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个新西兰女人,懂什么美国西部?」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届充满戏剧性的奥斯卡,简·坎皮恩导凭借《犬之力》斩获最佳导演,她是唯一一位两次提名该奖项的女导演,也成为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导演。
/ 简·坎皮恩
作为坎皮恩十二年磨一剑的回归之作,《犬之力》从去年九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以来就高歌猛进,成为颁奖季的头号种子,先后拿下金球奖、英国学院奖和评论家选择奖的最佳影片。坎皮恩更是从威尼斯获封最佳导演银狮奖后一路横扫,斩获导演工会奖和大大小小几乎所有影评人奖项的最佳导演。
但在最佳原创剧本颁给了《贝尔法斯特》、最佳改编剧本颁给了《健听女孩》之后,大家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领跑颁奖季三个月的《犬之力》怕是要大热倒灶了。
没有人知道这到底跟简·坎皮恩近日在评论家选择奖上对网球名将威廉姆斯姐妹的“政治不正确”发言有没有关系。
/ 坎皮恩任性发言,台下大威表示无语
当然,本届引起最大讨论的事件与电影无关,而是——威尔·史密斯在主持人克里斯·洛克调侃其妻子贾达·萍克·史密斯的脱发问题之后,直接上台重击了洛克一拳,引爆整个互联网。
即使有这一拳,有《教父》和《低俗小说》剧组重聚,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毫无悬念拿下最佳国际电影......最终这一届奥斯卡依然是无聊的一届,又是属于公关和人情的一届,更重要的是——《健听女孩》《国王理查德》《贝尔法斯特》这些拿奖的影片,真的都太无聊了——当然我们不是说它们不“好看”,一家人齐齐整整坐在电影院里看完,应该还是会心情愉悦地牵手离开,这或许也是一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之一。但很多人会想:这可是奥斯卡啊。
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的《健听女孩》如此受到美国人欢迎,甚至拿下了奥斯卡最高奖——只能再一次验证“美国人就是不愿意看字幕”的傲慢印象。
/ 《贝利叶一家》海报
所以还是那句话,对奥斯卡的迷信,早就该破除了。从历年匿名学院成员采访中我们也能看到,ta们投票的理由五花八门——不喜欢导演这个人所以不投,那么多提名电影里只看过这一部所以投了,因为自家孩子喜欢所以投了......
去年威尼斯的时候我们的前方记者并没有给《犬之力》太高的评价,它甚至算不上坎皮恩作品序列里最好的那一梯队,用欧洲三大系的标准来评价,《犬之力》多少也有点”无聊“,但我们今天还是要聊聊它——因为说实话,今天BP提名里真的拿到奖的,也就只有《犬之力》值得聊一聊了。
尽管被贴上“西部”与“同性”的标签,但《犬之力》在本质上是一部悬疑片,而坎皮恩对影片细节的强大掌控,是这种悬疑与神秘感成立的必要前提。
/《犬之力》海报
之所以如此定性,当然与结尾急转直下的“反转”有关,但同时也是因为,坎皮恩用一种刻意维持的距离感,将情感与权力的博弈拍成了耐人寻味的谜题,直到结尾骤然揭底,观众方才恍然大悟,原来线索早已被不动声色地铺在了眼前。
/ 《犬之力》剧组照
因此,这也是一部初看与重温观感迥异的电影。第一遍的魅力源自猜不透的暧昧,第二遍带着谜底再看,则是叹服导演如何草蛇灰线,用看似无关的每一场戏完成高效叙事。
也正因为此,任何对《犬之力》的解读都将无法避免地剥夺第一种享受它的方式。
此处剧透预警
即便不喜欢《犬之力》的人也大都承认,它的视听调度是高度有效的。
这从电影的开场中即可体现出来。在用几个镜头展现作为雄性气质符号的牛群后,一个从室内拍向室外的横移镜头带出了主人公菲尔。他穿着牛仔的全套装备,气宇轩昂地走过一扇扇窗框。
/ 《犬之力》截图
这个脱胎自《搜索者》并进入西部电影审美基因的框中框构图,以一种几乎约定俗成的符号般的简约,开启了观众对于美国西部的想象,但坎皮恩所做的,恰恰是对传统西部片的一种背反。这里没有一声枪响,也没有浪漫的孤胆英雄。决斗不是刀械的厮杀,而是情感的角力。即使是这个看似标志性的镜头本身,也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进行人物的速写:明亮的外界-幽暗的内部。事实上,整部电影从内而外,都可以视作对某种固有期望的颠覆。
/ 《犬之力》截图
1925年的蒙大拿州,菲尔·伯班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和乔治(杰西·普莱蒙 饰)两兄弟共同经营着家族牧场。在赶牛途中,两人遇见了最近丧夫的餐厅老板罗斯(克斯汀·邓斯特 饰)和她的儿子彼得(柯蒂·斯密特-麦菲 饰)。
乔治很快被罗斯所吸引,两人迅速成婚,搬进了伯班克家的牧场,并把彼得送到了医学院。影片按照章回体分为五个章节展开,分述角色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前三章里,菲尔被刻画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男性霸主。他将自己逝去多年的牛仔导师布朗克·亨利视作信仰,以一切粗鄙和暴戾的方式彰显自己的“男子气概”,因此,他鄙夷任何女性化特质的人与物,对于闯入他生活的罗斯和她外表柔弱的儿子彼得更是百般刁难与折磨。
/ 《犬之力》截图
第三章那场惊心动魄的“斗琴”戏生动刻画了这种精神上的碾压。乔治为罗斯置办了一台新钢琴,希望她能够在与父母和州长的晚宴上演奏。
每当罗斯弹错后从头开始练习《拉德茨基进行曲》时,菲尔都会在楼上用班卓琴流畅地演奏出相同的旋律。坎皮恩用一个间歇的推镜模拟这种压迫,每次重新演奏,镜头都会再度前推,以“得寸进尺”的姿态直接构成对罗斯个人空间的侵犯。
当彼得从医学院放假回牧场时,罗斯已经在菲尔的精神压力下濒临崩溃。此时的她已沦落到在肮脏的小巷里偷偷喝酒,镜头从菲尔的视角俯瞰,《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口哨声在画外响起。仅以一镜,便将猎人窥探猎物的权力关系交代清楚。
/ 《犬之力》截图
“窥视”结构作为坎皮恩塑造人物关系的重要手段,也带来了全片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第四章结尾,当其他牛仔一起在河里洗澡戏水时,菲尔独自来到他在树林中的秘密据点,用一条印有布朗克·亨利姓名首字母的汗巾擦拭身体,摩挲面庞,并嗅闻它的气味。
类似偷窥的视角随着彼得无意间闯入这座秘境而获得了具体的落点。我们通过他的眼睛窥探到菲尔不为人知的软肋:他的同性恋身份。布朗克·亨利不仅是他的导师,更是他的爱人。
/ 《犬之力》截图
借助柔和的光晕和虔诚的配乐渲染,这场戏以细腻的触感完成了对情欲高度直觉化的建构。但随着偷窥被撞破,短暂反转的观视结构亦被打回原形。调性回归了原先的压抑,甚至更胜一筹。气急败坏的菲尔是否会比前三章更加变本加厉,彼得的处境是否岌岌可危?
但故事在第五章开启了出乎意料的转折。菲尔一反常态地向彼得伸出了橄榄枝,提议用生皮为他编一条绳索。随着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罗斯的酗酒愈发严重。在一次“最后的反抗”中,她将牧场所有的生皮交给了当地的美洲原住民商人。
此举彻底激怒了菲尔,而彼得主动提供了自己之前剪下的兽皮,供菲尔完成绳索。深受感动的菲尔不顾手上的伤口,连夜编完了送给彼得的绳索,而他也在当晚向彼得倾诉了他与布朗克·亨利最私密的往事。
/ 《犬之力》截图
正当我们的预期被引向一个同性禁恋的故事时,镜头却展现了一个病入膏肓的菲尔,并紧接着以一场葬礼骤然宣告:菲尔死于炭疽。
此时我们方才醒悟,原来一切都是彼得精心策划的复仇,而线索早就在眼皮底下:他向菲尔打探牲畜的传染病,翻看关于感染的书籍,骑马寻找病死的牛并切下牛皮给伤口暴露的菲尔。
甚至早在电影画面还未出现时,画外音就提前交待了谜底:“父亲去世后,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母亲的幸福,如果不去帮助她、拯救她,我还算什么男人?”
/ 《犬之力》截图
从彼得的视角,我们得以拼凑出一段直白的“为母复仇记”。但《犬之力》不是浅显的铺陈,而是高明的骗术。这再次归功于坎皮恩极具迷惑性的拍法。
全片多处都弥漫着欲说还休的情色意味,从初次见面时菲尔拿起彼得做的纸花,粗暴地将手指伸进花蕊,到他在乔治与罗斯同床时,用力地揉搓布朗克·亨利的马鞍和把手。
/ 《犬之力》截图
暗涌的性张力在第五章愈演愈烈,最终在“诱敌”和“绞杀”的两场戏达到顶点:在菲尔崩溃到几乎落泪的罕见时刻,彼得脱下手套握住他的手臂,对他说:“我想像你一样”。
旋转的镜头模拟出近乎不真实的心理晕眩,菲尔将手放在彼得的后脑勺上,一瞬间将嘴唇轻微凑近又立刻抽离。
/ 《犬之力》截图
而在夜晚编绳的高潮戏里,坎皮恩将菲尔对爱人的回忆局限在三言两语,而是依靠绳索在胯部被拉紧,揉捏和穿插的镜头补全想象。在彻底突破菲尔的心理防线后,彼得点燃了一支烟,送到菲尔的嘴边,在来回共享的过程中确立了对菲尔的绝对掌控。
/ 《犬之力》截图
在未知晓谜底的情况下,如此“香艳”的段落足以构成对观众的“误导”。事实上,批评者们也往往认为第五章过于语焉不详而导致叙事的失效。
但姑且不论先前已铺垫的无数线索,这种手法上的暧昧性乃至欺骗性,本身亦是和主题高度贴合的:无论对于菲尔还是彼得,这本就是一场关于伪装、表演与欺骗的狩猎。
菲尔的伪装是他的“男子气概”。他用矫枉过正的厌女倾向掩盖对性取向的不安全感,用伤害他人预支世界对他的敌意。
他将布朗克·亨利所代表的理想化硬汉奉若神明,从而切断了自己与其他任何人产生情感联结的可能性(即使是彼得,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企图复制自己与已故爱人关系所寻找的镜像)。
正如影片中出现他徒手阉割公牛的场景,他对自己也完成了情感阉割。他的假面摧残了真实的自我,让他失去了掌控情感的能力,但凡有一丝裂缝便会直接决堤。
/ 《犬之力》截图
与之相反,彼得的伪装是他的柔弱。他看似弱不禁风,内向腼腆,缺乏运动细胞,还喜欢做纸花和拼贴画等不符合传统男性标准的手工,但他内心强大,头脑清晰,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在侮辱他的牛仔面前仍能保持不卑不亢。他并不压抑或掩盖自己的“女性气质”,他的假面是用来麻痹猎物的工具。
/ 《犬之力》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彼得性取向的处理上,电影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种模糊性恰恰是在颠覆固有预期上更进了一步:性取向、性别气质和控制力本就不是同义的概念——
彼得懂得控制自我,而菲尔不能,他只能用所谓的力量去实现控制的幻觉,而罗斯卖掉的生皮恰好是为数不多他能控制的东西。因此,他的崩溃成为幻觉崩塌的第一道口,让彼得得以实现对他完全的掌控。
彼得欺骗的是菲尔,而菲尔欺骗的是自己。因此,那场暧昧的编绳戏成为错位的自欺欺人。猎物以为自己在为爱献祭,殊不知只是猎人在下手前的最后怜悯。坎皮恩骗的不只是观众,也是戏中人。
/ 《犬之力》截图
最后,菲尔死于自己的偏见。在一场对话戏中,他提到布朗克·亨利曾说:“造就男人的是他面对逆境时的耐心”,而当彼得回应他的父亲曾经担心他“不够善良,过于强硬”时,他却嗤之以鼻。
而当身染炭疽的菲尔穿上他厌恶的西装,再度穿过开头长镜中那些幽暗的窗框时,男性气质所缔造的权力幻觉早已被粉碎,而那个曾被他轻视,此刻却在楼上窥视他离开的“娘炮”,才是在逆境中耐心等待,韬光养晦,将虚妄的“男子气概”一击毙命的猎手。
/ 《犬之力》截图
影片结尾,彼得独自在屋里翻阅《圣经》:“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生命脱离犬类。)”
圣经里,狗往往作为不祥或邪恶的象征出现,犬之力因而指代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这段引自《圣经》中《诗篇》20的引文,一般被认为出自以色列大卫王之口。这位国王以打败了巨人歌利亚而闻名,被认为是以弱胜强的典范。坎皮恩本人也在采访里以此典故类比彼得和菲尔的关系。
/ 《犬之力》截图
结合电影的语境不难理解,外表柔弱的彼得战胜了貌似强大的菲尔,将他的“darling”母亲从恶犬的力量中解救出来。
但在坎皮恩和本尼从导和演的角度,花了如此心力刻画菲尔的悲剧性后,我们似乎也要对这样直白的结论打一个问号:菲尔固然是残酷之人,但他也是自毁与被毁的产物。那么,犬之力究竟是什么?
为此我们需要回到点题的那场戏。菲尔带彼得眺望牧场对面的远山,展示一样只有布朗克·亨利和他看到的东西,而彼得一下便指出,那是一只张开大口的犬影。
/ 《犬之力》截图
在能够看见它的三个人中,布朗克和菲尔是一对同性恋人,彼得的性取向从未被确认,但他们都是与主流社会期望所不同的“异端”,或者像菲尔所说的,“用别人不会的方式运用双眼。”
在看见犬影的彼得身上,菲尔发现了同类,但他的反应是像布朗克对他所做的那样,去驯化彼得。他活在过去,即便父母搬进了城市,弟弟穿上了西装,却仍固执地挤压自己,将自己塞进已故的布朗克所代表的男性神话。但彼得的立场在本质上便是与他相反的,他选择向前看,选择对抗这种神话体系的招安,通过接纳自己的不同,并从中获取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菲尔既是被驯化的产物,也在试图驯化他人的过程中自取灭亡,而彼得的复仇不仅是对男子气概的颠覆,也是对布朗克所代表的父权师长形象的证伪: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被教化。
/ 《犬之力》截图
这种守旧传统对新生个体发起驯化的势力,在性别上存在,在表现它的艺术载体上亦存在。
某种意义上,西部片本身也和布朗克与菲尔一样,是男性气质神话最狂热的信徒,而当被浪漫化的美国西部成为某种约定俗成的怀旧概念时,对于类型的期望也就成为了“类型”的枷锁。
/ 《犬之力》剧组照
因此,当我们看到山姆·艾略特抨击《犬之力》“通篇充满同性恋暗示”“把牛仔拍得像脱衣舞男”,并质问“一个新西兰女人懂什么美国西部”的时候,它正是在提醒我们,即便在表达已经高度多元化的今天,每一次对于期望的颠覆都仍有其意义。
那个无法自洽却仍让人迷恋的大男子主义神话仍在我们头顶盘旋,等待着驯化它的媒介,也驯化我们。
如同悬挂在远方山上狂吠的犬影,如同无处不在的布朗克·亨利的幽灵。
那才是穿越百年却仍如影随形的犬之力。
📖
转发本篇推送到朋友圈
并在本文评论区留下你对《犬之力》或是本届奥斯卡奖的理解和感受
将朋友圈截图发送至公众号后台
陀螺电影将抽出两位读者朋友
送出新经典最新出版的《犬之力》同名原著
犬之力
[美] 托马斯•萨维奇 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犬之力》是一部扣人心弦而富有张力的小说,堪称文学艺术品。
——安妮·普鲁,《断背山》小说作者
如果文学市场还存在公正(或者更高品位)的话,过去三十多年里,这本小说无疑应该一直占据畅销图书榜顶部。
——《纽约时报》书评
托马斯·萨维奇拥有绝对音准一般的洞察力。他是一位被低估的作家,获得的歌颂远远对不起他的水平,现在终于能获得大范围的瞩目了。
——《科克斯书评》
《犬之力》好得令人毛骨悚然,是一部紧张而充满力量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
托马斯·萨维奇的小说处女作已经是小小的经典,而后来的《犬之力》更加高明。
——《图书馆杂志》
《犬之力》的笔触简练、精巧,让人起鸡皮疙瘩。书中人物的行动有一种希腊史诗般的宿命感,却仍然做到了令读者震惊。
—— “文学枢纽”网站
赢了大选不一定是好总统,拿了奥斯卡不一定是好电影
我的妈妈爱我,她也嫉妒我
从那不勒斯老城区「逃离」之后......
《新蝙蝠侠》真有那么好?
我,一次性打工人,公司用完就丢
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块奥斯卡「敲门砖」
豆瓣只有6.7?马丁·斯科塞斯都要为它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