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尼斯观影日记 | Day 4: 这是自《黑暗骑士》以来最大胆最严肃的漫改电影

小丑陀 陀螺电影 2019-09-08



陀螺 X 威尼斯

Day 4


VLOG Day 3 & 4


在开始无剧透详聊《小丑》之前,先说一下:


今天这篇只会聊这部片,今天看的其它电影都放在明天的观影日记里。


然后今天的福利比较应景,是《小丑》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和男主华昆·菲尼克斯亲笔签名的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官方明信片,关注+分享+发送截图,DC粉丝们不要错过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小丑》吧。



我首先要坦白一个事,就是在看《小丑》之前,我其实对这个电影并不是很看好。主要是因为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作品履历并不能让我对《小丑》有足够高的期待,尽管我还挺喜欢《宿醉》。


但实际上我忽略了一个事,是我在看完《小丑》后发现的,就是《宿醉》团队的编剧克雷格·麦辛在今年写了HBO的剧集《切尔诺贝利》,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6,其实已经证明了屎尿屁喜剧的创作者并不是只能创作低俗喜剧。



其次是因为电影背后的制片团队以及华纳,都跟去年同样在威尼斯举行全球首映的《一个明星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去年《一个明星的诞生》也是华纳主推的奥斯卡候选,布拉德利·库珀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制片;这次《小丑》刚好反过来,是托德·菲利普斯导演,布拉德利·库珀制片。



而有关注我去年威尼斯观影的影迷朋友可能知道,我特别不喜欢《一个明星的诞生》,但当时在威尼斯英语媒体又把这片捧上了天。弄得我有点“威尼斯华纳恐惧症”了。


所以对于《小丑》,我其实之前是很谨慎期待的。


  主竞赛   《小丑》 ★★★★ 


这部《小丑》虽然用了DC漫画的小丑角色,但其实电影中的故事是完全原创的,也就是说两个编剧托德·菲利普斯和斯科特·西尔弗重构了这个经典的漫画反派形象,这个创作过程其实就是最终电影呈现出来的角色研究(Character Study)。

      故事起源     

《小丑》讲述了7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贫富差距悬殊的哥谭市,华昆·菲尼克斯饰演的社会边缘人亚瑟,其工作是扮成小丑以满足不同的客户,比如想要招揽客人的街边商店,或者是想要给病人安排娱乐项目的儿童医院。这份工作工资很低,而且常被人嘲笑和看不起,但亚瑟内心真正想做的是脱口秀喜剧演员,



他非常崇拜每晚电视上“Murray Franklin深夜秀”的主持人Murray Franklin,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亚瑟会幻想有一天能成为嘉宾被邀请到“Murray Franklin深夜秀”,与Murray Franklin同台同框。


但是亚瑟并不是一个正常人,他有某种心理创伤造成的疾病,让他会无法控制的突然大笑,加上他本来就很古怪诡异的性格,使得他身边除了同住的母亲,没有任何愿意接近他的人。



这就是《小丑》故事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剧作将会一步一步把亚瑟推向绝望的深渊。影片中所有发生在亚瑟身上倒霉的不好的悲惨的事件,似乎都是连锁反应下接踵而至的必然。这样创作的最大好处是,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并不会觉得“这人怎么那么倒霉”,也就是说亚瑟身上的悲剧并不会给人一种强行设定的刻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可抗的悲剧感,观众似乎随着人物的黑化也一起被迫坠入绝望和愤怒的情绪旋涡之中。

      深度的角色研究    

而这些接踵而至的事件,如同拼图一样逐渐为我们拼贴出了一个完整立体的“小丑”形象。为什么亚瑟会成为小丑?为什么小丑是这样一个反派?为什么小丑要这样打扮自己?为什么小丑要做出后来在DC宇宙中做出的那些事?


以往我们在看漫改电影时,一个英雄,或者一个反派,都是因为曾经发生了某件事,所以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最偷懒的模式化写作套路。但是《小丑》的两个编剧选择避免去简化“他是谁”的答案,而是用一整部电影来进行角色研究。




这个完整立体且复杂的“小丑”形象,并不是因为某个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若干事件、人物甚至社会背景,所有不可抗的外在作用力,如同打磨一个雕塑一样,一凿一锤,打造出了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的小丑。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看完电影后,在豆瓣微博发了简短的评价,说《小丑》能与《黑暗骑士》媲美。


▲ 饭制《黑暗骑士》海报


我并不是说《小丑》能到达《黑暗骑士》的高度,而是指终于有一部电影能从开创性和深度上跟《黑暗骑士》相提并论,但其实两者又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黑暗骑士》的“深”在于对其核心主题的挖掘,而《小丑》的“深”则是对角色的挖掘。


甚至作为一部漫改商业电影,《小丑》连大场面动作戏都没有,本来以为影片高潮会是小丑策划的一场大规模毁灭戏,结果《小丑》的戏剧高潮是亚瑟终于成为了小丑。



两者之所以能媲美,是因为他们都是在好莱坞商业漫改电影中最大胆严肃最深度的创作。


《黑暗骑士》中曾提到过,硬币的两面,如同正邪一般。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黑暗骑士》是硬币的正面,而《小丑》就是硬币的反面。

      黑暗扭曲的挑衅     

作为硬币的正面,《黑暗骑士》无论再怎么严肃黑暗,但它仍然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其内核仍然是个人英雄的主旋律。而在银币反面的《小丑》则是一黑到底,它也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甚至也有“个人英雄”时刻,但这一切“英雄”式的行为,都是反社会的,都是无政府主义的,都是暴力且疯狂的。



或者这么说,《黑暗骑士》是超级英雄电影,而《小丑》是真正意义上的“反超级英雄”电影,因为托德·菲利普斯把超级英雄电影中所有的套路都反过来拍,我们在其它漫改电影中看过无数次的“英雄如何炼成”,海王蜘蛛侠钢铁侠超人美国队长们在成为英雄之前,经历了层层磨难和考验甚至失去了生命中最心爱的人,


这些正能量和励志的套路,在《小丑》中都被沿用但同时却被“黑化”了。《小丑》中的亚瑟并没有像那些人那么幸运最终成了正派英雄,而他是被一步步拽进了扭曲的深渊,最终成了社会暴动者和犯罪分子们的“超级英雄”。



片中有一场戏,托德·菲利普斯安排了一场小丑被底层市民敬仰的场景,暴动的人们戴着小丑面具围着他欢呼,而小丑跳上车顶,在暴民打砸抢烧的火光之中翩翩起舞,此刻他成为了他们的英雄。



这是非常大胆挑衅的戏,因为这些“暴民”,并不是哥谭市常规的犯罪分子,而是生活在经济萧条和贫富悬殊的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和社会边缘人,他们因为小丑,这个“英雄形象”的出现,从一开始的抗议游行,发展到打砸抢烧的反政府暴动。


这场戏带有一种悲剧感的狂欢式情绪,会让观众看得特别爽。这其实就造成了某种政治性的煽动效果,不管导演是否有意为之,但这挑衅的情绪煽动注定会引起争议。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影评人会说《小丑》比起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会更像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

      顶级的制作     

最后来说说电影其它方面。华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就算在看了预告后已经足够期待了,但是在观影过程中依然被震撼得五体投地,真的是碾压级别的疯魔表演,把一个如此复杂甚至无法被定义的小丑形象完全演活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华昆·菲尼克斯的表演是《小丑》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是他成就了这部电影。




影片技术层面都是华纳砸钱的顶级配置,震撼的配乐出自冰岛大提琴音乐家Hildur Guðnadóttir之手,她曾是去年刚去世的约翰·约翰逊(《曼蒂》、《降临》、《边境杀手》)的合作者。今年她还有部配乐作品,就是HBO那部《切尔诺贝利》,估计是《切尔诺贝利》《宿醉》的编剧克雷格·麦辛推荐给托德·菲利普斯的。


▲ Hildur Guðnadóttir

和Jóhann Jóhannsson(已故)在音乐会上


影片的摄影Lawrence Sher也是来自《宿醉》团队,今年还拍过《哥斯拉2:怪兽之王》,他在《小丑》中的摄影太棒了,每一帧感觉都在洗眼睛。


所以如果华纳公关顺利,感觉《小丑》最终能拿下一大堆奥斯卡提名。


      瑕疵     

吹了一整篇,最后来说不好的地方。


1,

文章开头提到说《小丑》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幕后的关系,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更怀疑这两部片是出自华纳和布拉德利·库珀之间签署的项目开发策略:极具市场噱头的同时能在欧洲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并在颁奖季冲击各项提名和主演的表演奖。两部片都完美符合同一种项目开发策略,也因此两部片有相似的问题。


比如我在昨天的推送中有提到,我最不喜欢冲奥片镜头往演员脸上推,让大家看他们演得有多好。《一个明星的诞生》恨不得把Lady Gaga所有丰富且充满戏剧化的表情都来个大特写,而《小丑》也一样,虽然华昆·菲尼克斯演技逆天,但是镜头仍然会刻意在他脸上多停留几秒,或者具体到某场戏的镜头调度,首选肯定是给华昆·菲尼克斯来个大特写。



这其实在观感上会给人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这种窒息感并不是电影情绪带来的,而是华昆·菲尼克斯的镜头太满了,完全没有给观众呼吸的空间。


2,

然后剧作上有些时候,会出现不太符合逻辑或者特别偶然的设定,感觉就像偷懒一样,明明有那么多警察层层守卫,但小丑还是轻而易举从A点到达B点,没有任何解释。或者小丑刚好出现在某个地方,而警察也刚好出现在这个地方,于是就上演了一场追捕戏。甚至有那么一两场戏,我怀疑是为了展现华昆·菲尼克斯的演技而“定制”,因为从叙事和人物塑造角度来看都是毫无用处的。


当然这样的地方不多,但就那么几场戏还是挺碍眼突兀,到时候肯定会被诟病。


3,

另外,就是这个原创的小丑诞生故事,和DC宇宙,或者具体说,跟蝙蝠侠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在某个重要时刻会显得特别刻意,因为整部片都是关于小丑,但就只有这一场戏,跟小丑毫无关系,其存在仅仅是因为要跟蝙蝠侠故事扯上关系。其实要是在其它漫改电影里面,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正常了,但是《小丑》并不像其它漫改电影,所以当它尝试去做一件其它漫改电影都在做的事时,就反而会有种为了讨好粉丝的违和感。



外媒评价方面真是五花八门各种都有。


差评以Little White Lies为代表,认为这是部相当糟糕的电影,“不过又是《自杀小队》式失败尝试”。时代杂志的影评人则非常讨厌华昆·菲尼克斯在片中的表演。


影片收获的中等评价比较多,比如Indiewire和The Film Stage等媒体都出示了C+到B+不同程度的中评,认为影片极为大胆富有创造力,但同时也有很多严重问题。


绝赞好评集中在英国卫报、好莱坞报道者以及CineVue等媒体,认为《小丑》是自《黑暗骑士》以来最好的漫改电影。



#目前为止主竞赛个人评分


《婚姻故事》★★★★☆

《我控诉》★★★★

《小丑》★★★★

《厄玛》★★★☆

《星际探索》★★★☆

《真相》★★★

《完美候选人》★★☆

《阿德里尤尼萨尼塔市长》★☆






-END-


·往期回顾·

·感谢关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