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鹿特丹总监,为什么连续三年把最高奖给华语电影?
陀螺电影 X 鹿特丹
鹿特丹电影节 特别报道
今日作者 Sherry
今日编辑 车小爷
- 鹿特丹电影节测评 -
离开鹿特丹的最后一天,抓着行李出门时才发现雾蒙蒙的天空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倒是为离别的气氛营造了一丝忧愁的感觉。犹记得那个第一天还在鹿特丹的“De Doelen”电影宫里迷路的电影节小白,如今已然对这座音乐厅的结构了如指掌,完全能够游刃有余地穿行其中,这里更像是我在鹿特丹的第二个家。
正如邮件里说“不过一眨眼的时间我们就到最后一天”,似乎前一秒才刚走出中央车站对扑面而来的电影节的元素感到兴奋和好奇,后一秒就要正式和这座城市的一切说再见。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离开自己平时的舒适圈和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十天的生活好像进入了一个完全真空的地段,生活里只剩下电影,纯粹的也只有电影,日常时间的概念消失了,一头扎进电影院的时候还是白天出来突然发现已是傍晚。
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为人物的悲欢感慨,为故事的起伏动情,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而错愕,无数点滴的情感在一帧帧的影像里累积成私人的记忆拼图。
其实也真的很累,经常回去累得不行了还要写稿,写到凌晨两三点睡几个小时爬起来看第二天的早场更是家常便饭。写影评也绝非易事,时常要去挖掘和剖析自己的情感,更像是在一场体力透支情况下的自我辩白和对抗的比赛。但每当看到喜欢的片子,都会觉得这一天过得很值得。
现在回顾整个电影节,有很多出人意料的欣喜和未能达成的遗憾。也许生活的轨迹就是这样,想要采撷那心仪已久的玫瑰,最后却抱着野花心满意足的离开。
展映影片
三尺
Together Apart
导演: 瞿尤嘉
所属单元:“光明未来”单元(Bright Future )
这是一部十分让人惊喜的短片,结构构思十分精巧,随处可见的弥散在中国家庭里的对话和困境,这次导演的镜头更多的朝向了我们的祖父母和我们父母那辈。
和常见的视角不同的是,故事开始便带我们先入为主地认可了能够轻易观察并理解的人物状态。一个刻意隐瞒爷爷的危机出现了,尽管是善意的谎言,但奶奶和母亲仍旧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在爷爷执意要去看二爷爷的路上,属于这个家庭内部的一场关于回忆,孤独,和解,原谅和爱的故事就此展开。
在影片进行到大半的时候,观众才明白或者说才能够完全确定故事的真相,但其实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导演在开头的对话中就已经暗示过了。
很多场景和情节都让人感动落泪,无论早晚,我们都要迎来和至亲之人的分离,导演没有想要故意去渲染这种绝望无助的情绪,而是透过儿子的佳佳的视角和母亲一起去回顾老照片,“照片再照一遍就是新的了”。
表层上线性叙述却用了一种神奇的现实主义来讲述故事,爷爷总是要去赴那个和二爷爷的聚会的,在熙熙攘攘的公交车上,奶奶靠近爷爷耳边轻语,奶奶终于放下,在那一刻这个普通的家庭完成了真正的团聚与分离。再回想短片的英文名字叫“Together Apart”,不得不佩服导演绝妙的构思。
在结尾时奶奶,母亲和儿子看向不同的方向时,似乎一切如常,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个故事静静完成了它的使命。本片在去年获得了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剧情短片,细腻的情感捕捉,结尾处颇有大师风采的公交车戏份,都让人对这位年轻导演瞿尤嘉之后的作品有所期待,美中不足的是时长为52分钟,如果稍微能够压缩和精简一些就更好了。
寄生虫【黑白版】
Parasite
导演: 奉俊昊
所属单元:“明日之声”单元(Voices)
Main Programme
这次在鹿特丹的Oude Luxor剧院看了黑白版本的《寄生虫》的世界首映,对于之前已经看过两遍《寄生虫》的我来说,情节上的张力已经无法吸引我,所以我特地关注了奉俊昊提到的“texture”(质感)。
黑白质感的《寄生虫》确实更“黑暗”,更残忍,没有了色彩去展现不同的居住环境的反差,那些通过色彩去分析的影评瞬间失去了意义。这座黑白世界里的阶级差距不但没有因为色彩的丢失而被忽视,反而给人的感受更加强烈,残酷的现实让“向上”和“向下”变得愈加意味深长。
黑白的摄影代表了某种冷静克制的观察角度,有时候会发现之前没有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说在半地下室开灯时因为电力不足灯泡微闪之后才亮,还有一些感受是加强的:在漫天的洪水之中的逃离的绝望感,金基泽看到朴社长捂住鼻子时去拿钥匙表情的变化…这一切都在黑白的翻转中给人另一种特别的心理触觉。
▲ 片场照
奉俊昊热爱着经典黑白电影。这不是他第一次制作黑白版本,他曾制作过特别的黑白版本的《母亲》。之后他有了制作黑白版本《寄生虫》的想法,他并不是简单的用技术手段把整部电影变成黑白的,而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重新处理的,
奉俊昊说:“我相信每个人对这个版本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所有角色看起来都更加凄美,并且在家庭居住的三个不同空间(带有所有灰色阴影)之间的区别甚至更加明显。”希望等黑白版本出来的时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来对比看看,肯定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
特殊演员
スペシャルアクターズ
导演:上田慎一郎
所属单元:Voice Rotterdämmerung
这是一部温情而幽默的日本电影,故事从想要做演员不断去试镜但是患有紧张情绪障碍的男主晕倒开始,他偶遇了弟弟并加入了一家能够帮助别人解决各种问题的特殊演员公司,一天他们接到了一份特殊的请求,一个年轻的女孩要求他们摧毁一个邪教组织并救出执迷不悟的姐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他的紧张症状也慢慢的消失了,但没想到这一切居然……结尾的反转十分有趣,可谓是整部影片的灵魂。
这是一部适合和朋友家人一起观看的电影,非常日式,片中的很多小细节也很不错,不断挤压的“放松球”,各种夸张又自然的台词,表演时用的道具刀,被称作“低配版染谷将太”的男主害羞又勇敢的样子特别可爱。本片的导演是上田慎一郎,作品有《摄影机不要停》,还有多部短片曾在电影节上获奖。
我们俩
Deux
导演: 菲利波·梅内盖蒂
所属单元:Voices : Limelight(聚光灯)
这大概是在鹿特丹电影节里看到的最喜欢的片子之一了。故事从Madeleine和Nina打算从法国搬去罗马的计划开始,影片很自然地创造了一个可以预见的危机,属于这个少数群体常见的那种,其中一方无法对周围亲人坦诚相待而引发的危机。
而且当这对老年情侣刚好住在对门的时候,整个故事就变得更加有趣起来。危机失控后的结果让Nina始料未及,定居于罗马的计划也被暂时搁置。面对就住在对面的爱人,她只能在自己门后的猫眼默默的观察着一切。最开始怕被发现的她逐渐因为担心和无法抑制的思念开始偷偷进入对面的房间,面对Madleine的儿女,她也没了直接向他们坦白的勇气,变成了“可悲”的Nina,这与跨过门的隐喻和处境置换都是很巧妙的设定,门在本片中也起到了很多次重要的作用。
Nina由德国传奇女星巴巴拉·苏科瓦扮演,她曾获得过戛纳和威尼斯最佳女主角,代表作品《罗拉》,《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等,女儿则由曾在《监护风云》和《同义词》中有过精彩表现的蕾雅·德吕盖扮演。
▲ 巴巴拉·苏科瓦
影片中一首很重要的配乐是《修女也疯狂》中“I will follow him”的意大利语版本“Chariot”,由Betty Curtis演唱,在看影片中脑子里想的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没想到歌词也有翻山越岭去跟随你这样的意向,对爱的感知和理解不分国界。
人生轨道
A Linha
导演: Ricardo Laganaro
所属单元:VR单元
也专门挑了电影节结束的前一天去体验了一下在威尼斯错过的VR《人生轨道》,这部VR获得了去年威尼斯电影节VR电影单元最佳VR体验奖,更是早早的在正式开票后几乎所有场次都被订光。非常温暖精致的画风,小小的故事充满着哲思,配乐活泼轻快。
不单单只是观看,还有手柄让观众参与互动,其中需要两次蹲下和两次向下拽开启动的开关,还有很多类似转动把手和拧开关的设定,感觉十分真实。人生不是在重复,是在一次次既定轨道的骑行中慢慢找到自我和爱。
大师课
在大师课上,奉俊昊和大家分享了制作黑白版本寄生虫的想法,还有一些他过往创作时的心态和经历,他本人非常幽默风趣而且反应极快,总是能用一种逗笑全场的方式机智回答问题,也经常说着说着就从英语直接切换到韩语,无缝衔接。
奉俊昊是鹿特丹电影节的老朋友,他的多部作品曾在IFFR展映,其中包括:2001年《绑架门口狗》,2003年《杀人回忆》,2007年《汉江怪物》,2010年《母亲》。
当被观众问道为什么要带着黑白版本的《寄生虫》来鹿特丹电影节做世界首映,他笑着说因为我爱这个电影节!
大师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奉俊昊之外,还请来了霍华德·肖Howard Shore。他是20世纪和21世纪最重要的电影作曲家之一。
▲ 霍华德·肖
在1970年代后期,他凭借大卫·柯南伯格的恐怖惊悚片《苍蝇》,《录像带》,《裸午餐》的创作而大获成功。凭借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的乐谱,他确定了J. R. R. Tolkien的《中土世界》的声音,世代相传。他还为诸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和马丁·斯科塞斯的《无家可归》《飞行家》《雨果》和《纽约黑帮》等经典音乐作曲。他的作品种类繁多,种类繁多,包括90多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此外,他还被称为古典音乐和歌剧的指挥和作曲家。他曾获得四项奥斯卡提名,获得三项奥斯卡提名,并获得了加拿大著名的勋章。
多面鹿特丹
当然IFFR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Kids Only“,是针对儿童和其父母举办的,通过为电影场景创建自己的配乐来学习音乐和声音如何影响图像的含义。
还有VPRO Preview和Review,能够在这两天内选择一天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一点半连续不间断地在影院里观看不同·的电影。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还有很多声音或装置艺术在被安排的场馆里静静等待着你。
▲ 观众排行表 Audience Awards
还记得第一篇推送里谈到的公共场放映时会发的观众评价表吗,就是为了选出这个观众奖。我记得在黑白《寄生虫》没有放映之前,《基督圣体》一直占据着第一的位置,看来寄生虫的力量真的席卷全球了…
鹿特丹的影像图书馆(Video Library)做得很不错,有位于四楼的实体机房,而且媒体和产业人士也可以用自己的电脑在电影节期间看到那些被创作者授权上传的影片。
那么在有资源的情况下,是愿意用电脑看更多的片子,还是去电影院里好好地看这部电影?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于现在流媒体的态度,有些人对设备的要求不高,认为一个人观影比较轻松自在,可以随时暂停回看,有些人坚持在影院中观影,认为这种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电影完成的一部分,电影院里的氛围和其他观众的反应都很重要。这些想法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决于不同观众的取舍和喜好。
另外,鹿特丹电影节的手机App真的很好用,简直就是排片神器 ,可以收藏喜欢的电影,也可以点感兴趣的电影的日历,之后直接会在“Agenda”(日程)里面显示,就是拯救我这种纠结加强迫症人的终极福利。而且鹿特丹的影院里面座位都很舒服,隔排之间距离很大,看电影时可以真正的放松身心。
在鹿特丹,媒体,影评人和观众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影迷们只是不断的盯着手机屏幕看自己的日程, 然后穿梭在市中心不同的电影院和剧院里。对于他们来说,这真的是一个持续十天的节日,在放学或下班后去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在Q&A里向主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在放映结束后朋友热烈的讨论。
展映主会场De Doelen像电影节宇宙的中心,你可以在一楼吃饭喝酒,在二楼看电影,在三楼的开放空间安排采访,在四楼见Professionals或是戴上耳机躲在图书馆里看一整天的片子。来参加的电影节的导演和制作团队们都没有很大的架子,大家都是来和观众们学习和交流的,每一位接收采访的主创都很谦虚真诚。这里更像是一个永远保持着创造者心态的舞台,鼓励创新和传承,会不断邀请从鹿特丹走出去成名的导演回来分享,也会不断的提携有才华的新人导演。
记得《她房间里的云》拿金虎奖的那个晚上,大家在De Doelen外面兴奋的抽烟聊天,正好偶遇了电影节的总监Bero Beyer出来向我们借打火机,今年也是他做总监的最后一年,我打趣问他是不是鹿特丹特别喜欢华语片,他说没办法,谁让你们的片子每年都很好呢。
▲ 华语电影《她房间里的云》获得今年最高奖
嗯,是的,好的电影不分国界,电影艺术被创造者分享,被观众感知的这种幸福感是永恒的。那么2020年的鹿特丹电影节系列就结束了,但陀螺电影陪伴大家的观影之旅不会结束,希望大家喜欢我们这几次的推送,两周后柏林见!
-END-
往期回顾
·鹿特丹电影节 系列报道·
·2020电影节展望·
·感谢关注·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陀螺打赏鼓励作者吧~
陀螺会转给每篇文章的作者/译者,
谢谢所有作者的出色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