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为了这剧我写了六千字
大家好,我不是陀螺。最近陀螺很爱一部国产剧,可能有些人已经知道了,叫《爱很美味》
三周前,网剧《爱很美味》开始播出
我们看了一致决定还是由我来写这个推荐,因为我足够刻薄,而且就是这个剧的精准受众之一——20多岁,没有对象,恨嫁缺爱又恐男挑剔的,顺性别顺性恋女的(在本篇推送下评论,有缘直男读者即可获得我的世纪佳缘网、百合网、陌上花开简历生活照和联系方式,谢谢)。
《爱很美味》今天晚上要播出最后两集了,趁着这个机会给大家推荐它,主要是因为前几周太懒,但是现在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候——不是因为腾讯给我和陀螺打了钱(当然腾讯的朋友或者道道子如果看到这篇文章可以私信后台,我们会给你们发银行卡账号,谢谢),而是我们都觉得,这部剧的确是当下内地电视剧市场环境里能够制造出的,一个相当理想的作品了。
如果你是一个平时会看国产剧的观众,我觉得不妨看一看它;
如果你一般不看国产剧,我也推荐你看,看看我们国人自己的爱情轻喜剧,现在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子。
更有可能的是你已经看过了,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你对这部剧的看法和感受。
爱情轻喜剧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女的,一个从小就非常喜欢男的的女的,我是颇有一番研究。
我们国内沿用了一个英文里的概念“chick flick”,所以可以管它叫“小妞电影/剧”。
chick flick的维基百科界面,
“针对相对年轻女性群体的类型片”
很经典的比如有《BJ单身日记》《当哈利遇到莎莉》,当然还有最近刚刚出了续集的——HBO的《欲望都市》。
《BJ单身日记》,2001
14年前“屎尿屁”喜剧的领军人贾德·阿帕图用《一夜大肚》捧出了一代小妞电影女王凯瑟琳·海格尔;
9年前阿帕图又帮助新一代女性标杆莉娜·邓纳姆开启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衰姐们》系列。
《衰姐们》(Girls) 第1季剧照,2012
Lena Dunham和如今大红大紫的Adam Driver扮演一对“奇怪的情侣”
但今天,当初的小妞电影如今在西方世界已经吃不开,也没人再拍了——《艾米丽在巴黎》这种“傻白甜有钱白女在巴黎”的故事,糟糕口碑用钱砸都无济于事。
而同样是2021年,中国观众依然还在渴望一部好的国产小妞电影/电视剧,希望有人讲好属于女人的“中国故事”。因为照抄西式小妞电影,从尺度,到文化差异,明显都是行不通的。
《欲望都市》里的女人,拿着一个字4美金的稿费,和富有风流的纽约著名黄金王老五谈恋爱,早上9点还在和闺蜜们悠闲吃早午餐;同样HBO出品的女性群像剧《衰姐们》里的女人们过着典型纽约式嬉皮士随性生活,三十多岁还在读创意写作,上个月结婚这个月就离。这些都不可能复制到中国现实里——不是中国没有这样的人,而是观众看到这种中国故事,首先不相信,第二一时也接受不了。
HBO电视剧《欲望都市》宣传照
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好奇,这么有市场有票房潜力,还能省下大笔外景和特效预算的一个类型,为什么我们聪明勤劳的中国人一直也没太玩出花样来?
小妞电影在内地比较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就是2013年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从著名的美国小妞电影《西雅图夜未眠》那儿获得了一些灵感,这部电影获得了口碑和票房上当时相当不错的成绩,但那也是快10年前的事了;内地剧集《好想好想谈恋爱》四人女性群像至今为人称道,距离那时候已经过去了17年。
《好想好想谈恋爱》四人组
为什么我们的爱情轻喜剧没有发展起来?
作为一个观众,我想到一个可能性很高的原因——
就是制作方根本不知道,女人要什么。
想知道小妞们到底要什么?并不是海底捞针那么难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影视剧,即使是在女性题材风行的近几年(更不要说在那之前了),都鲜有人搞明白这个最核心的问题。
这其中还分成两类,有的剧看得出来是努力过了,但没搞明白;有的剧,干脆还是在羞辱女性,加强性别刻板印象(我的确在“拉踩”,但就不点名了)——女人看男人,要看脸看身材,要看钱,要看是不是百依百顺的“舔狗”;女人,不是“妓女”(没有“人”属性的性投射对象,一个物件),就是“圣母”(伟大、纯洁、不畏牺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我说,想赚女人的钱,能不能先把“尊重”这个词理解明白了?(此时请cue BGM)
即使是已经被淘汰的古早美国小妞电影里,有钱有才华的男主角们,也都要丢掉父权社会的毛病,对女主角有基本的尊重,把她当做一个有需求、有情绪的,真实鲜活的人看。
《BJ单身日记》截图
今年评分很高的一部古装剧《御赐小仵作》,豆瓣8分,算是国产剧里很好的成绩了。
高口碑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主角位高权重,遇到了一个试图进入不接纳女性的仵作行业的女主角,但是他看中她的专业能力,进而了解了她的品性,没有救世主情结,也不因对方性别和社会地位而看轻她,很多女观众对这样的设定给了很大的肯定——简而言之,男主角是一个正常男的,女主角也是个正常女的。
截两条高赞短评给大家看一下——观众们的简单诉求而已
一对“正常”主角,就能让一部剧拿到高分,听起来很简单吧?但其实不简单,全靠同行衬托,“正常”这两个字到底什么意思,我现在也不太明白了。
背后的社会原因咱们就不多说了,但「大多数国产剧连这么简单的平等男女关系都无法/不愿意呈现」这个残酷现实,是真实存在的。
那顺性别顺性恋女观众,到底想要什么?
跟她们在爱情和婚姻里想要的东西一样,用现在很火的一个词儿,就叫“情绪价值”。
举《爱很美味》的例子来讲。
王菊饰演的夏梦,是视频平台公司的副总级别人物,收入不菲,积蓄足够能自己买房。而她的男友王继冲和她是大学同学,两个人毕业时同时给同家公司投了简历,夏梦一直是先被录取,先升职的那一个——而最后成为了夏梦下属的男友,多少心中积攒了一些龃龉。
知道女友升职,
王继冲的第一反应却是害怕女友收入比自己高太多
在一次因工作而起的争吵之后,男友提出了分手并从同居处搬出,而夏梦在路上偶遇了试图向她推销健身课的健身教练陆斌。
陆斌给夏梦带来的就是“情绪价值”。他肯定了因白幼瘦审美而始终惴惴不安的夏梦,而王继冲却会在争吵时脱口而出“你最近又胖了你知道吗”;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和夏梦同样有着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鸿沟的陆斌也并不在意这种经济上“女强男弱”的尴尬局面——他并不觉得尴尬,反而是把爱和陪伴放在第一位。他在意的只是夏梦从始至终隐瞒身份的谎言。
陆斌日常的“正常男人”发言
方欣(张含韵 饰)离婚、并受到职场霸凌和性骚扰,而她那个喜欢她又不敢说出口的心仪对象张挺,始终陪伴左右——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陪她一起解决问题、听她倾诉烦心事的实际行动;
丢了“铁饭碗”的刘净(李纯 饰)在父母的反对和逼婚下依然坚持创业,喜欢她的姜山木和宋超也始终陪伴左右,陪着一起做调研,出谋划策。
这样的爱情桥段可能听起来没有“霸道总裁独宠你一人”的无上权力感,听来朴素,但该做的都做到了:没有大包大揽的宠溺,没有毫无缘由的深爱,没有“我是为你好”的道德绑架。
除了高富帅宋超,所有男性角色都是普普通通打工人,他们没办法帮女主角们用钱权铺平道路,他们有的只是“情绪价值”——而从小向往成为”成功男人“的王继冲,在夏梦梦到的婚礼上,说的依然是”我要当副总了,我终于追上你了,我们终于配得上你了“,他也不是坏人,但想来绝无可能是她的最终选择。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夏梦对王继冲的认识是——
他一直把她当成“对手”
甜宠剧很火,观众们看不到好的爱情故事,便退而求其次吃工业糖精吃得不亦乐乎,所以《星辰大海》能成为收视冠军——本质还是穷苦美强惨女主遇上了深情不移的高富帅霸道总裁,从前我们管这个叫“玛丽苏”。
热播剧《星辰大海》片段
其实我觉得,《爱很美味》才是真正的玛丽苏。爱情轻喜剧是一种巧妙的造梦类型片,它并不能和“现实主义”等同,更不是纪录片,但并不代表就可以瞎编。它是在观众的现实与理想中间取一个微妙的平衡,比起那些主创试图隐藏的“不现实”的抓马细节(比如天真单纯的富二代人设,对阶级壁垒毫无畏惧的穷小子人设),它更抓人眼球的部分,是那些“可能”。
你知道这是电视剧不是真的,但是你还是忍不住把刘净的故事代入到自己身上——她那么“普通”,她30岁了还跟父母住在一起,但两个这么好长得也不错的男人都很爱她——不是编剧叫他们爱她,而是他们说出的爱她的原因,观众们都能相信。
情敌见面,虽然眼红,但也要交流一下爱刘净的心得
这不就是玛丽苏的终极形态吗?所谓“撒糖于无形”。至少我自己更爱看这种。当然甜宠剧和霸道总裁桥段拍好了也能好看——但拍不好就是黑人问号。
比如这种嘴对嘴喂水桥段,多少就有点“恶心”👆
(此为《爱很美味》中夏梦所在视频公司开发的甜宠剧样片)
说完爱情,就到了我更喜欢的部分。其实讲女性故事,爱情只是一部分——如同真实中国女性的生活,有爱情很好,但不能只有爱情,“好想谈恋爱”的口号下,是更加紧迫的现实。
《爱很美味》据说是在成都拍的,但剧中并没有点名到底是哪个城市,但我们在三个女主角身上同时看到了“北漂”“沪漂”女青年和小镇女青年的现实。
刘净,典型“小镇青年”般的设定——她正好30岁,学IT学得一般般,干的是银行收入不高的闲职——这导致她在失业后难以在新潮的IT公司找到工作。她没有方欣那么漂亮,也没夏梦那么会奋斗,为了省房租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就不得不忍受父母无休止的催婚和有口无心的年龄羞辱。
刘净就像我身边的小镇青年女性朋友们一样,没有迫切的生存压力,家里有点闲钱——但指明了要留作嫁妆不能作他用;会从25岁开始就被社会和家庭要求早点“安定”下来结婚生子——直到刘净决定追寻自己唯一喜欢的事,做菜开餐厅,父母就翻了脸—对父母来说,即使嫁给他们坚决反对的“离婚带孩男“老姜,也比不结婚,开餐厅来得强。
“年龄焦虑”是近几年内地女性题材影视综艺的重要概念,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三十而已》,都在谈“30+女性”这个概念——有些人也会觉得起了逆反心理,”就算你30岁了,你还是可以......“听起来总是怪怪的,30岁听起来像是一种残疾,而30岁以后的“乘风破浪”就是值得嘉奖的”身残志坚“。
《爱很美味》里,除了刘净忧心忡忡的母亲,我们不太常听到关于年龄的讨论,至少它绝对不是重点。而三个女主角都已经30岁,还一个离婚,一个婚前分手爱上穷小子,一个没钱又失业——对于东亚文化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但故事里的人很幸运,我们很少看到她们因年龄而烦恼——即使是刘净,困扰她的也只是父母的说教和斥责,从来不是自发的年龄焦虑(虽然偶尔也有”不许叫阿姨,得叫姐姐“的傲娇)。
这其实是令我感动的设定,虽然不强调“30”+女性这个概念,但《爱很美味》处处在说,30岁的女人,有什么吗?像呼吸一样平常的事,不必拿出来说。看电视的观众,尤其是女观众们,不一定有她们这么好的(编剧给的)运气。
海报上,女主角们身着婚纱
虽然《爱很美味》的一版官方海报和剧中,都出现了女主角们身披白纱举行婚礼的场景,但实际上,这一季《爱很美味》里,三个女主角从始至终的主题都是——“找自己”。“结婚”这件事只是“自我”的一个反射面。
刘净在找一种真正的生活:她可能是最多人可以找到共同点的那个女主角,她的(角色设定)长得平淡,生活平淡,工作平淡,爱情平淡,一切都是平平淡淡,连父母的唠叨和催婚都是温吞吞,今天跟父母吵完架,明天还是坐一桌吃饭。她又不坚定,今天还喜欢这个人,一个脑内小剧场之后,她就不喜欢了,她从小爱上各种兴趣班,但没有一个学到最后。
所以失业对她来说反而是“好事”,失业让她突然从平淡的睡梦里醒来,发现自己不喜欢这样的温吞,她要去过真正的“生活”而不是成为系统的一个个步骤,而做菜就是她最想做的事情。
方欣在找一个不懦弱不被动的自己:从婚前到婚后,她的丈夫一次次与人暧昧,最终出轨,她一次次选择原谅,到最后决定离婚。第一次去办离婚,方欣还在考虑“体面”,考虑旧情,甚至要把房子留给丈夫;而经过一部剧时间的成长,再次走进民政局,方欣已经对丈夫软刀子式的狡辩免疫,不再吃他那一套。
从此以后,她稍稍变得坚定了一些,自信了一些,也更在乎自己的感受了一些。
夏梦在找自己“究竟要什么”:从小到大她就只想“赢”,甚至不在乎奖品是什么。但和始终试图追上她的男友走到现在。她突然发现——
“赢”是虚幻的,爱才是真实的。她开始想要那个奖品,不论能不能赢。
她们的人生似乎始终都在前进,工作,结婚,升职,买房,但她们又隐隐觉得,现在的生活有点儿不对劲。
迷茫是现代人难躲的慢性病,更可怕的是忙着忙着忘记了要“找自己”。中国人向来觉得“找自己”就是懒惰和逃避的同义词,人要像一台机器一样在固定的位置(即时间点)做固定的动作,整齐划一,如果你要“浪费时间”去找自己,很容易跟不上集体的步伐——别人已经生了二胎,你还没正经谈过一次恋爱,你不着急,从亲戚邻居到全社会都要替你着急。但如今我们又突然发现,即使你听话“懂事”,每一步都走“对”,也有可能35岁就被辞退。
对35岁职场人的关注讨论近来居高不下
《爱很美味》体现了一种包容,就是我们应该允许“按部就班”的人和“不在社会要求既定轨道上”的人都可以自在地存在——像张挺这样蹲过监狱的人,也应当有追求“爱情”这种“奢侈品”的资格。用“包容”这个词或许都不太准确,因为“老去”和“自我”本来不是需要被包容和原谅的事情——如果有人告诉你正常地长大老去和做自己是错的,那么一定是ta病了。
这是我觉得任何女性题材都应该做到的事,就是让女性角色不要再做木偶和芭比,是大美女或是女强人或是普普通通小市民,都允许她们去追寻“自己”,而不是困在一些行为制式里。
《俗女养成记》第二季,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这个困境对所有人,所有角色都是一样的,但相比起来,女性的“生活稳定”更被社会所看重和强调。如果一个人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至少在追寻它的路上,就不用那么害怕,“稳定”很好,“动荡”也不一定是坏事,“安定”不一定是完美生活的唯一标准——而这世界本来也就不存在按图索骥就能实现的“完美生活”。
如果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必须“安稳“,我就更想在电视里,看到自由的人。
《爱很美味》太不完美了,太多陈正道在豆瓣长文中说的“DRAMA的调味“:比如方欣重回职场时遇到的“反派”同事,脸谱化严重,动机模糊;比如明明身为电视剧副导演,却没多少油腻味道的姜山木,让影视从业的女观众们多少有点出戏;比如刘净被解雇,去求职时不真实的对话——哪个公司会把解聘的“性别歧视”原因全盘托出呢?真要说不足之处,还可以说很久。
导演陈正道在豆瓣评论区直言:
“加上了一点Drama调味,
你们也知道现在观众耐心都是很低的”。
我也不认为《爱很美味》是中国版《欲望都市》——《欲望都市》20年前所讨论的两性关系,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无法承受(东西文化差异和社会进程原因),《爱很美味》也很聪明地对观念和伦理的“挑战”点到为止。
但《爱很美味》却至少很“正常”。
“正常”的美术,“正常”的妆造,“正常”的运镜,“正常”的“三观”,最重要的——“正常”的男女主角设定。这些“正常”是那些“及格”之处,本来并不需要拿出来说事儿。用大家熟悉的木桶效应来类比,《爱很美味》最短的那块木板都还算长——还是那句话,全靠同行衬托,不少都市剧已经不是木桶了,只剩一个桶底。而《爱很美味》这桶水,还真够内地观众喝上一阵儿了。
正因如此,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出圈”“名场面”的国产剧才能拿到豆瓣8.4分的成绩
《爱很美味》的“正常”体现在细节处。一部女性题材电视剧,看它的妆造——这三个没有“流量”的女演员,也完全配合了剧情的要求:
从小就是校花,习惯了当美女,又在家里带货直播的方欣,一头大美女标配的波浪长发。
没东西吃的方欣吃着难以下咽的茶包,听到门铃响——开门的时候脸上还有茶叶:
而天生自然卷的刘净,常常任头发卷着,露出额头,素面朝天——去银行上班的时候,则会把头发烫直:
居家办公的“女强人”夏梦,不像很多都市里的“女领导”们半永久挑眉红唇细高跟,在家照样摘了隐形,穿着睡衣。
再看更小的细节,一个贴近geeky”宅女“人设的刘净——在家穿的睡衣是一件科幻剧《神秘博士》的宅T。
刘净睡衣上的图案是
《神秘博士》中的TARDIS和外星人Dalek
《爱很美味》“正常”在主创敢从始至终直面当代女性的性欲望和性生活。
第一集,导演在拍摄现场临时加了一场夏梦与男友王继冲的“床戏”,效果惊人:
在和姜山木在浴室“不打不相识”之后的那个晚上,刘净做了“春梦”:
衣服撩得的确是有点水平
刘净和姜山木充满暧昧的气氛戏,还不止这一处:
咱就是说,感谢姜老师年底发福利了
主角们的台词里也从不避讳“性“:
个人是很喜欢这个“做面包”的梗
试图挽回夏梦的王继冲健身时be like👆
,
这才是真实的都市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过得像《欲望都市》,一个30多岁的现代人,可以没有性生活,但不能不允许TA们有性生活——但更多的国产都市剧中,“性”要么在各种夸张抓马恋情中隐身缺席,要么成为某个角色的道德污点。
《爱很美味》算是目前我看到的对当下疫情对生活影响表现比较充分的一部国产剧了(当然我看的国产剧或许不够多):
方欣做鼻拭子核酸检测的表情,是不是似曾相识?
因疫情流调而暴露婚外情的新闻出了不少,《爱很美味》也化用了这个有点drama的情节:
让很多观众津津乐道的民政局争吵——吵架可以,但要保持”安全距离“:
这些都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素材,用得自然又贴近当下现实。
最后压轴的,也最让我意想不到,让我感动的——是方欣和黄先生在酒吧看的drag queen(即变装皇后)表演。
国产剧独独《爱很美味》有这个想法,还有这份勇气,去表现又一个“少数”的,“边缘”的,“不合常规”的,不过世俗而安全生活的人群的样貌——
又与三位女主角“找自己、做自己”的核心契合。看到这里,我有勇气说《爱很美味》是但不止是一部出众的女性题材作品,也是一份小小的人文关怀。
说了这么多,虽然没有太去强调《爱很美味》的视听语言和镜头分析,更多地是在谈剧作和社会文化,其实还有很多没能提到——
比如女性情谊,比如每个角色的“道德背调”,比如每一集开头的三女主童年回顾“点题“,比如其中表现出的“中国式家长”现实,比如那场横跨两集还集中了近10条感情线的夜店戏......
但没想到就已经写了六千多字,怕是也没太多人有耐心读完——千言万语一句话,就是赶紧给我看!(没有要给读者当爹的意思,对不起,我为我的语气道歉)
为了避免误会,还需要解释一下:
是不是西方影视更尊重女性?从大家都爱挂在嘴边的“资本”角度来说,西方影视的制作方只是更早开始发展影视工业,更懂得抓观众内心的真实需求,懂得观察社会文化,人群想法的时代变化,仅此而已。是不是挑动性别对立?懒得说了,要是有人看完得出这个结论,我也只能说不是,因为怎么解释他们都不会理解的。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希望的是将来能有更多《爱很美味》这样的“现实主义”“的,“自然主义”的“玛丽苏”出现(随手捡的大词儿,别太当真),也希望制作方们能愿意多用点心,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那些细节处,能多点人情味,多点把观众当作真实的人看的同理心。
今晚就要播出大结局了。我想说,《爱很美味》第二季,麻烦搞快点。
/THE END
《蜘蛛侠:英雄无归》我们帮你先看了
不吹不黑,聊聊《永恒族》
让女导演拿金棕榈,是「政治正确」?
当女人,好难——在2021的华语影视里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辱华」了?
女人自己的房间,伍尔夫用于写作,圣母用于交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