电影节从次年开始更改了评奖规则。
有能力和主见的主席,是能够让评委会按照自己的方向达成一致的决策者,是能够说服其他评委作出妥协的外交官,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主席自己也会作出妥协。
1996年科波拉担任戛纳电影节主竞赛评委主席,他非常讨厌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但好死不死评委会里面有个柯南伯格的家乡好基友伊戈扬。
伊戈扬又是个不屈不挠的人,所以最终虽然科波拉如愿将最大的三个奖分发给了他最爱的迈克李《谎言与秘密》、拉斯冯提尔《破浪》以及科恩兄弟《冰血暴》,但为此他也作出妥协将作为安慰奖的评审团特别奖颁给了《欲望号快车》的柯南伯格。
科波拉算是戛纳电影节最优待的导演之一了,总所周知在1979年雅各布亲自飞到洛杉矶去守着科波拉剪《现代启示录》。不仅如此,电影节后来还一一满足科波拉的要求,为他提供往返洛杉矶和戛纳的私人飞机,45米长的私人游艇,以及所有随行同事和亲朋好友全都住在戛纳海滨大道上最豪华的丽思卡尔顿酒店。
但按照当时的进度,科波拉根本剪不完《现代启示录》,雅各布就提出说,要不就展映一下未完成版本,然而科波拉说,如果不进主竞赛那就算了。
然而那年围绕科波拉更抓马的幕后八卦是发生在之后的评奖阶段,那年的评委会主席弗朗索瓦丝·萨冈一心想要把金棕榈颁给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铁皮鼓》,最终施隆多夫也的确拿了金棕榈,但却是跟科波拉一起拿的,双黄蛋金棕榈。事后萨冈跟媒体爆料,说电影节主席强制她把金棕榈颁给科波拉,而电影节也因为萨冈的爆料而拒付她在电影节期间超过一万法郎的消费报销,双方撕得不可开交。
与此同时科波拉正抱着他的金棕榈在电影节给他提供的私人飞机上喝着香槟抽着雪茄。
如今福茂如果真的如所有消息所说,成功邀请到了昆汀·塔伦蒂诺万众瞩目的《好莱坞往事》,这其中又有多少承诺需要实现?要知道昆汀并不是淡泊名利的神仙派,他曾说伍迪艾伦已经拿了三次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而他还差一次才能赶上巨人,他还说1994年《低俗小说》的金棕榈是他人生中获得过的最骄傲的奖项,他也非常渴望能再拿一座,成为第二个加入双金棕榈俱乐部的美国导演。
有趣的是,另一个正是科波拉。
豆瓣 @陀螺凡达可
微博 @torovandarko
B站 @陀螺凡达可
| 往期回顾 |
戛纳电影节独家前瞻(第二部分):选片大撒网!!
戛纳电影节独家前瞻:第一部分
戛纳电影节评委主席竟然是他!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