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最权威的电影节学者聊了聊威尼斯和《小丑》

爱Dina的陀 陀螺电影 2019-10-09




陀螺 X Dina Iordanova



这次在成都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有幸坐下来跟著名的Dina女士聊了聊。Dina是苏格兰盛安德鲁大学的电影系主任,也是全球最早进行电影节研究的学者,曾与法哈蒂、奉俊昊一起担任2014年釜山电影节评委。



Dina特别随和可爱,而且很健谈。刚坐下来的时候她在吃东西,我们就很随意的开始聊了。


对了,转发本篇推送到朋友圈,然后截图发到后台,本篇抽奖福利是本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的官方帆布包一个。







为方便行文,以下访谈将 

Dina Iordanova简称为“D”

采访者陀螺简称为“陀”


感谢摄影师赵大玮供图

感谢陪同志愿者尤钰淇



D: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个是….干肉松面包


D:什么?狗肉松?


:“干”肉松!


D: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吓死我了


:我想起以前刚到法国时,路人看到我,都会问,“你是不是吃狗肉”,感觉还挺种族刻板印象的。


D:你会说英语吗,因为我法语口语不太好,但是听力理解没问题


:我刚好反过来,我是英语口语不太好哈哈哈,可以我说法语,你说英语


▲ Dina Iordanova


D太好了


其实我有个朋友经常提到你,所以这次终于能认识真是太开心


D谁啊,中国人吗


对,他叫胤祥


D谁?我应该不认识吧….


你肯定认识,可能你知道他的真名,XX


D啊!当然认识了!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为什么你们都叫他胤祥,之前也有个人说胤祥胤祥,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XX(此处不透露胤祥老师真名哈哈哈哈)


那是他的艺名哈哈哈哈


D哈哈哈好吧


▲ Dina Iordanova


胤祥跟我提起过,说你是做电影节研究的,而且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研究电影节的学者。能不能跟我们解释一下,电影节研究具体是个什么概念?


D电影节研究其实是电影研究里面比较新的一个部分,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它其实是属于电影文化研究学科里面的。因为电影节本身其实是个很大的研究课题,比如某个电影节在它所在的国家的状况如何,这就涉及到这个国家的娱乐文化、电影教育、甚至社会政治环境等各个跟电影相关的问题。


其实是个比电影节本身更大的研究范围


D对,比如当地人看电影的习惯、频率和口味等等,比如中国观众和保加利亚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口味肯定就不同,而且这个习惯和口味还是不断在改变的。 所以我们在研究电影节时,其实研究的是更大范围的电影文化,我们要研究全球各地的电影博物馆,各种电影机构。或者可以说,我们研究的是电影的生命。


▲ 柏林电影节



而电影节在一部电影的生命中只是一个阶段


D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全球那么多国家每年制作那么多电影,但只有那么少一小部分能被大范围关注到看到, 而这一小部分电影完全是依靠电影节这样的平台。你如果经常去电影节就会发现,电影节上的很多电影,无论好坏,很多最终都进不了电影院。


我这里说的电影节,不仅仅最顶端的那些电影节,洛迦诺、戛纳、多伦多之类的,这些电影节在顶端,而在它们下面,还有一大堆成群结队的小电影节,全年在全球各地为当地人展映各种电影。比如我们现在在成都的山一国际女性影展,当然这种特殊类别的电影节和洛迦诺、戛纳之类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每一个电影节都有其运作模式、功能以及影响力。


所以电影节研究其实也会研究电影节的层级关系,最顶端的电影节是如何影响下面成堆的小电影节。同时我也在研究“电影节圈子”,因为不同的目标和定位,所以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电影节,而这些同类的电影节,就形成了一种圈子。


▲ 内华达女性电影节


与此同时,我不仅是在研究,我还想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全球可能有50多个女性电影节,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系,它们没有达成某种合作,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而其它种类的电影节圈子,比如全球范围内的LGBT酷儿电影节,是非常紧密团结的,互通有无,合作联动。


奇幻电影节好像也很团结。


D对,奇幻电影节的圈子非常团结。这些电影节之间互相交流,能让那些不能进入传统发行渠道,不能进全球各大院线的电影,能在这个电影节圈子里面持续的在全球各地放映。 像你刚刚说的奇幻电影节,还有环境电影节、纪录片电影节、短片电影节、酷儿电影节、人权电影节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某种概念而创立的电影节,这种概念定义了电影节只会展映某种特定类型的电影。奇幻电影节的概念就是奇幻类型片,所以奇幻电影节只选类型片。而女性电影节也一样,概念就是女性电影,女性电影创作者的作品。


▲ 巴黎奇幻电影节


 而像戛纳那种电影节就不是这样的基于某种概念的电影节,戛纳其实是产业电影节,虽然也有好电影,但没有像女性电影节、酷儿电影节这样有明确强烈的意识形态。


我在研究中,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概念先行有着某种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的电影节圈子,是如何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但是最近我发现,女性电影节的圈子几乎完全没有交流。


你觉得是什么导致女性电影节圈子没有像其它电影节圈子那样互通有无呢?


D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但是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很多女性电影节,都创办于环境相对比较困难的国家。 女性电影节总是需要去为自己的存在而进行抗争,“为什么非得要办女性电影节”,“女性电影节有啥可办的”,“你们女孩子过得还不好吗”,“是不是之后还要办男性电影节”, 


▲ Female Eye 女性之眼电影节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电影节的创办人都是非常活跃的女权运动家。而这些女性电影节用尽了全力去为自己的存在而抗争,于是也就没有精力去在乎其它国家的女性电影节了。 这只是我的猜测。 


但是酷儿电影节有时也需要你说的这种抗争,为什么酷儿电影节圈子又很团结呢?


D:我以前在北美住过一段时间,美国和加拿大,我发现那边的酷儿群体特别团结。比如我去旧金山的一家店… 不对,不能拿旧金山举例,大家都知道那里全是酷儿。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D比如我去芝加哥的一家理发店,里面会有专门一个放名片的区域,叫做“Pink Business”,意思是如果你需要什么服务需要聘请谁,同时又想支持酷儿群体,那么可以在这个区域的名片中找你需要的,里面的名片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酷儿。所以你愿意的话,早上去的咖啡店,中午去的餐厅,下午逛的花店,可以全部都是酷儿群体开的店。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支持帮助的。


但是女性群体并没有这样。而电影节也是同理,旧金山的酷儿电影节,感觉全城都在参与,酷儿群体也因此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社会所接收所支持的,同样,女性电影节也没能有这样的热度。


▲ 波士顿LGBT电影节


所以这其实是很值得研究的,过去五年中,有太多人研究酷儿电影和酷儿电影节,但没有人研究女性电影节。比如澳大利亚有个学者,最近才出版了一本书,研究澳大利亚的一个酷儿电影节、美国的一个酷儿电影节和欧洲的一个酷儿电影节,三者之间是怎么合作的。


陀:那你觉得这是不是因为,女性缺少对自己群体的一种归属感。因为酷儿群体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D: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每个人都需要被接受。酷儿群体因为自身被拒绝被歧视的历史经历,所以让他们更加包容和团结。我之前看了个综艺节目,好像是几个同志去改造直男…


陀:粉!雄!救!兵!


▲ 《粉雄救兵》


D:哈哈哈是的。但是女性群体在这方面就更困难也更复杂,女性这个范围太大了,包含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位不同年龄,所以导致她们的意见也总是没法统一,尽管大家可能目标都是一致的。


陀:咱们换个话题吧。你觉得为什么各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中,女性导演的作品总是很少甚至没有?


D:你觉得为什么呢?


陀:呃…. 我觉得… 是因为整个产业没有给女性创作者更多的机会吧,甚至教育体系等等,问题不应该只在电影节身上。


D:当我们研究电影节的时候,通过数据其实会发现,是存在性别偏见的,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这个,你可以找来看看,文章还提到了今年可怕的威尼斯电影节,他们做出了一些令人愤怒的事。


陀:你是指让波兰斯基的新片进主竞赛吗?


D:跟波兰斯基无关啦,我不讨厌波兰斯基,但是波兰斯基已经不需要主竞赛的席位了, 他已经是大师级别的了。而波兰斯基进了主竞赛,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个女导演被拒之门外,而对于这个女导演来说,本来是改变一生的时刻,现在却被波兰斯基占了名额,而对于波兰斯基来说,不过是又一个主竞赛席位罢了。这个跟把好莱坞电影放进主竞赛是一个道理。

 

▲ 波兰斯基


其实我觉得波兰斯基吸引了太多注意力,大家反而忽视了真正严峻的问题。因为波兰斯基迟早会离开这个世界,他都快90岁了,但真正的问题仍然会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其它电影节都签署了工作人员性别平等的保证书,而威尼斯电影节最开始坚决不签,说“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性别平等了”。后来他们终于同意签署,但前提是要更改其中一些条款。而我所做的,就是研究他们改了什么条款,然后我发现,他们就算改了条款,签了保证书,但他们根本没有执行。


所以我希望电影节记者们都去仔细看看这个,而不是“哇威尼斯电影节好多明星”“哇威尼斯电影节签了保证书”,一年之后,没有任何一个记者去查证,威尼斯电影节到底有没有执行这些条款。


比如其中一个条款是,管理层要有更多的女性。然后我去查证了一下威尼斯电影节的管理层,依然全是男人。此时威尼斯电影节会说,“虽然管理层没有女性,但是我们电影节的工作人员有过半数都是女性”。 那是当然了,清洁工,销售员,引座员,检票员,卖咖啡的,都是女性。


▲ 威尼斯电影节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说,他们收到了接近2000部电影长片,其中有25%是女性导演拍的。 但最终入选主竞赛的只有两部,占整个主竞赛的10%。从25%降到了10%,而男性导演的电影,从75%上升到了90%。


所以其实根本不用做学术研究就能得到这些结果,只需要对比一下数据就行了。 再比如,金狮奖,有76次给了男性导演,只有两次给了女性导演。终生成就奖,有11次给了意大利导演, 全是男性,没有女性。当然他们会给女演员, 比如索菲亚·罗兰,那是另一回事了。当然费里尼值得,罗西里尼值得,但最终全世界只知道意大利男导演,但事实上还有一大堆优秀的意大利女导演,因为她们的作品从未获过大奖,或者由男性书写的电影史很少提及她们。她们就这样完全被遗忘了, 意大利电影就只剩男性导演了。


陀:但是威尼斯主竞赛这个情况,会不会是因为那25%由女性执导的作品,只有两部质量足够好,值得入选主竞赛呢?


D:很多人都这么说,包括电影节,“如果我们选了女导演的作品,仅仅因为这些作品的导演是女性,那才是真正的性别歧视”。我觉得这个说法完全没有根据。我们只有完整看完了报名的2000部电影,才能知道究竟是不是只有两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值得入选主竞赛。


威尼斯电影节做最终决策权的人,并不会看2000部电影。所有的电影节都有一个选片机制,从海选,到复选,一层一层往上走。这过程中有很多人需要决定一部电影的命运, 而这些人也大多数都是男性。那是不是因此导致,最终只有两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入选呢?我们无从得知。或许就算把这些决策人全换成女性,可能也是同样的结果。这就没人知道了。唯一的办法只有,让更多的女性成为决策人,然后我们等十年之后,看看数据会不会发生变化。


威尼斯电影节很鸡贼的是,他们不公布这些决策人是谁。其它电影节都会在网站上公布,他们的选片团队由哪些人组成,这些人是什么来头,什么教育背景,比如鹿特丹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 


陀:戛纳电影节这些年也都会公布他们的选片团队成员,柏林电影节也是。


D:是的。但是威尼斯电影节,你不知道选片团队有谁。你去他们的官网,随便怎么查怎么找,你最终只 能找到一个名字,巴贝拉。这一层一层的选片决策人里面,并没有真正的恶人,但却是一个接一个细微的决定,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 威尼斯主席巴贝拉



陀:你怎么看待《小丑》的入选而且还拿了奖?


D: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入选主竞赛单元,尽管我还没看。好莱坞电影已经可以接触到这个行业最顶尖的资源了, 让好莱坞电影进入主竞赛单元,意味着某部可能来自小国家的,优秀艺术作者电影,被拒之门外。

▲ 《小丑》在威尼斯获奖


当然,由于我担任过电影节竞赛单元的评委,所以我理解为何最终会将大奖颁给这部电影。《小丑》可能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我很期待,我也非常喜欢华金·菲尼克斯,我觉得他是特别优秀的演员。当你是评委时,你不能考虑除了电影本身以外的任何因素,导演是谁,制片方是不是好莱坞,你只能评判电影本身好不好。所以我感觉这届威尼斯的主竞赛评委会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我也相信评委主席马特尔的决定,她是很厉害的阿根廷导演。


陀:所以你认为问题出在选片人身上。


D:是的,在我们做电影节研究时,有一个概念叫“The Economy of Prestige”(名誉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叫James F. English写的关于文化经济的书名,它指的是,所有这些颁奖典礼,奖项,奥斯卡,国际电影节,它们自身并没有我们常说的经济逻辑,但是它们创造出来的名誉,是有经济价值的。这种威望和名誉,能为你打开各种融资渠道的大门。但如果你把一个好莱坞放进主竞赛,为它创造名誉,图个啥? 


当然,对于好莱坞来说,人家拍了部优秀的电影出来,凭什么不能入选主竞赛?但现实很残酷,它入选了主竞赛,就意味着,另一部可能同等甚至更加优秀,且更加迫切需要这个平台的艺术小片,被拒之门外了。 


而且很可能是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

 

陀:哈哈哈哈哈哈好吧。





·往期回顾·


·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