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次上影节,我一定这么做

Annihilator 陀螺电影 2022-06-29


片单差劲、开票故障、天价内部渠道黄牛票…...刚刚收官不到2天的上海电影节,无疑是近年来最为糟心的一届。


但对于我来说,这却是目前为止我排片最密、看片最多的一届上影节,总计看了42部展映作品,在分散在全上海各处的展映影院不停转场。



接下来就以我个人的视角与观影感受出发,从展映作品和展映影院两个方面,对本次上海电影节做一个总结。


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能是大家在明年以及之后的上海电影节,可以用上的一些信息,比如每个影院选哪个区域座位最合适,抢票小贴士,排片、转场、抢票、收出换票的心得教训等等。



第一部分:

最喜爱的展映作品Top7

No.1《美好的五月》

★★★★★

Day1,12:00,FANCL艺海剧院


虽然今年所展映几位大师看似不如去年的费里尼、前年的布列松和安哲那样咖位重磅,但仍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今年,我在“向大师致敬”单元中看了十二部展映作品,邂逅了克里斯·马克和筱田正浩这两个此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但日后很可能将会成为我的“本命导演”的电影大师,他们的每一部作品对我来说都是疲累转场后的一次小惊喜。


《美好的五月》正是这样一部惊喜之作,非常适合作为上影节之旅的开篇。


/ 《美好的五月》剧照


马克和他的摄影师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走访各类居民,从服装零售店老板到工厂主,再到一对即将离别的情侣,在五月明媚的阳光下,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电影的镜头下串联。


作为法国“真实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美好的五月》最大的特点却不是“真实”,而是“美”。


克里斯·马克不是怀斯曼那样冷静而不动声色的观察者,他有着一双幽默可爱的孩童的眼镜,在故作严肃的提问中,镜头却移开视线,去捕捉一只在衣服上爬动的蜘蛛、一只猫或一只猫头鹰。


从开场俯瞰广场上走动的人的倒影的镜头开始,我便深陷其中,仿佛不是置身于漆黑的电影院,而是进入了发光的银幕,进入了1962年的巴黎的美好的五月。


/ 《美好的五月》剧照


正如片头的字幕卡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五月》是想“献给快乐的大多数”——除了最后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镜头终于不再自由地徘徊于街道与房屋中,而是走进了监狱,凝视铁窗,在一片黑暗中呈现着囚犯们的窃窃私语。


“只有当监狱不复存在,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这句宣言仿佛是对六年后五月风暴的一次预告。

No.2《引见》

★★★★★

Day3,8:30,大光明电影院


《你自己与你所有》之后的洪常秀作品,往日外露的结构把戏逐渐隐入文本的深层,仅在“小荷才露尖尖角”式地展示出一些由相似的动作/独白组成的微妙的标识符,提示着时间的颠倒和空间的模糊。剩下的是松散简洁到近乎抽象的日常情境,令人回味无穷。


正因如此,洪常秀的电影的“电波”频带越发狭窄,喜欢的人依旧会喜欢,不喜欢的人依旧咬牙切齿无比痛恨,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作品也能在柏林主竞赛拿下最佳剧本奖?”到怀疑人生。


而对于我来说,在上影节第三天起个大早,以全中国首批大银幕观众的身份来观看这样一部简单又丰富的作品,是身为影迷最大的幸福。


No.3《弗兰西斯卡》

‍‍

★★★★☆

Day8,12:00,美琪大戏院


这部奥利维拉代表作的4K修复版是我今年上海电影节最大的期待之一。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便一直想看,但当时的网络资源只有DVD版和HDTV版,前者画质糊到难以接受,后者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新修复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又进入了漫长的等待资源流出的过程,没想到资源没等到,上影节倒是将其作为展映作品引进了上海的大银幕中。


/ 《弗兰西斯卡》剧照


《弗兰西斯卡》隶属于“被咒之爱”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四部曲共享的“爱情之死”的主题,奥利维拉日后又将在伟大的作品《亚伯拉罕山谷》中再次不厌其烦地重复。


精致的布景、静止镜头内富有生命力的空间视觉设计、对白的文学性和音乐性,这些是《弗兰西斯卡》的主要优点,但不是全部。自开场的第一次对白起,一种超验的“重复”就贯穿于整部电影的对白设计中。


/ 《弗兰西斯卡》剧照


奥利维拉总是重复两遍对白,在对白完成后,切换摄影机的角度或者运动方式,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再次观察同样的场景、人物和事件。


关于这部电影,法国电影评论杂志《电影手册》当时的主编塞尔日·达内曾就其中内容和手法撰写过一篇详细的影评。


这里是葡萄牙语机翻中译版的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623376/


No.4《堤》

★★★★☆

Day1,15:30,FANCL艺海剧院


《堤》是克里斯·马克少有的具有较强叙事性的作品之一。


它提醒着我们马克除了纪录片大师之外的另一个身份:法国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导演。马克的电影与同属左岸派的雷乃或杜拉斯一样,尤其侧重电影的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 克里斯·马克


《堤》的全片几乎完全由静止帧按照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断切换来完成故事的讲述,仿佛一册美丽的黑白摄影集,而牵动着翻页的,则正是背景的音乐和旁白。


在帧与帧之间的叠化或跳切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剪辑对于画面如此强大的“缝合”力量,将静止的影响碎片们在电影的时间线上连接,产生冲动的情绪和张力,这在由二十四分之一秒速率滚动的“动态电影”中反而是很难察觉的。


/ 《堤》剧照


在其中一个镜头中,床头熟睡女人的脸庞在反复的叠化中逐渐地开始具有运动的力量,而后伴随着影像动能的苏醒,女人也真正“醒来”,电影由静止变为动态,完全是神迹般的年度影像时刻。


这不是“PPT”,这是最为纯粹的电影。


特别提及:


《西伯利亚来信》★★★★+

Day4,15:30,百丽宫长宁来福士广场店

《第五等级》★★★★

Day7,10:45,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


这两部由克里斯·马克拍摄的纪录片作品,同样由声音与画面的配合与共振来完成影像的叙事与美学构建。


它们恰好可以作为对比的素材:前者是马克对世界上最为偏僻的人类聚居地,西伯利亚高原上的风土人情的民族志速写,美丽的胶片影像中透着古老、原始的自然之力;


/《西伯利亚来信》海报


而后者则是从二十世纪末的信息科技风暴中,通过一部电子游戏回望二战时的日本冲绳,DV的高糊画质中充斥着坏损的图像、廉价的特技和操作系统界面,但却并未因此而显得陈旧,反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时髦视觉效果。


另外一个明显的区别是,《西伯利亚来信》是一部洋溢着愉悦之情的作品,饱含轻松的幽默感,每一章节的起笔都是“我从西比利亚给你写信”,就像是一张张远方寄来的明信片,通过阅读它们,马克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西伯利亚之旅;


而《第五等级》的基调却是无比忧郁和悲伤的,压抑黯淡的影调和巨大的像素块透着一种怀旧的虚无主义氛围。


/《第五等级》海报


它熟练地调用着各种媒介的素材,将世纪末与二战前后两个相隔已久的时空通过电影重新嫁接,并通过纪录与虚构叙事的模糊界限,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冲绳之恋”。

No.5《长枪权三》

★★★★☆

Day1,20:50,SFC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看的第一部筱田正浩,完全是意外之喜。


空间和摄影机运动安排之精准,场面调度力量之强,几乎将我震趴。


从故事上看,既处于日本新浪潮导演一贯的性、爱与死亡的母题选择趋势中,同时也是沟口健二《近松物语》的升级版,惊心动魄地刻画了一段受到封建社会伦理所禁忌的、基于两性生理本能的爱欲,只不过将背景从庶民阶级换成了下层武士阶级。


/ 《长枪权三》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筱田虽然用极为冰冷克制的视角和不近人情的叙事速度来呈现这一段悲剧,但他仍然通过各种暗示点出了武士道与茶道的承继关系,以及二者中残忍可怖的一面,表明了自己批判的立场。


在影片的结尾,由筱田的妻子(也是他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岩下志麻饰演的被杀之妻的女儿正对着镜头,一板一眼地机械地进行着茶道中的标准品茶动作。


从这种冰冷空洞的礼节式动作中,我们窥见了茶道与武士道对人性的残杀。


特别提及:

《心中天网岛》★★★★☆ 

Day8,18:30,SFC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干涸的湖》★★★★ 

Day6,13:00,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

《暗杀》★★★★ 

Day7,13:00,沪北电影院


这次“向大师致敬”单元的筱田正浩作品,除了不太喜欢的《孤苦盲女阿玲》和没找到机会看的《写乐》,其余的作品都是水准之作。


在日本新浪潮突飞猛进的电影观念更新中,筱田正浩也在自己的作品中颇具实验精神地尝试了许多新的技法。


《心中天网岛》中化用日本净琉璃木偶戏的艺术形式,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生成了一种奇诡的、独属于日本文化语境中的表现主义风格,强调视听的形式感和叙事的间离感,而其利用舞台化的布景装置参与叙事和表达,又颇有后来铃木清顺的大正三部曲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解构力量。


/《心中天网岛》海报


《干涸的湖》由寺山修司编剧,与寺山自己所执导的《抛掉书本上街去》一样瞄准了日本当时的学生运动,从各个人物切入,描述了人物间复杂的爱恨与欲望,隐晦地揭示出了即使是最高端的口号也完全是由最低端的人类本能所驱动的,对左翼运动的道德正义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干涸的湖》海报


《暗杀》则像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在叙事结构上进行创新,将各个人物的闪回主观视角叠加,试图从众人的记忆中拼凑出一个被杀武士的完整面貌。


/《暗杀》海报


在这三部作品中,筱田正浩展现了出色的影像掌控能力,《心中天网岛》4:3画幅的形式化构图美学,《暗杀》与《干涸的湖》宽银幕运动镜头的场面调度系统,都落实得严整又完美,几乎从不出错。

No.6《末路狂花》

★★★★☆

Day9,9:00,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


电影经常错误地被认为是一种静止的、固态的艺术,尤其是当我们“事后”回望并评价它的时候。然而,电影不是一幅只用一个眼眶就可以容纳的画,也不是一只手掌就可以触摸的雕塑。


电影是时间,是流动的、不可把握的时间,一个半小时、两小时、四小时、七小时、十三小时的漫长时间。


是的,一部电影是漫长的!把人一生醒着的所有时间加起来,平均只有四十万小时左右,也就是说看过一万部电影的人,已经用了一辈子二十分之一的时间看电影。


/《末路狂花》剧照


但电影又是以秒、甚至帧(二十四分之一秒)为最小尺度被建造的,影像逐帧滚动,才形成运动的视觉;


感官体验逐秒累加,才堆积成我们每时每刻对电影的感受。每每直到最后一个镜头落幅,黑幕升起,名为“电影”的整体才真正显现出其面貌;


但这又是只存在于观众脑海中的幻象,因为构成整体的每一秒如今都已经消失在流去的时间里,或至少凝固成为了记忆。


/《末路狂花》剧照


我们“看”电影,没错;但电影是抓不住的,不应该使用一个有着瞬间性意味的动词。更准确的词语是“经历”,是“进入”。


因此不难理解的是,在评价一部电影时,“渐入佳境”永远不会成为过时的语汇。


而对于《末路狂花》,对于这样一部邀请观众跟随着角色在真正的地理空间跨度中游历的公路电影而言,它甚至是最贴切的形容词。


/《末路狂花》剧照


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定给《末路狂花》五星的呢?开场的吉他与萨克斯风,大峡谷烟尘滚滚的空镜头上字幕不断切换,身心很快沉入其中。


在这空旷寂寥的景色深处一定隐藏着什么暗示,但潜意识里却觉得那并不是负面的征兆,尽管配乐的和弦不断下沉。


当写着Hans Zimmer的白色字体显现在银幕上时,我很震惊,对他的印象基本停留在诺兰电影中的管弦乐大合奏,从未设想他会创作这种风格的配乐。


/《末路狂花》剧照


正式剧情开始后,电影与人物的亲密距离使我得以进入愉悦放松的观影状态中。


《末路狂花》没有太多自我介绍的废话,只用一通电话带出了两个成熟的情境,以及两位女主角——她们的名字被镌刻在片名的那个“&”两边(Thelma & Louise),就像阿瑟·佩恩的《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和奥尔特曼的《花村》(McCabe & Mrs.Miller)的片名那样,简单直接,又饱含隽永的悲剧性。


/《末路狂花》剧照


但《末路狂花》不似《雌雄大盗》或是马力克的《穷山恶水》中使用的症候式切入法,通过外部的间离视角剖析暴徒们的血腥公路之旅的荒谬与不可理喻,来点出时代的虚无主义氛围;


相反,它呈现的是一场并非蓄谋、但动机充足的出走,因此对于两位主角的心理和行为的刻画是极其细致深入的。


尽管剧情在细想之下有诸多无法推敲之处(比如结尾那通暴露地点的电话的必要性),但在流畅的情节推进、情境组织和情感表达中,对Thelma和Louise产生共情,进而代入她们的视角,对于任何有感受能力的观众应该都是轻而易举的。


/《末路狂花》剧照


《末路狂花》不仅是一部情绪充盈的电影,也是一部幽默风趣的电影。


在座无虚席的天山电影院千人剧院厅,笑声和掌声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响起,献给Thelma和Louise的拌嘴,或是布拉德·皮特的屁股。


这或许要归功于人物对白的表现力——或者不如说,是俄克拉何马州的英语方言口音的表现力。


作为故事发生地的这片干燥广袤的平原地区,恰好西邻那个人们说话有如脱口秀的得克萨斯州(Bonnie与Clyde初见之地),两地的口音之于英语,正如东北话之于汉语,如友邻所言,具有天然的“上镜头性”。


/《末路狂花》剧照


依靠语言自身的魅力,不只是拌嘴调侃,《末路狂花》的每一个情感流露的瞬间都被演员演绎得生动有趣。


最传神的莫过于Thelma与J.D.做完爱后对Louise倾诉的一段,饰演Thelma的女演员Geena Davis用乖张可爱的面部表情与嗓音向我们传递了她人生第一次享受美好性爱后的兴奋,即使这一兴奋之情此后很快被钱款丢失的失落所打断。


/《末路狂花》剧照


其实一开始对《末路狂花》并没有太多期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对雷德利·斯科特此前的作品没有好感。


《异形》或《银翼杀手》之类的早期代表作,其实都并不能称得上喜欢,后期的《角斗士》、《黑鹰坠落》以及最新的电视剧作品《异星灾变》在我看来更是丑陋混乱的劣作。


印象中他比较执迷于金钱打造的场面与奇观,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执导了不少好莱坞特效大片,可以想见,其中大多数都口碑很差。


在这样的前提下,《末路狂花》对我来说是意外之喜。


/《末路狂花》剧照


斯科特不是同期新好莱坞Movie Brats一辈导演及他们的后继者那样的“场面调度家”,甚至可以说,在影像层面他并不具备明显的作者特征。


但在使用戏剧方法编排场面、塑造人物这种导演的基础工作上,必须承认他是极其成功的,并且他也很会使用镜头语言进行配合。


《末路狂花》中大多数镜头的焦距选取得都比常规情况要长很多——长焦特写镜头不仅可以捕捉到美丽的面容,同时也可以指数倍地放大人物表演的能量,却不会因为摄影机机位本身的靠近而产生视觉上的透视压迫(参照全部使用广角大特写的马力克、山户结希或园子温的作品)。


/《末路狂花》剧照


长焦带来的平面感,让《末路狂花》拥有一种接近漫画视觉逻辑的影像风格,轻松惬意。


最重要的是,灵动的剪辑完成着从一个表演瞬间到另一个的轻巧过度,调控着影像的视觉节奏感,使得整部电影实际上并不轻松的畏罪逃亡旅程,却宛如背景音的金曲串烧一样,轻盈地飞掠。


Thelma与Louise的敞篷车驶入墨西哥平原的荒漠与峡谷之后,情节快马加鞭,叙事更加紧密地围绕人物的心理弧线和精神状态。


在平原壮观的风景面前,斯科特并没有滥用大景别镜头以营造视觉奇观,而是依旧坚守着车前、车侧对准人物的长焦特写,哪怕是在那场追车戏中也是如此。借此,情绪在不断对人物脸庞的凝视中被延续、强化。


/《末路狂花》剧照


而在结尾的一跃之前,将悲情事先传递给我的,同样是两组特写镜头。


其一是Thelma与Louise暂时甩掉追缉的警车队伍后的一段由特写正反打叙述的一段对话。镜头比以往拉得离人物更近,二人的侧脸撑满了宽银幕的一侧。


Thelma点上了一支烟,抽了一口,然后递给了Louise。


她们进行了一段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确认彼此的友谊,并且在如此绝望的境况下依旧试图打趣:“到目前为止你喜欢这个假期吗?”Thelma问道,然后二人相视大笑。


/《末路狂花》剧照


奇怪的是,这似乎是影调始终明媚灿烂的《末路狂花》中第一次让阴影爬上人物的脸庞(哪怕是停车场强暴未遂、枪杀戏都不曾出现)——


Louise的脸庞因摄影机逆光而显得昏暗,Thelma虽然面对太阳直射,但鸭舌帽却将她的眼睛掩埋在阴影中。毫无疑问,这是死亡的征兆;是即便强颜欢笑也无法逆转的、将死的绝望。


回到Louise与警察打的第二通电话后、Thelma对Louise吐露想法的那个特写镜头上,会发现绝望的种子从那时就已经埋下。


这也是第二组令我感动的特写镜头。Thelma迷茫地说:“我不能走回头路……我就是没办法再活下去了。”而Louise答道:“我明白。”


/《末路狂花》剧照


这段对白看似隐忍,但无法掉转车头、无法回归那个被男性所控制的社会中的绝望,却已经强烈地存在于语气和眼神中。


 巧合的是,此前的镜头刚刚向观众交代了:正是这通电话暴露了两人所在的位置,成为她们最终被警方逼向绝境的直接原因。从实际的剧作情节上看,这也的确是二人“无法回头”的转折点。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结尾的一跃却是朝向明朗的晴天的一跃,没有阴影,甚至没有眼泪与悲伤。在激烈的一吻后,Louise几乎是笑着踩下了油门。


回到开头那段预言式的荒漠空镜头,谁又能说这一定是负面的预兆呢,谁又能说结尾一定是个悲剧呢?


/《末路狂花》剧照


Thelma在悬崖前向Louise说:“Let's keep going!”注意!——不是向死,而是“向前”。


同时,这一向前的飞跃的动作,在电影的结构上却恰恰是一次后退,因为下一个镜头就闪回至电影最开始、二人在车内怀揣着对假期美好的期待出发的那一刻。


现实自然是残酷的,步步紧逼的结尾是死路一条;但电影永远拥有向前keep going的势能。


狂花没有末路,悬崖一跃只是回到起点的再次出发。正如我们反复翻阅同一部电影,只为了再次跟着Thelma和Louise踏上出走的旅途。

No.7《薄荷糖》

★★★★+


目前最喜欢的李沧东作品。


因为对李沧东除《燃烧》之外的其它作品非常无感、甚至讨厌,因此对看《薄荷糖》的兴致一直不是很高。


但进场五分钟后就开始逐渐改变想法,影像的美相较于后几作单纯模拟现实的手持自然主义摄影,更加有形式上的美感,比如从头至尾的每一个镜头都通过布景或影调加入了薄荷的绿色元素,可能是一个窗帘、一个盆栽、一面墙,首先从视觉上奠定了“绿色三部曲”的氛围基础。


/《薄荷糖》剧照


影片采用了完全倒叙结构,就像加斯帕·诺的《不可撤销》。


通过这种奇妙的形式,李沧东得以先呈现结果、再倒推原因,垒砌的每一段都是前一段的肇因。


因果链一直持续到倒数第二段,从时间顺序上则是正数第二段,我们不仅终于见到了剧作的麦高芬“薄荷糖”的实物,同时也找到了一切悲剧的直接肇因:光州事件的历史伤痕。


从来没有任何一部韩国电影能以如此浑然天成的形式构思和叙事角度来书写光州事件,迸发出如此四两拨千斤的力度。《薄荷糖》从这个构思诞生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成功。


/《薄荷糖》剧照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在李沧东后来的《密阳》或《诗》中,蓄意地给观众埋藏了太多的道德陷阱,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操纵人物的行为来设置的。这种意图明确的批判视角严重阻碍了对人物和情节的共情。


但是《薄荷糖》则表现出更多的克制,并让人物形象恢复生命力与自由迂回的弹性,不用完全被作者手术刀般袒露和剖析,而是留有一定的秘密等待我们想象。


/《薄荷糖》剧照


虽然说教欲仍然残留在影片的几个刻意的意象(如火车、腿)之中,但大部分表达已经化入了巨大而悲壮的宿命叙事结构中,无言地传递着毁灭的心痛。


第二部分:

展映影院测评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1号厅楼下:

12排25座(阮玲玉)★★★★

17排2座(西部往事)★★

23排9座(沉默的羔羊)★

1号厅楼上:

2排05座(引见)★★★★★

10排06座(薄荷糖)★★★


大光明有全上海座位数量最多的影厅,因此好座位很多但差座位更多,如果不小心选择的话很容易踩雷。


一楼的9~11排中间,观影体验非常好,皇帝座。

一楼12排是影院前后的分割线,前面是横着的走道,因此可以伸腿,也不会被前排挡字幕。


我这次《阮玲玉》坐的是12排最边上,观影体验还可以,银幕有些弯曲但不会觉得太歪。


/ 《阮玲玉》海报


非常不推荐一楼17排以后的座位,银幕显得太小、太上面,二楼的天花板又会压抑视野。


挡字幕。这次看的23排的《沉默的羔羊》简直是噩梦体验。


二楼前五排中间除了容易被挡字幕之外几乎完美,在有内嵌字幕或者你本人个子高的情况下,完全就是整个影院的皇帝座,观看的角度很舒适。


楼上10排离银幕的距离和楼下17、18排差不多,但因为是俯角,所以体验要好上一个档次。而且绝对不可能被挡字幕。

和平影都

ATMOS厅:

10排17座(大树之歌)★★★

6排9座(大河之歌)★★★

7排1座(非洲女王号)★★★★★


和平影都完全是宝藏电影院。


《非洲女王号》以及之前法国大师展的《出局:禁止接触》我都在6、7排中间的位置,除了可能会有一点挡字幕之外,很完美,连空调的温度和座位的舒适度都正合适。


/《非洲女王号》海报


ATMOS厅的银幕可能不如百丽宫大,但皇帝座的视觉效果是一致的。


美琪大戏院

观众厅楼下:

6排04座(把我关起来)★★★★

13排09座(弗兰西斯卡)★★★★

3排01座(无望的人们)★★★★

观众厅楼上:

4排01座(马戏团)★★★★

 

美琪、艺海、天山这样的影剧院都应该首选前排中间座位,后排银幕视觉上太小,不仅没电视机大,可能甚至连手机都不如。


前排抢票也相对容易。对于美琪来说7排中间是皇帝座,前面是走廊,可以伸腿。


再往前一些,3排中间银幕也不会嫌大;如果是上海影城的3排,多看几场可能就直接得颈椎病了。


但美琪前排会挡字幕,甚至会隔排挡字幕,也就是说即使你前面一排没有人,再前面一排的观众还是可能挡你的字幕,我看的《把我关起来》就是这样。


/《把我关起来》海报


至于楼上,我看的《马戏团》同样挡字幕,但除了这个问题之外,楼上4排离银幕其实挺近的(比其它影剧院都近),银幕视觉大小适中,可看。


黄浦剧场

中剧场:

9排05座(孤苦盲女阿玲)★

7排02座(黄猫)★

 

一句话:千万别买。


不仅座位间距窄得吓人,字幕基本看不见,而且银幕和投影仪的质量都非常差劲,色彩呈现有严重瑕疵。


FANCL艺术中心(艺海剧院)

大剧场楼下:

3排02座(夏日纪事)★★★★

4排01座(美好的五月)★★★★

7排07座(堤+三呼鲸鱼+黑泽明)★★★★

原座位9排01座,实际上1排中间

(仪容三部曲+静默与呼喊)★★★


艺海剧院是全上海最垃圾的剧院厅,没有之一,银幕相对于影厅来说太小,一楼十几排或者二楼就完全是电视机的水平。


但这不影响剧院一楼前排依旧有很多很好的座位。3排、4排、7排中间都很好,而且似乎也不像美琪那样会挡字幕。


/《静默与呼喊》海报


《静默与呼喊》那一场我不慎买了9排,我嫌太远,所以干脆直接坐了没人买的1排,视角其实不错,而且可以伸腿。


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旗舰店

剧院厅楼下:

原座位12排04座,实际上3、4排中间

(铁面无私)★★★★

7排02座(干涸的湖)★★★★

2排02座(第五等级)★★★

9排03座(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

5排04座(末路狂花)★★★★★

12排09座(宫本武藏)★★★★


没想到天山最终成为了我本届电影节综合体验最佳的影院。从3排到12排,只要是不太偏的座位,都可以收获不错的观影体验。


但在2排看的《第五等级》,银幕角度有些太高了。12排是天山的伸腿位。还没有坐过天山的二楼,不知道怎么样。


上海影城

CINITY厅:

19排31座(格莫拉:新版)★★★

4排01座(花村)★★★

15排15座(女人韵事)★★★★

12排26座(浪荡少年时)★★★★

22排32座(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


 对于上海影城CINITY厅其实不用多说什么。就像电影山海经公众号里一直强调的那样,是“上海最好的宽银幕放映厅”,选好座位的话观影体验将会震撼无比。


以前我买票喜欢买前十排,但前十排特别容易挡字幕。


这次《花村》的4排01座可把我折磨死了,完全看不见任何字幕,而且英语片拷贝还没有英文内嵌字幕,最后直接把书包垫屁股下面来人工增高,才勉强看完。


/《花村》海报


此外,前排仰角观看时,字幕相对位置就太低了,经常要低下头来才能看到字幕,比较影响沉浸感。因此影城C厅的后排>>前排,对于百丽宫、红星等巨幕厅同理。


《浪荡少年时》的12排26座看似有点偏,但其实在宽银幕放映的条件下几乎不影响,19排31座和22排32座就更不影响了。


/《浪荡少年时》海报


影城的票基本都可以大胆地往后排边上的座位买,二厅、三厅也是一样,既容易抢到票又能保证基础的观影体验,性价比高。


SFC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1号厅:

12排14座(马耳他之鹰)★★★

17排18座(心中天网岛)★★★

10排9座(长枪权三)★★★


新衡山最大的问题是音响不给力,《马耳他之鹰》开头有几段女主角的对白几乎完全听不见声音,后面稍微好些,但还是很轻。


10、12、17排的观感似乎没有实质性差异,因为银幕比较小,不会觉得视角偏。17排是新衡山的伸腿座。


/《马耳他之鹰》海报


注意,新衡山的座位号是不分单双号的,按从左到右顺序排布,也就是说1座是最左边的座位,而不是最中间。


上海百丽宫影城(IMAX环贸iapm店)

6号厅:

G排08座(乌尔博森)★★★★


百丽宫的标准普通厅水准。也就是说,吊打绝大多数展映影院。


上海百丽宫影城(CINITY+LUXE全景声万象城店)

CINITY+LUXE巨幕厅:

F排22座(大地之歌)★★★★

F排30座(清唱剧)★★★

F排05座(住在空中)★★


可能是全上海配置最好的展映影院之一吧,前提是抢到皇帝座。我看的三部都是在F排,好玩儿的巧合。


比较而言,5座和30座有点偏,22座刚好合适。有条件的话,百丽宫和红星买倒数四五排的座位更容易同时观看字幕和银幕,因为银幕实在……太大了。


万象城百丽宫的后三排是情侣座,情侣座第一排会被栏杆挡字幕。同新衡山,百丽宫的座位也是按从左到右顺序排布。


上海百丽宫影城(LUXE长宁来福士店)

K排09座(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F排09座(北京的星期天+西伯利亚来信+以色列建国梦)

★★★★


和万象城情况差不多。K排和F排坐得都挺舒服的。百丽宫嘛,就算挑毛病,也是在承认它比绝大多数展映影院要好得多的前提下。


上海市沪北电影院

1号厅:

10排04座(暗杀)★★★


不是很行。虽然银幕还算大,但座位高低差距太小了,很容易被挡字幕。


10排是伸腿位没错,但同时过道上有很多超级亮的应急指示灯,亮到我不得不拿书包遮住我旁边的一个灯,不然实际观感就相当于有一个人在你旁边把手机亮度调至最高并且全场无间隙高强度地玩手机,而且亮屏的灯光还是绿色的。


橙天嘉禾影城(上海世纪汇CINITY店)

2号CINITY厅:

9排18座(双子杀手)★★

10排05座(苏珊娜·安德勒)★★★


挡字幕。而且虽然是CINITY厅,设备和场地和上海影城、万象城百丽宫完全不在同一水准线上。


银幕上好像有竖着的条纹,亮色的时候特别明显。


座位间距和高度差也不合理,《双子杀手》的9排18座被前一排的人全程挡字幕。


/《双子杀手》海报


橙天嘉禾影城(上海LuOne凯德晶萃店)

6号STAR MAX厅:

5排09座(忘记将来)★★★


STAR MAX厅的意思就是影厅墙壁上亮着很多星星灯光……其余乏善可陈,普通电影院水准。



第三部分:

排片、转场、抢票、

收出换票的心得与教训


#01


排片时,合理安排场次和影院来减少赶场时不必要的麻烦。美琪、艺海、大光明、和平影都、大上海电影院、黄浦剧场、UA梅陇镇、UME新天地,这些影院都在人民广场-南京西路商圈之中,任何两个影院之间都在十五分钟骑车通勤时间之内,可以尽量把相邻的场次安排在这些影院。


/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同理还有上海影城和上影新衡山,同样骑车十分钟内就可以赶到。


有一些太偏的影院,如吴中路红星、万象城百丽宫、沪北、嘉定,如果必须要选择的话,一定要留足时间转场。


#02


对于热门片,尽量选择大厅场次。大光明、艺海、天山、美琪、上海影城C厅都是容量千人的场次,票量大,自然容易抢到票;


/ 美琪大剧院


新衡山、沪北的厅也比较大。相对地,百丽宫、橙天嘉禾这些影院则票量太少,不仅抢票难,而且收票也很难。


#03


排片后一定要仔细检查排片!每场电影的起止时间、中间转场需要花费的最长时间,这些因素都必须被考虑进去。


淘票票的上影节专题页面有“我的日程”功能,但问题是排片密集的观众一般都会有很多票并非自己所抢,所以自己列出日程是很有必要的。


/ 淘票票“我的日程”


我今年的上影节第一天就遭受了血的教训,看错了《美好的五月》的开场时间,导致迟到了四十分钟。迟到不仅影响自己观影,也会影响准时入场的其他观众,请一定尽量避免!


#04


一切准备妥当,就可以安排抢票了。如果看的电影少于十部并且没有太多热门片的话,那自己一个人便可以解决。但像我今年看四十场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要借助他人之力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自己不用抢票的人帮忙代抢,实在找不到愿意帮忙的人的话,可以找同场的影迷朋友合作抢票。


经过实践验证,一个人同一场抢两张和两场各抢一张,前者效率比较高。但最好不要一个人抢四张以上,因为每同时多抢一张票,和别人撞座、“锁座失败”的几率就会高出一倍,很影响抢票的速度。


#05


抢票时一定要注意抢每一场的顺序,把需要抢的电影按照“最想看”和“最难抢”的程度来综合排序。


在像去年上影节那样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抢票顺序的合理性基本上决定了你最终能看成多少部想看的电影。


#06


抢票结束后,很多影迷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对于去年是不断求票、收票,对于今年则是不断出票。对于上海影迷来说,有一个专门的微信小程序“影展交流”作为求票出票的平台,盗梦观影团的小程序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它的一些平台还有比如微信专票群,豆瓣的上海电影节小组,以及闲鱼。


/ 盗梦观影团


无论在哪个平台联系出票收票,建议最终还是通过闲鱼来进行交易,给买方和卖方都建立保险机制。


虽然出假票/一票多出的骗子不多,但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于热门片场次。如果不放心,最好一收到二维码就去取票。


#07


 万一排片表与最终行程有冲突,比如临时有事,或因为没抢到票而换了其它场次,可以考虑换票,或者通过出票、收票来间接地更换场次。


我就将《堤+三+黑》从第四天换到了第一天,将《弗兰西斯卡》从最后一天换到第八天,并且因为临时特别想看《把我关起来》,而把《大地之歌》和后一天的场次对调。


这些工作有时是十分繁琐的,而且万一原场次的票出不掉,又会增加积压废票的经济负担,请谨慎对待。


#08


等到了真正开始电影节之旅后,最大的困难就是转场。我在第七天排了六场电影,五个不同的影院,天山的《第五等级》结束后立刻打车去沪北的《暗杀》,再打车去万象城的《大地之歌》,两场都略有迟到。


这时候最好提前预约好滴滴的专车,或者在电影还没结束时就开始排队滴滴的快车,缩减等待的浪费时间。如果坐公共交通转场的话,务必搞清楚下车点与影院的实际距离和路线。


有些影院和地铁站很近,如大光明、美琪、天山、和平影都、新衡山,一出来就能看见;而上海影城则需要步行五六分钟,但路线简单好记。


比较困难的是艺海,出站后需要步行二十分钟或骑车十分钟才能到。


陆家嘴和万象城的百丽宫是最阴间的,虽然从地铁站就能直接进商场,但由于商场本身建筑结构的复杂度,从地铁站到影院可能需要步行五到十分钟。


这样就特别容易导致迟到,稍微多走几个弯路,或是等电梯的时间长了些,电影就开场了。


以上就是我这一届电影节的总结。虽然十天高强度的观影很累,但仍然觉得收获了很多,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六月”。SIFF,明年见!









金爵奖,为什么给了它?


我也曾在上影节为它抢破头


他说:「故事像鸟,而我就像一个鸟巢」


论狗血,《顶楼》跟它比只是个小弟弟


“剧透,很不性感”


是时候了,她总算进了戛纳主竞赛


王家卫铁粉拍的电视剧,质感真好


迪士尼的新公主,是女版「小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