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崩溃大哭的你,来这儿放心哭

一出学社传媒公司 一出学社 2021-07-31
本文作者:李薇

做一个成年人,太难了。

四个月前看到热搜文章:《那些路边崩溃失声大哭的成年人……》

当你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是否也有些泪目?

我是一出学社的一名老师。虽然我是老师,但让我坦诚地承认:“我不是万能的。”这个坦诚,我花了一学期的时间才从心里承认,发生了什么呢?在遇到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家长的焦虑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倍感焦虑,甚至有时候面对人性的黑暗面要消化挺久;在日常和同事的相处和工作中,多多少少也会有不满的累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有时也会把一些负面的能量带进工作中。

今年是疫情线上办公的一年。4月的北京,每天自己一个人在出租房里面对着电脑和手机线上办公的日子让我倍感难熬。那时候自己对学生的担忧、家长的焦虑、自己个人的情感问题,都扑面而来,却无处释放,我不知道这些事情可以跟谁说,也怕这如洪水般的负面情绪跟好朋友说多了朋友受不了。积攒着积攒着,自己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做一个成年人,真有这么难吗?似乎,我们忘记了求助这个选择。

也许,比求助更困难的,是打开手机,不知道向谁敞开心扉,因为怕敞开心扉后,得到的回应是“你想太多”、“你太敏感”、“你真不懂事”。

这个时候,我想:我要一直这样下去吗?自己消化不了,随风飘散似乎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我可以求助吗?我该向谁求助呢?哪个环境让我觉得安全呢?

当时一个同事和我一样,还推荐给我简单心理的免费热线,但打了两次我就不想打了,因为面对随机分配给你的热线,对同一个事情,你要再解释一遍,问题还无法真的深聊,时间就到了。这让我想到了一遍遍诉说问题的祥林嫂,于是果断选择放弃了,似乎内心更期望有个固定的倾听者。

我也尝试了去做心理咨询,很现实的是北漂的经济压力让你无法完全放松下来不考虑咨询次数。这种压力让我无法专注于纯粹的放松,而是对咨询师有了更高的期待:能不能跟你聊个几次我就好了?赶紧的!

一番自我探索后,我决定去跟社长反馈:“我觉得目前的导师工作需要有一个类似于“心理督导”的存在,老师们过多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学生为中心”时,容易对自己有”剥削“,忽略了照顾自己。老师们积累的负面情绪没有出口。”很感动,壳和主席听到了我的心声,也积极去寻找解决办法。

就这样,在Q4学季开始的时候,一出学社的老师多了三个护身符:青色共学的导师心魔小组、汪瑾导师的支持小组、汪瑾1V1。汪瑾是学社专门请来的一位心理老师,每周会带领有意愿参加的导师做一次团体聊天。如果有老师有更深度的需求,一学期有六次和汪瑾1V1沟通的机会。而青色共学小组,显而易见,是我们自发组织的一个共学活动,小组成员自愿组成且较为稳定,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小组内成员碰头。今天,重点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发组成的青色共学:心魔小组。

这个小组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呢?先放一个我们小组在季末结束跟同事分享时做的海报,看看我们小组成员的心声吧。

Q:你的心魔来到这儿..….?

竹晞

以前我会觉得有些情绪就是不好的,比如生气,困惑,得自己憋着慢慢梳理,梳理清楚了才能说。但是现在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谁不会生气困惑?这也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因为产生这些情绪去压抑或评判自己,可以自由地体会。人就是个复杂的生物,接纳自己身上的五颜六色,也就没有魔了,都是小可爱。”

梦雨

“一开始我以为我的心魔这样的(图1),来到这之后,我的心魔被大家抽丝剥茧层层剥开了,发现是一颗乌黑油亮散发着不可言说的味道的球,后来这颗球在大家的相互探讨、追问、互相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过程(吃瓜)中,慢慢变淡,然后它就不是个心魔了,好像变成了无形的力量注入了我的身体。”

薇薇

“我的心魔来到这儿,一开始,它占据了我整个心房,感觉心房要承受不住了,撕裂开来,破碎而悲伤,感觉自己无法承载……

后来,随着和伙伴的沟通,心魔还在,但承载它的容器在慢慢变大,不再像之前一样先紧紧地用心捆住心魔让其窒息,而是允许它的存在、再到慢慢可以和它共处,不把它当成是要铲除的敌人。我的心开始变得充盈而有力量,甚至偶尔可以安抚一下心魔。” 

Q:在这里大家的关系是……?

竹晞  

“在工作中大家交集虽然很多,但还是以事情为优先,每个人心里的情绪和感悟没有机会太充分地表达和体会。在小组,每个人都好像是中心,能得到大家充分的倾听;又不会有【我想你替我解决】这样的想法,就好像大家成了每个人的后盾,能够更勇敢地认识自己。”

梦雨

“平时大家感觉都是独立的个人,但在这里,突然发现大家的烦恼和要做的【课题】其实是类似的,聊什么最后都能回到同一个问题,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他们应对的方式。”

薇薇

“一开始,我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自想去解决的问题。随着时间和互动,我发现:我讲出自己的困扰,伙伴分享她的人生经验里类似感受,我的情感得到了共鸣,我们的关系好像近了一步。又或者,伙伴没有类似的感受,但她认真倾听的样子,努力理解的过程,允许【我和她有不同】的接纳,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安然。于是,我的心,被伙伴注入了更多能量,仿佛像个千手观音,可以去给予更多关爱。”

Q:这里有什么不一样?

竹晞

“最开始还是有很多困扰的,想要找一条捷径去解决。但小组里很‘混乱’,好像走着走着更没方向了,但是走的‘弯路’让我更明白我的困扰到底是什么,别人的困扰的核心是什么,别人在别的地方也遇到类似的困扰,渐渐的不再想解决这个困扰了,而是接纳‘有困扰’这个状态,享受这个状态。”

梦雨 

“这里没什么计划,也不告诉你目的是什么,就是随心而动,一开始我很不适应,所以满头问号,一脸懵逼,感觉之前的我打死也不会参加这种活动,浪费生命!但是慢慢参加着,觉得心情变美丽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画这张图的时候其实我也没太想明白,但是心情是真的美丽了。”

薇薇

“在这里,我们不像对待一份工作一样,列好目的、执型计划、方案123、明确产出……一切是那么的放松和随意。当没有明确目的的时候,似乎倾听伙伴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我们就这样七嘴八舌地说着,神奇的魔力在这混乱中发生,咦,那个事好像不是事儿~”

Q:这里有..….的神奇魔法?

竹晞

“以前比较容易陷入黑白分明的思路,出现什么事就觉得是不好,但这里让我看到,每件事每个人都有很多面,都有它的价值,都值得庆祝。”

梦雨

“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很像我们小组的活动过程,一开始没想明白这里是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改变了我,但是这4个问题就一直引导着我,自我追问,在一遍遍地澄清和回答中,渐渐清晰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这里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开始我认为【不对】(不接纳),后来我发现【错的就是错的,没必要对,我可以错】,接纳了这些我就“【全对】了,不拧巴了。”

贾老


Q:当你有了心魔,你可以......?

看到这,相信你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Q1:“我们只聊工作?”

NO!

家庭、爱人,应有尽有,但有趣的是,不论聊啥,最后都会回归到“关系”这两个字,看见自己的一些模式,同理可得:工作和与学生的互动是一样的。

Q2:“同事之间,能聊这么多?”

我们会有这些顾虑吗?很显然,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有顾忌的。可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一年的学社导师工作中,学着学社的三原则“开诚布公、成长型心态、为自己负责”,学着尊重彼此的不同、学着去倾听、学着去同理心……与学生互动的一切,都成为了我们善待彼此的坚实根基。

Q3:好奇你们是怎么打造出了这样一个安全的环境和氛围。

当你见到我们这帮人的时候,你就秒懂了,哈哈哈~

说到这里,真情流动的即兴小广告在脑中飘了出来:

在一出,老师的幸福指数都这样了,学生的幸福感会差吗?

如果你现在厌学、在家无聊、无助……如果你也找不到情绪的出口,别问了,来一出学社就对了!

我们面向全国招收12-18岁的“无限潜力股”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表单,马上开启你的一出之旅

扫描二维码,开启一出之旅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