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 代 废 物 青 年 图 鉴 (并不
今日作者 王金角 今日编辑 车小爷
低成本的拧巴和挣扎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呢喃核电影
对大多数人来讲,城市的日常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不是夜晚蝙蝠侠的立交桥大场面,市中心的房租和北京二环般水涨船高,坐拥步行至高档酒吧餐厅笙歌的机会不是人人负担得起。而每一个“社畜”普通的青年,都在每天晚高峰挤进破烂不堪,夹杂着尿味儿和啤酒味儿的地铁蓝线红线,半小时内回到城市边缘房租便宜些更有社区感的合租房里。打开一罐啤酒,瘫在沙发上,一边刷着约会软件,和室友吐槽着自己的工作,一边结束重复的一天。
网飞的小成本自制系列剧 Easy《随性》背景设在真实的芝加哥,每集都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
也许在2016年开播的时候不是收视率最高的,但在因为疫情隔离,连社畜的短暂吃汉堡、去酒吧的快乐都无法享受的当下。剧中日常的不能再日常,取景设置就在芝加哥一些知名年轻社区楼下的剧情,看起来也无比令人想念。
和纽约这个移民大熔炉一样,芝加哥的种族构成非常多样,但也更为微妙——
有富人聚居买房建立家庭的中年社区,有枪林弹雨帮派械斗的非裔社区,有文青女权独立艺术家一起谈笑风生的社区,还有生龙活虎的大学生整日轰趴的社区...
各个社区纷杂林立,不同背景的人们都遇到不同的苦恼,是贫是富,是底层挣扎,总有一款适合你。
七年之痒的婚姻危机夫妇,为了找寻新鲜感开始实践开放式婚姻。
在酒吧和陌生人一夜笙箫,回家面对丈夫平凡的鼾声👇
也有追赶当下精酿啤酒潮流,和发小自家后院开启了非法地下酿酒作坊的Dave Franco。
他和哥们儿一起创业做生意总归要遇到分钱不均,分工争吵,理念不合的困境👇
和每一个平凡女生一样,这位女主角在摇滚演出遇到酷炫的陌生短发朋克女孩,难免不为之倾倒。
她迷恋她的疯狂生活方式,甚至被掰弯。为了能变得更“酷”,也要生硬跟着她吃素食,骑单车环保出行,一起在街上宣传动物保护的传单👇
还有这些坐拥大房子的富裕业主中产联盟,一个丢失的网购快递就能牵动整个街区的神经。
调取监控,四处追踪,轮流值班观察社区的风吹草动在群里更新,甚至无中生有的报警,到讨论网购的道德感,到是否要shop local支持本地小本生意的讨论。似乎都是有钱富裕白人的闲的没事干的烦恼👇
毕竟十几分钟之隔的南部黑人社区,还有着每天为生计发愁,想自己靠小本生意挣钱的街头混混黑人小伙儿。
他决定批发了一些荧光棒和小玩具去芝加哥城中心千禧公园售卖,挣了点小钱就去俱乐部挥霍,生意也不幸被城管全盘端掉,悲剧结局👇
在家偷偷和男友尝禁果的高中生被父母抓了个正着,为了严格教育孩子决定强迫她每周去教堂接受上帝洗礼。在富裕家庭长大青春期少女却因此爱上了教会的慈善理念,决定把父母给自己的积攒的大学学费基金全捐给教堂,并请街头的流浪汉来家里吃饭洗澡,把父母的高级衣服都捐给了他们。
父母得知之后当然是大骂一顿,迷惑的女孩怀疑起父母假意的信仰是否一文不值,同时也发现而捐出去的几万美元并没有真正落实给需要的人,而是被神父用来修缮教堂。在全民信仰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在宗教家庭,周日做礼拜,而自我理念觉醒后,太多人选择不再相信上帝👇
或者你和我和安妮一样,是个大龄单身文艺女青年。在软件上左划右划,前往酒吧、咖啡厅、演出现场、公园,赴上一次次有头没尾的约会,变得有些疲倦。
安妮最终决定实验“30天约会计划“,答应每一个在软件上约她出来的陌生人。兜了一大圈儿,才发现真实生活中每天上班对他微笑的男同事,才是一直错过的心上人👇
这部剧真实的甚至有些剧情老套,每一集的事情都让人觉得"I can do better than that"。取景和好莱坞的城市剧搭影棚不一样,都是实打实的芝加哥社区的酒吧、超市、饭店,让充斥着大量松散对话的看剧过程变得更有趣,让我这个文青+假酒鬼+演出爱好者+影迷不停辨认出常去的地点。
著名的嬉皮本地咖啡店+酒吧dark matter。
网红区的brunch店。
著名的鸡尾酒小酒吧Lost Lake, 每次路过门口都排着长队。
在Logan Square的书店,Neil Young来签售的时候我还有幸赶上一次。
一共推出了三季的《随性》,在播出时并没有大受欢迎,恨它的人被批为cliche过于老生常谈的剧情。
如果国内当代青年的共享烦恼是工作加班、催婚、买房、吸猫,美国则是所谓白左的都市嬉皮懒骨头,女权、素食、环保、支持本地生意、酿酒、性开放、反抗精英主义,
剧中人物不停地唠叨谈论自己的成年人崩溃瞬间,在随性的平淡故事里都反映的淋漓尽致。所以爱它的人却很爱这些平淡生活里的刺,真实得扎心。
如果你也喜欢这种大量对白,专注人物自我内心挣扎二十年,剧情平淡甚至毫无波澜的电影类型。那我们就来接着谈谈独立电影届近些年大热的流派Mumblecore, 呢喃核。
这个独立电影的流派,一直在默默影响着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另外一个文青标配优秀A24电影公司,也能一直看到呢喃核的影子。
虽然流派名字听着些许晦涩,《爱在》三部曲,理论上也符合呢喃核的定义。另一位代表导演之一格蕾塔·葛韦格,近年大热的《伯德小姐》《小妇人》《弗朗西斯·哈》的女导演当年就是拍碎碎念的呢喃核走红的。
从 2006 年的《弗朗西斯·哈》、2007 年《爱的阶梯》及 2008 年联合执导的《夜晚与周末》,格蕾塔一连3部与同为呢喃核圈子的导演乔·斯万博格合作,没错,乔就是《随性》的导演加编剧。她的现男友,诺亚·鲍姆巴赫去年的奥斯卡影片《婚姻故事》情绪的对话就能看出非常重的呢喃核自我表达痕迹。
21世纪初,呢喃核最初的发展,设备简陋粗糙,都是用手持DV拍摄的,剧本也没有,都是有个故事大纲就让演员(通常是自己的室友朋友)上,自家厨房一个对话就能拍一部画面摇晃。
高度写实+极低成本+即兴创作的lo-fi电影,剧情对话通常讲述年轻人的感情迷茫,事业迷茫,或者感情人生双迷茫的故事,场景则通常是客厅和厨房,就像深夜喝醉了的一群朋友纷纷敞露心扉。
这些非主流的电影制作手法,全都成为了呢喃核的特色,也能解释为什么这一流派的导演都高产似母猪了,一年拍6部,完全不是问题。
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小人物奋斗-挫折-成功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核的套路不同,呢喃核电影剧情从来都不追求节奏感和严格的剧本,最初的电影都是用非专业演员来演。
真实得就像你身边的朋友,给你讲述怎么失业,怎么被男友抛弃,怎么交不起房租的狗血故事。看不下去的人也是被这种“闷感”劝退。
这样看来,赵宝刚拍的《奋斗》《家的N次方》《我的青春谁做主》抛开一些青春剧和专业演员的俗套,“心碎乌托邦”的20多岁的无病呻吟就很有呢喃核的精神。
看过《弗朗西斯·哈》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一个普通的文艺女青年揣着梦想,心比天高,而银行卡余额却为负。一地鸡毛的生活——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和闺蜜闹翻,男友也离开的窘境。谁还没经历过那个被生活一巴掌扇醒,咬着被角默默掉眼泪,还不敢让合租室友听见的糟糕夜晚呢?
另一部呢喃核的开山鼻祖片《哈哈笑》,豆瓣只有71人点了看过。安德鲁·布加尔斯基把年轻人之间的疏离、尴尬干用对话真实展现出来。他后来拍的《彼此欣赏》(Mutual Appreciation)可看性多了一些,在此不剧透,当然也无剧可透。
马克·杜普拉斯和杰伊·杜普拉斯导演两兄弟在上个十年也参与了不少呢喃核名片儿的制作,《肥大的椅子》《患难兄弟情》都是值得看的两部闲聊片儿。
后来他俩顺水推舟,和网飞合作拍了小成本优秀恐怖片《林中怪人》连续两部,只有两个演员的小成本恐怖片,但看了着实让你后背发毛。
另外一些呢喃核入门级别片单:
《疯狂二十年华》《乔希》
《嘴巴上的吻》《艺术史》《纸袋头》
相信能看进去的观众就能逐渐它的魅力,呢喃核绝对不只是不只是一群颓废青年坐在一起闲聊的电影,和成长电影(coming of age)有相似的主题,但内核绝对不同。
孤独感可以复刻,欲望的挣扎也都有迹可循。导演从不给主角设定一个冲破迷茫的成功轨迹,结局也不是皆大欢喜。这种电影也和生活一样,观影人总是知道,这个城市每天都有人失业,每天也有人失恋,最后他们都会没事的,这些碎碎念细枝末节的感受也从来都不是一文不值。
如果找个最合适的描述来形容看过呢喃核电影的感受,那一定是朴树在2000年的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那句:
“都会好的,总会有的,那些风雨,还有阴霾。关于未来,就请你坦然,不要离开。”
-END-
往期回顾
《乱世佳人》根本没有被禁
都2033年了,你依然在被割韭菜
都2020年了,我还在想念赤名莉香
这部美版《蓝色大门》里,最闪耀的却是异性情感
她在美国反女权
· 感谢关注 ·
陀螺电影
豆瓣 | 陀螺凡达可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 陀螺电影
B站 | 陀螺电影
知乎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 陀螺电影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陀螺打赏鼓励作者吧~
陀螺会转给每篇文章的作者/译者,
谢谢所有作者的出色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