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他能靠「黄片」拿下金熊奖?

陈思航 陀螺电影 2022-05-10



回复后台关键字“野名”



今年的金熊奖得主是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他那部惊人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无疑是实至名归。


无论是从形式探索、主题深度还是社会关照,都是当之无愧的金熊级别。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海报


当然,相较于拍摄过《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克里斯蒂安·蒙吉或是以《无医可靠》闻名的克里斯提·普优这些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或许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


但是,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老将中,他是最早偏离极简或看似粗粝的现实主义,开始激进形式探索的创作者之一。


/《四月三周两天》《毕业会考》《无医可靠》海报


陀螺在上周日的文章里援引了这届柏林主竞赛的小标题——“重塑电影形式”,用这个标题来形容拉杜·裘德最近的作品,实在太合适不过了。


他这次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可以说是他近年来形式探索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既有静物影像与口述历史的结合(《死去的国度》),也有不同层次影像的相互参照(《野名留名又如何》)。


/ 拉杜·裘德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哪部影片里,拉杜·裘德都没有止步于纯粹的形式探索,他总能以颇为有趣的方式,注入关于罗马尼亚的历史境况与社会现实的探讨,这也是内在于这些作品的、新浪潮式的历史感与现代性。


今天要探讨的这部《野名留史又如何》(„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同样集合了拉杜·裘德的一系列创作优势。


暂且看不到新作的观众,可以从这部电影起步,体认拉杜·裘德的影像魅力。


这部影片的片名出自罗马尼亚四十年代独裁者安东内斯库的语录,直译为“我不在乎后人是否将我们视作野蛮人”。


/《野名留史又如何》海报


至于现有的“野名”式译名是否贴切在此不议,但至少它可以像“暧暧内含光”这类近似于既有文本的译名一样,让知情者在不知情者不慎读成“暖暖”时,获得一种唯我识字的愉悦感。


《野名留史又如何》聚焦于1941年的敖德萨大屠杀,这场针对犹太人的屠杀,正是在上述的独裁者安东内斯库的统治下发生的。


他在二战期间加入轴心国阵营,实施铁腕统治。当时的大屠杀导致数万人死于枪击以及贫民窟的恶劣环境。


影片中的女主角是玛丽安娜·马林,她试图以露天戏剧的方式搬演这场屠杀,从而让罗马尼亚人铭记这场历史事实。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但在排演的过程中,她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合作者的不配合、男友的不理解,甚至还有观众的麻木。


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影片从诸多层次探讨着大屠杀的主题。包括屠杀本身、艺术作品“搬演”屠杀的方式,以及公众看待屠杀的态度。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这种创作模式,令人想起戈达尔在创作中期拍摄的一系列政治现代主义电影,戈达尔在《东风》《斗争等意大利》等作品十分强调“前电影”的内容,


也就是影像生成、创作过程的现实,这与在电影内部探索电影本体的“元电影”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东风》海报


不过,拉杜·裘德的作品显然要比戈达尔更为亲民,因为他采用了一种相对平实诙谐的创作形态。


当然,这种创作形态的意义也内在于影片的表意,当他影片中的创作者玛丽安娜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时,他其实也是在用一种嵌套的方式予以自嘲。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首先,搬演屠杀是否有意义?


诚如影片中援引的马克思评述黑格尔的名句:“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当然,马克思的原句探索的是历史进程中的复沓,而在这部影片里,它以一种错位的方式,指涉着屠杀与“搬演屠杀”的错位。


虽然屠杀本身令人触目惊心,但当玛丽安娜试图用一部搬演式的艺术作品重现屠杀的时候,时常会迸发出让我们忍俊不禁、尴尬无语的时刻。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影片中甚至使用了许多同构的元素,反复暗示着文本与实践的错位。


譬如影片的主角玛丽安娜·马林并不是那位罗马尼亚的同名诗人,她甚至在影片的开始,就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将这一事实告诉了观众。


而当玛丽安娜与男友在观看电视上放映的、罗马尼亚历史剧导演塞尔玖· 尼古拉耶斯库的《镜子》时,男友问道:难道《镜子》不是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吗?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更为显著的错位,也展现在影片中的主角对待其他材质、其他文本的方式之中。


玛丽安娜揶揄着尼古拉耶斯库的历史剧,评述着纪录片的黑白片段,朗诵着小说作品乃至汉娜·阿仑特的文本。我们也看到了一系列“批注”、重读与反思。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那么,玛丽安娜的露天戏剧,甚至是拉杜·裘德的电影作品,不也是这些文本中的一部分吗?


当玛丽安娜处理历史素材的时候,她遭遇了一系列接受层面的问题,当观众无法以她认可的方式针对文本作出反应的时候,她便感到焦躁不安:“为什么观众会在犹太人被烧死的时候发笑呢?”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她难于理解公众的反应。


正如她难于协调一系列观点上的分歧。


当男友在面对屠杀问题时提及共产主义的时候,她指责他是“淡化屠杀的相对主义者”。


当演员斥责她是“极端现实主义”的时候,另一位剧组成员便用“历史虚无主义”来反驳。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一系列的“主义”成为了这些罗马尼亚人的分歧,以及论战的武器。


在这样的分歧之中,“屠杀电影”的内核显得虚无,因为在不同的发声者那里,屠杀完全可以代表着类似的含义。


在影片中,玛丽安娜与露天戏剧投资人莫维拉爆发了一场争论,对方略带轻蔑地说道:“当好人一定很轻松吧?


坐在沙发上抽着烟,谴责着敖德萨大屠杀……”


莫维拉当然代表着一种否认历史的立场,但他也代表着玛丽安娜“伸张正义”时面对的困境——可能无人理解、无人支持,甚至遭到误解,或许拉杜·裘德的作品也是如此。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他不仅抛出了一位试图重现大屠杀的创作者的窘境,也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如今我们该如何书写屠杀?”


影片中还有一组有趣的同构:如果屠杀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倾轧,那么在玛丽安娜的创作困境中,她同样遭遇了一系列性别麻烦,即便她已经是在当代语境中甚为先锋的女性。


她不仅在创作时遭遇了男性的侮辱,甚至在私人场域中,也受到了不负责任的男友的伤害。


大屠杀的议题联结着创作困境,创作困境也联结着性别困境。


/《野名留史又如何》剧照


在拉杜·裘德的新作《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中,他也将性别议题的观照,嵌入了形式与历史探索的网络之中。


拉杜·裘德总是想要表达很多东西,所以他必须采用这种极繁主义的形式。


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总能成功驾驭这些繁复的形式创意与饱满的主题元素。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剧照


他反复地回望着历史,也不断地反思着自己的创作,而他的作品便是综括了这一切思考的成果。


拉杜·裘德的深度,不仅在于其历史反思,也在于他对“反思历史”之方式的反思。





/THE END







爆肝柏林电影节,15部必看佳作帮你选好


柏林Day5|一个女教师的性爱视频泄露之后


柏林Day4|这部华语片,猛到所有人惊掉下巴


柏林Day3|《烧女图》导演也拍了个穿越找妈妈的故事


柏林Day2|滨口龙介,日系新晋魔法师


柏林Day1|洪常秀说,男人无用且自大


Day 0|柏林电影节,终于要开始了







 关掉打赏,请多点

「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