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戛纳日记 | Day9:再次为了主竞赛电影孤军奋战!抱紧我!
陀螺戛纳日记
Day9
感觉昨天高潮过后,整个电影节,包括大家的状态,有点像宿醉后的空虚,需要同等量级的电影才能满足。然而似乎今天的两部主竞赛似乎并不能满足大家。
先插播一个好消息,由我和小伙伴夏莱一起制片的小成本科幻长片项目《我看见了外星飞船》入选了今年上海电影节的电影创投。
导演张凡夕是从法国顶尖电影学府La Femis导演系毕业的,他和我一起开发和创作这个项目已经快大半年了,如今能被上海电影节电影创投看中,实在是受宠若惊啊。入选的创投单元是👉“青年电影计划”👈(忘了放链接,请看评论置顶第一条),似乎会上台面向全行业、媒体以及评委进行公开陈述?好可怕,因为这次创投评委主席是王家卫…..
* 项目制片公司DAYDREAM.
好啦,言归戛纳。
主竞赛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
★ ★ ★
今天的第一部主竞赛影片是多兰的《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影片是用35mm胶片拍的,讲述两个直男因为一个吻而点燃了爱情火花的故事。
多兰这一部感觉他在形式和风格上,相比较《只是世界尽头》,都比较温和了,也就是说会对普通观众更为友好。但风格上温和后,剧作也不温不火,所以整部片看下来显得特别平庸。
多兰自己担任主演,给自己安排了各种哭戏,但总让我觉得是自我感动,因为影片情感氛围并没有成功达到所需的程度,但就已经开始煽情了。所以我说我哭点奇怪,这种似乎会让我哭的片,反而全程冷漠脸。
外媒评价褒贬不一:
Indiewire出示B-的中差评认为多兰“回到正轨但影片仍然有点散乱”;
意大利影评人Antonio说自己是《只是世界尽头》少数的拥簇,因此认为这部新片是“多兰最平庸无聊的一部作品”;
Mubi的影评人也认为影片显得过于平淡,“多兰还没有恢复他的最好状态”;
主竞赛
《鲁贝之灯》★★★★
第二部主竞赛影片是法国导演德斯普里钦的《鲁贝之灯》,讲的是法国鲁贝警局的警长和警探处理不同犯罪案件,最终遇上一起入室盗窃谋杀案的故事。
其实如果只从故事层面来看,真的是一集电视剧的容量,像极了美剧《CSI犯罪现场》。因为案子并不是电影级别的“惊天大案”,嫌疑人也很快就锁定了,看起来是个不痛不痒的破案犯罪故事,很不讨喜。
但是我还挺喜欢这个电影。
前半段讲警长和警探各自办案,用了大量配乐和调度来铺陈一种伤感的情绪,这个情绪是为了展现鲁贝这座城市,作为法国最穷地区之一的现状,是很感伤同时又悲悯的。
到了第二段侦破入室盗窃谋杀案,突然画风就变了,固定镜头快速正反打剪辑,记录警方和嫌疑犯唇枪舌战逼问口供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很容易让人看不下去,但是我看得超级投入,觉得拍得太精彩抓人了。可能是因为我觉得“很好看”,才多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为什么德斯普里钦要这样去拍,以至于让很多人都有种看电视的错觉。
从调度来说,德斯普里钦的镜头一直在寻找“光”,也就是点题的“鲁贝之光”;而从结构来看,前半部分的伤感,是从感性的情感的一面去感受,在法律和犯罪对抗下的这座城市,而后半部分的唇枪舌战,是理性的,是逻辑的,是从语言去展现法律和犯罪的对抗。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完美契合的。
从德斯普里钦的执导来看,前半部分主要是在拍环境,后半部分则主要是在执导演员,让演员把“环境”给“说”出来。这一点其实非常德斯普里钦,熟悉他的影迷应该知道他以往的电影都大多极为话唠,他也本来就是一个对语言和对话特别有执念和研究的创作者。
只是这次他把以往的话唠,放在了一个极端的情景之下,即警察审问嫌疑犯,用戏剧张力给包装了一下,变得更好看罢了。
外媒评价特别糟糕:
Indiewire带头以C-的差评称影片为“本届戛纳主竞赛最差的电影”;
银幕场刊给出了中差评,认为影片到了后半部分的审问才变得精彩好看;
英国卫报也出示了两星差评,“自我意淫和自恋的法国犯罪故事”;
看来我又要孤军奋战了🤷♂️。
中国影评人场刊评分如下:
明日预告
明天主竞赛奖迎来意大利黑帮电影《叛徒》,以及法国导演柯西胥的三个半小时巨作《宿命吾爱:幕间曲》。
两部片都有品质保证,就看能不能爆了。
- END -
·往期回顾·
陀螺戛纳日记:
Day8:中国场刊有史以来最高分竟然是他!
陀螺戛纳日记:
Day7:排队4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这部戛纳爆款!
陀螺戛纳日记:
Day6 :中国场刊惊现两个最高分!
陀螺戛纳日记:
Day5:《南方车站的聚会》场刊2.8高分领跑!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