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这部奥斯卡黑马,实在催泪

Cora 陀螺电影 2023-03-16





爱尔兰语电影《夏日细语》(The Quiet Girl)是今年奥斯卡的一匹黑马,这是80后导演科尔姆·拜瑞德(Colm Bairéad)的第一部长片作品,这部影片目前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最终五强。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缺爱的女孩和一对丧子的中年夫妻相互治愈的故事。


《夏日细语》



电影改编自爱尔兰短篇小说名家克莱尔·吉根(Claire Keegan)的《寄养》(Foster),吉根在欧美文坛享有盛名,她的最新作品《像这样的小事》(Small Things Like These)入围了2022年布克奖。


吉根的小说一向以细腻内敛、克制隐忍著称,她用云淡风轻的笔触,淡淡地讲故事娓娓道。吉根笔下的故事,看上去稀松平常,实际上蕴含着,或是汹涌的情绪、或是细腻的感受,平淡中带着温馨,温馨中又隐含着一定的戏剧性,或许忧伤,或许无奈,或许悲怆,轻描淡写并不是试图抹去痛苦,而是让读者感受到,除了夸张猎奇,平凡更是生活的底色,平淡之中,藏着诗意。专心凝视,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些许温暖、感动。吉根曾在一次活动中提到,她一直在尝试寻找一种清新的语言去描述我们每天生活的意义:“一部好小说是我们感情的一部分,市有关转瞬即逝的情感,是感动人心的。”


克莱尔·吉根小说《寄养》封面



《夏日细语》是拜瑞德的第一部长片,在此之前,他参与过一些短片,过去十五年主要是拍摄电视纪录片,均是爱尔兰语。《夏日细语》于去年年初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获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后被爱尔兰选送了本届奥斯卡国际影片奖并入围最终名单。


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延续了原著小说的格调,缓慢、沉静,刻画乡间恬淡宁静的风光。那个夏天,九岁的小女孩凯特第一次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其中隐藏的悲伤,缓缓消解于每个出于善意、充满温情的小动作里、稀少的对话中。值得一提的是首次触电的儿童演员凯瑟琳·克林奇(Catherine Clinch),克林奇极具天赋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塑造出这个安静、但压抑情绪过载的女孩形象,让这个忧伤而明媚的故事更加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夏日细语》的主演凯瑟琳·克林奇,出生于2010年



影片由风靡全球的爱尔兰剧集《正常人》(Normal People)的摄影指导Kate McCullough掌镜,最突出的是采用大光圈拍摄,突出人物主体,进而过渡到虚化的背景,形成视觉延伸,制造画意。


小女孩凯特是镜头的焦点,她周遭优美的田园景致像奶油般化开,这种烘托主体的呈现方式丝毫不显得俗气造作。柔和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故事徐徐展开,恍若在听一首悠扬的乐曲。凯特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孩子,默默观察身边的一切,但并不作声。


电影开头,凯特平躺在草地上,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平静、温和,接着一声呼叫打破了宁静,凯特小跑回家中,一个喧嚣的贫穷大家庭。


大光圈正面直接拍摄人物主体



凯特家中的主色调是昏暗的,这也是有意为之,与后面金斯莱家明亮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凯特的父亲天天吊儿郎当,做事没个正经,酗酒暴力、撒谎成性,在孩子面前总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母亲性格软弱,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劳任怨,丈夫对家庭不负责任,不仅要忙于照顾好几个孩子,还要应对家里紧巴巴的日子,生活条件艰苦,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凯特被送到金斯莱家,是因为母亲又一次怀有身孕,本已拥挤不堪的家,又要多一个新的生命,多一张讨饭吃的嘴。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凯特家的几个孩子,对彼此的善意也十分有限,总是话中带刺,甚至挖苦嘲笑,更多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激烈地争夺着家中为数不多的资源。和她众多兄弟姐妹相比,凯特显得格外安静,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周遭的环境,生怕招惹上意外的麻烦,在终日喧嚣嘈杂的家里,她的无所适从只能在默不作声中找到些许慰藉。


 凯特躲在自家床底



一到金斯莱家,凯特当即被周围环境的安详与宁静吸引了,她问:“这个家没有小孩吗?”


在金斯莱家的日子这是她人生中迄今为止最宁静的一段时光,渐渐地,凯特放松了习惯性紧绷的神经,鼓起进一步了解这个新环境的勇气。在这个乡下的大房子里,没有满屋狼藉、没有似乎永远无法停止的尖叫、吵闹声,只有两个温柔而坚毅的中年人,相互扶持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善意存在在这个屋子的每个角落,凯特内心深处渴望已久的温暖终于第一次,触手可及。


凯特在金斯莱家



凯特渐渐习惯了在金斯莱家的生活。


女主人艾琳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凯特和艾琳一起去打水



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人西恩也逐渐敞开心扉、接纳了她。


凯特和男主人西恩的相处



故事渐入佳境,这时,一个好八卦的邻居向凯特揭露了金斯莱家的秘密,但处理方式还是一如既往,温暖而缓慢,一场海边慢走,也许无法让过往心结烟消云散,但至少让哀伤杂乱的情绪得到舒展与释放。


金斯莱家宽敞,色调明亮



电影中凯特的几次奔跑意味深长。


凯特刚到金斯莱家时,西恩便让凯特跑去查看信箱。夏天转瞬即逝,临走时刻,凯特照例又去帮忙查信,同样的距离,她跑步的速度提升了十秒钟。短跑是需要爆发力的,是考验人类极限的一项运动,提升的不仅是速度、不仅是爆发力,更是情绪感知力和对身边的人和环境的信任值和舒适度,我们看到凯特跑得越来越快——她开始体验更多、感受更多、表达更多,不仅只有作为中间儿出于自我保护目的谨慎沉默,堪比视作生存法则的默不作声。


凯特奔跑拿信



凯特在田间奔跑的画面也多次出现在电影中,摄影机从正面直接拍摄运动中的凯特,同时营造出广阔的视觉阔度,镜头追随凯特的身影,运用影像的生动性,制造强有力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一种自然纯粹的风格,诗意隐藏在画意中、而非直白地描绘在画面中。


电影中有不少更多是为情绪而非内容服务的镜头,一开始展现给观众的是奔跑的身躯,摄影机缓慢向前推,凯特继续在空旷的田野中奔跑,镜头逐渐定格,银幕上呈现的是上半身乃至脸部特写,着重表现的是她自由放松的表情。她的奔跑并非在追逐什么,不是快速奋力地向一个目标冲,更像是一种释放,体验人生、寻找自我,一段唤醒自我知觉的过程。


凯特奔跑的全身镜头


奔跑脸部特写



在金斯莱家的这个夏天,凯特获得了她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爱和温暖、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幸福,虽然是短暂的、终将结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最后一场戏,凯特用尽全身力气向前奔跑,这是全片中她第一次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她不想和金斯莱夫妇分离,那段奔跑,是全片中屈指可数的情感爆发,是内向的凯特发自心底的呼唤,即使依旧近乎无声。


她努力奔跑着,努力地想留住那个美好得近乎不真实的夏天。


电影结尾,凯特跑向西恩



值得一提的是,《夏日细语》是第一部入围奥斯卡的爱尔兰语电影。爱尔兰语虽是爱尔兰的第一官方语言,爱尔兰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仍然使用其第二官方语言英语。爱尔兰政府将爱尔兰语列为第一官方语言主要是出于对象征性意味的需要,同时希望能够保护、宣传这门使用人数一直在持续下降的本土语言。


爱尔兰语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6世纪,爱尔兰语就被使用于文学作品中,是所有西欧语言中最早的。之后,爱尔兰语更是曾取代拉丁语成为通行的宗教语言。爱尔兰语多舛的命运和英国的殖民入侵密不可分,强势的英国殖民统治曾一度使得爱尔兰语濒临消亡。1831年,英国殖民者推出法案,禁止在爱尔兰教育体系内说爱尔兰语,1845年的一场天灾,即爱尔兰大饥荒,主要发生在爱尔兰语集中使用区,大约四分之一的国家总人口在饥荒中离世,与此同时,因为爱尔兰语较为通行的区域,即爱尔兰西海岸的一些地区,历史上是较为贫穷的地区,讲爱尔兰语似乎就意味着贫穷,就和落后划上了等号。


到20世纪之交,爱尔兰语几近消亡。虽然在那之后,爱尔兰政府一直努力推广爱尔兰语,通过在各类场合放上爱尔兰语的标识、在大中小学开设爱尔兰语课等方式,试图复兴这门在拥有自己文学和文化资产的语言。然而,爱尔兰语的使用率还是很低,使用人数依旧在下降,大多数爱尔兰人的日常交流还是用英语进行。。


在采访中,导演拜瑞德回忆,小时候如果父亲在公共场合和他说爱尔兰语,他会感到非常羞耻,在长大过程中,才渐渐和自己和解。


爱尔兰作为凯尔特人文化最后的阵地,本土语言对其身份建构和文化传承亦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其中,爱尔兰语电影更是占据了首当其冲的位置,因此近年来,爱尔兰文化艺术创作一向重视爱尔兰语在作品中的使用,试图通过文化产业推动爱尔兰语的复兴。


凯特回到自己阴暗的家,父亲脸色阴沉,母亲怀抱着新生儿



影片结尾,金斯莱夫妇送凯特回家,凯特的母亲对女儿的到来,没有显露出热情,屋里一如既往地阴沉灰暗,但至少存留一丝平静。。突然间,凯特的父亲回家了,他就像个不速之客,猛然闯进了原本祥和的环境,打破了安详与宁静的氛围,他说了全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句英语,是颇令人玩味的——令人不禁想到殖民者形象,似乎预示着残暴、冷酷无情即将来临——暴力潜伏在语言中。

 






/the end


回复后台关键词“夏日细语”






点击查看

往期回顾

为了爱与自由,女人必须以死明志吗?


做电影造型,不一定「时髦」,不一定「好看」,但一定要......


鹿特丹|一个19岁少女和她的老铁电影《GAGALAND》


《平原上的摩西》:劈不开红海,变不出平原


重磅!万字戛纳前瞻为你续命!!


最伟大的电影!!!


看完这篇,你不可能不爱上这部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