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爬虫俱乐部举行论文workshop,由硕士生胡婧跟大家分享了论文:Markups and Firm-Level Export Status,由硕士生王玉婷为大家总结本文要点。 原文信息 Jan De Loecker, Frederic Warzynski. Markups and Firm-Level Export Statu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6): 2437–2471.说起来,这篇论文(以下简称“本文”)可是大有来头。本文于2012年10月刊发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其主要贡献在于:使用生产法建立了估计企业层面成本加成的框架。至今该文被引用800余次,已成为成本加成估计领域的经典必读。在此之前,该领域的其他大佬(以Hall和Klette为代表)也建立了估计框架,但都止步于行业层面。可以说,本文是使用生产法估计企业层面成本加成的开山之作,值得一读!估计成本加成(markups)在产业组织和国际贸易中具有悠久的传统,经济学家热衷于通过估计成本加成来测算各项经济和贸易政策对市场势力的影响,而市场势力直接衡量了买方或卖方的垄断倾向。在国家层面上,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估计成本加成间接监测企业的垄断倾向;对微观经济个体而言,本文则给出了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实证证据:分别从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出口商比国内生产商具有更高的成本加成,二是出口商在进入出口市场后比进入出口市场前具有更高的成本加成。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part1建立成本加成估计框架,part2使用斯洛文尼亚的数据对本文建立的成本加成估计框架进行实证检验,part3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主要介绍part1。建立企业级成本加成估计框架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步,打开笔记本;第二步,写下企业级成本加成估计的表达式;第三步:关上笔记本。好吧,我们言归正传。第一步,建立成本加成的表达式。对于公司在时点有如下的生产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