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军,蓝宇,80后潮湿隐秘的千禧年往事

神秘人 陀螺电影 2019-09-08

陀螺场刊

那天跟一个朋友吃饭,聊到这几天特别火的胡军访谈截图。这个朋友就跟我说起了他对《蓝宇》的一些回忆,是挺感性的一个朋友,我就让他简单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了一下。

P.S.《蓝宇》不只是捍东和蓝宇的故事。每个对爱情心有戚戚的人,不论种族性别,都有一部自己的《蓝宇》。今天的排版编辑也不例外。她在配图里藏了一张谁都看不出来的私货,聊作纪念。


前几天豆瓣微博都被胡军的一段访谈刷屏了。



这个访谈主要有两个爆点,一个是胡军再次谈起了15年前的《蓝宇》



一个是胡军由此谈及同性恋群体的权益问题

 

很多网友都为胡军鼓掌叫好,因为像他这样形象阳刚的知名男演员能站出来为同性恋群体发声,是应该更多但却太少人敢做的事。


胡军的访谈截图火了后,有豆友预测说《蓝宇》的豆瓣想看/看过人数会在接下来这周内猛增。


于是我顺便去看了下《蓝宇》的豆瓣看过人数,21万。


《春光乍泄》有47万人看过



《断背山》有60万人看过。



或许在这些感激感动的转发之后,的确会有很多年轻网友开始寻找《蓝宇》的资源,想要把这部片翻出来补习,或者重温。

 

其实现在回看《蓝宇》,会看到十多年前中学的那个自己看不到的一些东西。


比如为什么影片片名是刘烨饰演的“蓝宇”?



为什么最后的镜头是北京又拆又建的工地挡板?



为什么关锦鹏来到北京拍了这么一部片,除了爱情故事还有什么?



是什么让这部电影入选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只是当时的自己,并看不到这些,想不到这些。


在千禧年交替的那几年,互联网突然进入了千家万户,本来只能在深夜的公园或者昏暗的酒吧里寻找同类的同志群体在网络上的那些角落找到了归属感。



那部叫做《北京故事》的网络小说和后来改编成电影的《蓝宇》,都在这个时候成了无数同志的情感投射。


很多人第一次,在文字间,在影像中,看到了同类,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渴望经历的感情,看到了自己也经历过的心痛。


很多人不断地,反复地看着《蓝宇》,并终于感到没有那么的孤独。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当时的自己太年轻,我们只记得蓝宇那双干净的双眼



记得捍东那句“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也就是到了该散的时候了”



记得捍东在昏黄的路灯下紧紧把蓝宇抱在怀里



记得两人那场床戏让我们有多么胆战心惊面红耳赤



甚至至今听到黄品源的那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的时候仍然会被触动。



可能如今很多年轻影迷再回头第一次看《蓝宇》,早已不需要这份投射,没有了情怀光环的加持,并不会觉得电影有多好。但就像我上面说的,《蓝宇》是一个感动了无数人的爱情故事。



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


这就像我们看完《春光乍泄》后,能明确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黎耀辉与何宝荣的情感纠葛只是表面上的那层装饰,内核远远不止爱情那么简单。



当然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


把这些电影偷偷捧在手心的我们。


《蓝宇》《春光乍泄》《东宫西宫》《美少年之恋》等等,在独自不断反复观看的过程中,它们仿佛有了生命,与我们进行着悄悄话般的交流。



而我相信,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电影,对相似的一群人,有着如此隐秘却又震撼且刻骨的影像记忆,无论是后来的《断背山》,还是近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我们把这些电影深藏起来,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少提及或想起。

但每当在司机的汽车电台中听到熟悉的配乐,或在某个网络视频中看到几秒的画面,


都仍然会心有余悸。



又及:

长期接受投稿

请点击↓

陀螺场刊


- END -



·往期回顾·


  陀螺 X 上海电影节:

这部被“技术原因”的上影节开幕片

 陀螺 X 威尼斯:

只拍四部长片,她成为威尼斯主席

今年戛纳最好的三部电影

  陀螺电影指南:

法国人说,这些片18岁以下不能看!


·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